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臨絕境―濱海掩埋場的垃圾悲歌

記者 柳翰洋、施雁珊、李明岫/採訪報導
荒廢多年的彰化縣芳苑鄉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時至今日掩埋場內許多垃圾仍無得到妥善的處理。攝影/柳翰洋

座落於我國西南方一隅、建立在濁水溪下游沖積扇平原之上的彰化縣芳苑鄉,因得天獨厚的近海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而發展出成熟的養殖漁業,也成為當地居民賴以生計的職業。當緩步行走在鄉間的沿海小路上時,經常可以望見漁民以及釣客正在抓捕文蛤、牡蠣,充斥悠閒的漁村風情。陣陣海風夾帶著淡淡的鹹味迎面拂來,使人身心都在這座海岸小鄉得到舒緩和放鬆。

地理位置靠海的彰化縣芳苑鄉,時常能看到有釣客在海岸或魚塭旁垂釣。攝影/柳翰洋

不過,隨著海風持續吹襲,一個個不屬於海洋、顏色鮮豔的塑膠袋從海平面上飛起,並開始於空中起舞,最後緩緩地掉落在海堤旁滿堆著廢棄垃圾的草地上。酒瓶、塑膠拖鞋與寶特瓶等人為垃圾十分突兀地堆積在海岸旁,讓原先美觀的海景遭到破壞,更使當地海洋生態面臨垃圾污染的險境。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此大量的人為垃圾,究竟是來自何處?

海岸旁的草地上,滿滿都是隨風從掩埋場內被吹來的垃圾。攝影/柳翰洋

而鄰近於濱海的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似乎就是引發彰化沿海垃圾問題的元凶之一。雖然該掩埋場自西元2014年以來已廢棄長達八年之久,但場內仍有大量垃圾沒經覆土處理,只是棄置堆放在場址原地,造成只要海風一吹,許多垃圾便會隨風飛揚至海岸各處,讓彰化沿海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濱海「垃」園。

掩埋場垃圾仍堆置 廢棄物無妥善處置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濱海地區的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棄址。攝影/柳翰洋

90年代前,因我國焚化爐系統尚未純熟,因此為處理日漸增加的垃圾量,多家的掩埋場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要堆置並掩埋大量的垃圾,不管是難聞的氣味、不佳的觀感還是對環境的汙染,都勢必會引起居住於掩埋場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彈及抗爭。於是人煙罕至的濱海地區,便成為最佳的設置地點。不過,濱海掩埋場的發跡和興建,也為往後沿海垃圾危機埋下導火線。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全台共387座垃圾掩埋場,有94座極為靠近如濱海或河岸等水資源地區,更有43座的濱海掩埋場擁有嚴重的垃圾堆棄問題,讓廢棄物飄至水體,進而造成水汙染的風險提升。設立於芳苑海埔新生地外圍區域的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就是我國典型的濱海垃圾掩埋場產物。

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夾於漢寶溪與台灣海峽中間,其地理位置之偏僻,須從彰化市區驅車將近40分鐘才能到達場址。沿著台61線駛去,原先熙攘的城市景觀逐漸轉變為一望無際的海岸線,最後停在一個位於濱海小丘上的破舊建築前。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高聳於海岸線上的風力發電風車、成群吠叫著的野狗,與貼在掩埋場大門上,醒目的「停止使用」告示。

佔地將近九公頃的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過去因接收過多的垃圾,而深深影響當地的生態、經濟與居住品質。大量垃圾長期堆置所產生的沼氣,讓掩埋場中的廢棄物在夏天的高溫或烈日照射下時常起火,再加上難聞的惡臭及垃圾汙水對當地環境的污染疑慮。為此,當地漁民們發起長期的抗議和陳情,終讓掩埋場在2014年正式宣布停止使用。

但居民們原先以為隨著掩埋場的停用,終能脫離其為當地帶來的災害及汙染,卻不知這僅僅只是沿海垃圾惡夢的序曲。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在正式停止接收垃圾後,相關當局並無對其場內廢棄物的後續處理,以及環境復育提出積極的規劃,殘存的巨量垃圾沒經過妥善的覆土作業,依舊堆置在原地。

掩埋場中的垃圾已被堆放將近八年的時間,卻都得不到妥善的覆土處理。攝影/柳翰洋

更糟糕的是,在濱海地區,體積較輕的垃圾常伴著海風吹起,散落至濱海周遭,使垃圾的延伸汙染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雖掩埋場有在鄰近的海堤邊上設置金屬圍欄,但因年久失修,受海風吹襲而鏽蝕的圍欄早已失去攔阻的功用,根本無法有效遏止垃圾飛向海洋的情況發生。而這些隨風亂飛的垃圾,最後往往會掉落到附近的草原、紅樹林或魚塭中,成為奪去棲息於其中生物性命的致命殺手。

於芳苑沿海地區到處飄散的垃圾,除讓當地動物有誤食垃圾,導致產生健康危害的可能性提升不少外,最主要的傷害還是會影響附近養殖魚塭的漁獲產量,進而造成業者的經濟損失。自家的文蛤魚塭就位於掩埋場正對面的養殖漁民粘先生表示,長久以來掩埋場中的垃圾被風吹落至魚塭表面,使池中的文蛤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收穫量減少許多,使他苦不堪言。

在掩埋場附近,常常能看見多隻因誤食垃圾而死亡的鳥類。攝影/柳翰洋

現任彰化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林濟民分享,當地漁民長久以來深受掩埋場所帶來的傷害,除須自行吸收漁獲的經濟損失外,甚至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去清理飄至魚塭中的垃圾,造成極大的不便。協助鄉內養殖業者撿拾落至池中的廢棄物,已成為林濟民的例行公事,他也期望當地環保部門能盡快解決掩埋場廢棄物飄散的問題,使漁民不用再為其擔憂。

沿海由漁民所架設的蚵架緊鄰著掩埋場,常常會有垃圾掉落於此,造成牡蠣的收成量降低。攝影/柳翰洋

海堤崩塌垃圾外露 海飄垃圾成生態危機

因長期風浪侵蝕而掏空的掩埋場地基,除了有安全疑慮外,裡頭的垃圾還可能會在漲退潮時流入海洋,造成水體汙染。攝影/柳翰洋

此外,福興地區垃圾掩埋場還有個污染隱憂―那就是崩塌,且內部充斥著垃圾的掩埋場地基。長年廢棄且未做好掩埋場內建築結構的維持,讓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的海堤在風浪的沖刷下坍塌,地基逐漸顯露在外。而被掏空的地基夾雜著原本深埋在掩埋場土壤下、尚未分解完全的垃圾,這些重見天日的廢棄物將會為海洋生態帶來二度傷害。

緊鄰在濱海旁的海堤由於破裂而無法再支持掩埋場的地基,除了為其建築結構與安全性打上問號外,地基中的垃圾更可能隨著海水的漲退潮而流入海洋,導致水體和沿海生態系陷入汙染的威脅。

不過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如此高危險並充滿廢棄物汙染的廢棄掩埋場,政府居然沒有嚴格把關出入人等,現場脫落的封鎖條、隨意擺放的路障和一旁敞開的側門,都讓大門上斗大醒目的「禁止進入」標語顯得蒼白無力。而也許是知道此處無人管理,現場不時能看見有民眾提著一袋袋家用垃圾,在四處觀望確認沒人目擊後,逕自將其往掩埋場內丟去,儼然將該處當作自家的垃圾桶一般。

丟完垃圾的居民騎著機車,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使人不禁反思,掩埋場真的是譜寫這濱海垃圾悲劇的唯一作家嗎?

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聯合衛生掩埋場之禁入設置形同虛設,讓部分人等還是有機會可以入內隨意丟棄垃圾。攝影/柳翰洋

教育保育雙管齊下 真正地「向海致敬」

在掩埋場附近的沿海地區,可以看到仍有許多新產生的人為垃圾被民眾隨意丟棄。攝影/施雁珊

長期關注在地環境問題的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分析,西海岸的濱海垃圾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彰化縣本身位於潮間帶的特殊地理位置影響,在潮汐後容易將南北海岸的垃圾匯聚到中西部沿海。二則是偏鄉地區的部分居民環保意識尚未開化並提升,承襲老一輩「隨處可丟;回歸自然」的謬論,因此習慣將家用垃圾往野外丟棄,殊不知卻反造成環境的負擔。

被國家規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彰化大肚溪出海口,現場卻被非法傾倒了大量的垃圾。照片提供/黃煥彰

施月英也提到,不只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掩埋場,縣內還有許多沿海地區正面臨垃圾侵蝕的危機:位於彰濱工業區的線西垃圾臨時轉運站緊鄰濱海,明明是「臨時」將垃圾聚集於此,但十幾年的光陰流逝,巨量如山的垃圾卻絲毫未減。而前身為非法魚塭聚集地的彰化大肚溪出海口,經政府的查緝與復育後轉型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只是現場違法傾倒垃圾與事業廢棄物的情況仍層出不窮。

施月英語帶無奈地表示,如要改善濱海垃圾棄置的相關問題,則需政府單位詳細且長遠的規劃與因應措施,不過多年過去,她與聯盟仍沒看見什麼令人振奮的轉變。端詳著被骯髒垃圾所汙染破壞的海岸線,讓人疑惑是否有天人類真能還給濱海一個乾淨的空間呢?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伴隨我國海洋環境議題開始被重視,我國環境保護署也在環保浪潮下,推行「向海致敬」的系列計畫,願能夠從源頭減量,逐年減少濱海廢棄物的數量。環境保護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廸解釋,「向海致敬」透過海洋教育與保育政策雙管齊下,在奠定國人重視海洋議題的素養同時,透過各單位詳細的分工與計畫實施,根本降低濱海垃圾產生的機會。

掩埋場的垃圾處置與濱海生態兩個對立的問題,多年間彼此拉扯僵持,且給予沿海地區莫大的生態傷害。不過在民間與官方近年來對於海洋議題與日遽增的關切與實際行動,使得守護濱海生態的目標猶如望見曙光般,不再是天方夜譚,也讓西海岸吟唱已久的這首濱海垃圾悲歌,終有機會能畫下休止符。

透過民眾、團體與政府單位同心保育濱海的決心,期望有天我們能真正地向海洋獻上至高的敬意。攝影/柳翰洋

 

延伸閱讀:

廢棄物傾倒亂象 無「法」可解?

廢棄物掩埋對上生態永續 馬頭山未來該何去何從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