記者 丁昱程、林長清、陳思安/採訪報導
高舉著「抗通膨、要加薪、要職安、保年金」的橫幅及海報,數百名勞工在五一勞動節站上凱達格蘭大道,提出他們的心聲與訴求,期盼能夠推動立法與政策,來提升及保障勞動權益。近年來,航空業罷工與台鐵不加班事件,讓勞權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議題。台灣勞動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評析,期待透過新的制度,能將台灣漸漸建立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協助,沒有剝削與壓迫的社會。
站上凱達格蘭大道 期盼政府聆聽基層
五一勞動節當天,凱達格蘭大道上聚集將近千名勞工、數個工會,集會活動上,台鐵員工到現場執行五一不加班的活動,台鐵產業工會理事劉仲書說明,活動是由台鐵企業工會推動,背後目的是不同意政府強制推動台鐵公司化方案,「希望政府可以先停下腳步,先跟員工、工會談好之後,再把這份規劃上交、執行,這是五一不加班的基本訴求。」
因為公司化條例並未經過基層員工的參與,劉仲書表示,政府強硬的措施使工會難以接受,因此工會才組織不加班的行動,期望能爭取到與政府平等對話的機會。
而劉仲書也強調,工會認為政府並未發現公司化後,會造成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因此希望政府可以重新檢視公司化條例中,有哪些是需要改善的,包含人力與安全的問題。且台鐵公司化後,會採取較低薪資的策略進行招募,可能造成人員流動更為頻繁、勞力不穩定外,會讓員工在工作上面臨許多困難。
除了台鐵產業工會站上街頭表達訴求外,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結合各醫院的企業工會及各醫療專業人員產職工會,許多醫護人員也都在勞動節這天站上街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郭蕢瑩表示,勞動節的訴求主要以職業安全為主,「因爲疫情關係,許多醫護人員都受到感染,但卻不被院方所重視。」醫院屬於高風險染疫的環境,而政府在2021年5月時有將染疫的醫護人員列入職業災害的範疇,在賠償金的部分做出改善。
郭蕢瑩提出,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時,醫護人員仍願意且樂意繼續堅守崗位,「然而院方對醫護人員的待遇不僅沒有加薪,甚至要求被匡列的醫護人員不用居家隔離,而是以每天上班快篩代替。」這樣的規定讓許多醫護人員無法接受。
郭蕢瑩更補充,政府單位從醫院評鑑上看醫療人員並無人力不足,然而若是人力充足,就不應該在有醫護人員被匡列時,調不出人力來協助,或是醫護人員無法在想休假時休假,會被上層以人力不足為由回絕。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在2021年就業人數年平均達1144.7萬人,而截至2021年,台灣工會數量高達5724個。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部分權利的爭取是需要透過集體的力量處理,然而台灣的工會的力量仍然很低迷。「因為部分制度的建立與工會無太大關係,而是因為政治民主、政黨競爭等原因,工會只是扮演倡議的角色
台灣勞動權益發展 勞資關係逐漸平衡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說明,人權與勞動權的差異在於,人權包含民權、政治權、自由權、經濟與社會權,以及環境、古蹟等的保護,而勞動人權相對人權則較為限縮,包含經濟與社會權(工作權、同工同酬、休息與休閒等)、部分民權及自由權(如:結社自由權),而政治權等權力則不包含在內。
成之約強調:「勞動人權保障的部分,著重在工作權」,包含基本的勞動條件,以及結社自由權與團結權,讓勞工在面對政府以及資方時,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來與政府、資方抗衡。
而台灣的勞動權益發展上,勞資關係的參與者為「勞、資、政」三方,政府握有統治的權利以及公權力,包含對社會治安的維持、國家安全的保護以及徵稅的權力;資方在社會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成之約表示,在國外甚至有用「霸權」來形容資方在勞資關係以及社會扮演的角色。
另外,孫友聯也提到2000年到2008年為台灣勞動法重建的黃金八年,在此期間立了很多勞動相關的法條,如: 《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等,2008年到2016年為重組與調整的8年,大部分都是對現行法律與制度進行微幅調整,2016到現在(2022年)通過的法案是在繼續堆疊勞工保護的體系,如:《中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對非典型雇用的保護也整合進《勞動基準法》中,以及今(2022)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職災保險及保護法》,縮短工時等問題都已經實施與改進。
積極參與勞權運動 維護自身權益
每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許多國家的勞工會在這天以遊行上街、甚至總罷工的形式,除了紀念具歷史意義的日子,也會提出勞工的心聲及訴求,以推動立法及政策進步,提升及保障人民勞動的權益。宜蘭縣產總理事長胡勝己表示,「2009年國際金融海嘯時舉辦了反失業大遊行,這14年當中,有兩次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辦理遊行。」這些活動都是要讓政府去了解勞工目前的處境。
郭蕢瑩則說明,無論是台鐵的合法不加班或是罷工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加入工會,工會與政府協商破局後,才會進行到罷工,更強調「假設有一天醫護人員真的罷工的話,急診、加護病房一定會有醫護人員留下,轉而派非緊急醫療人力參與。」
現今工會蓬勃發展,然而醫護人員加入醫療工會的意願很低,很多醫護人員相當擔心受到高層的刁難,郭蕢瑩認為可能跟學生時代教育的「服從」有關,但五一勞動節的集會,也在網路上造成一波效應,許多醫療工會開始站出來發聲呼籲。而新一批畢業的學生較有勞動意識,她相信並希望醫療人員目前面臨的職場困境,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發生改變。
罷工是工會最有利的武器,若法律賦予工會罷工的權利,成之約認為是很合理的手段。他表示,「勞方若無工會作為後盾,會如同一盤散沙,反之則能夠形成一股力量,去與資方、政府做抗衡。」但當工會決定透過罷工來爭取權益時,也必須評估是否影響社會大眾的權益,透過討論與立法,對特定產業的罷工權進行限制或是剝奪,而非對所有產業進行統一的規定,以達到與社會大眾利益間的平衡。
勞資關係密不可分 人人需具備勞權意識
《勞動基準法》對於勞工權益的保障上,已經符合先進國家的標準,但同時也限縮了勞資雙方協商的必要性,讓勞資雙方較缺乏彈性。成之約表示,由於台灣的勞工力量不足,政府不願意放手讓勞資雙方自行協商,決定企業與產業的基本勞動條件。
孫友聯則提倡,「勞工必須具備勞動三權的意識」,新勞動三法的《勞資爭議處理法》中,也有處理不當勞動行為的機制,就如勞工基於工會的行動而受到資方打壓,就有可能構成不當勞動行為。孫友聯也建議,當勞資雙方的利益有衝突時,可以藉此發展出新的合作模式,若透過企業內的民主解決問題,讓勞工們更有機會影響到企業的決策,這樣才能提高勞資雙方的良性互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