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與自然的緩衝帶 被忽略的淺山生態

記者 李茵綺、蔡昀杉/採訪報導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鄰近人類活動區的淺山生態孕育豐富的多樣性物種,也供應人們的食材需求,成為餐桌上一道道佳餚。隨著人類活動的發展,除了對野生動物棲息地造成破壞,也使整個淺山生態面臨危機。

淺山泛指海拔高度800公尺以下的平緩山區,由山林、溪流、果園、農田、埤塘等景觀交織而成。其多樣性的地景除了利於農業生產外,也孕育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淺山成為人類的食材庫,如竹筍、柑橘、大頭鰱、毛蟹等,皆是常見的食材。

淺山生態為各式食材的原產地,不但供應人類食材需求,更孕育出多樣野生動物。攝影/蔡昀杉

除了取用食材,淺山也是人類活動和居住的區域。觀樹教育基金會專案主任李文華認為,自然和社會的交疊,使大眾容易忘記淺山原有的地景樣貌及生物物種。

人類的開發行為除了影響淺山水土保持的功能,對於生態平衡更造成嚴重破壞。如蓋建攔沙壩使降海產卵毛蟹難以洄游,導致毛蟹數量減少。此外,外來種的入侵、棄養寵物身上的病毒、農藥殘留等,皆是對淺山內的動植物造成傷害的原因。

淺山生態蘊含多種地形樣貌,包含溪流、竹林、農田、果園等。攝影/蔡昀杉

當淺山生態崩解,不止食材供應減少,更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水土保持息息相關。為了修補逐漸破碎的淺山生態,政府部門及民間團體紛紛展開行動,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楊淑瀚說明,在國土綠網藍圖的建置下,林務局整合各部門相關單位及民眾針對各地不同的情況組織擬定保育對策,如復育生態植被、移除外來種、針對高風險路段建設動物通道、營造友善生產等。

在國土綠網藍圖的建置下,各部門相關單位及民眾會針對各地不同的情況組織擬定保育對策。製圖/蔡昀杉

  • 國土綠網藍圖:即為透過盤點全台生態狀況,包含土地利用、瀕危物種實際分布等,指認出生物多樣性熱點與優先保育地區。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除了山區相關保育外,楊淑瀚提到,河川溪流串聯許多區域,是為連結「森、川、里、海」的重要角色。近期正積極與經濟部水利署溝通,期待透過河川溪流相關營造,結合「藍帶」和「綠帶」,使國土綠網更加完備。

淺山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土地開發與經濟活動使淺山生態漸漸消失。攝影/蔡昀杉

淺山不僅與「食」有關,更與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環環相扣。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何傳愷認為,除了提升民眾對於保育的教育外,民眾也可以透過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商品或休憩行為,從日常消費行為守護自然環境。環境保育為全民課題,應在開發和生態間取得平衡點,攜手達成和諧共生的永續環境。

淺山除了自然資源豐富,也種植許多作物以作為食材供應。攝影/蔡昀杉

 

延伸閱讀:

與山林的契約 環境信託與山林的「森存之道」

山林的守護者—森林護管員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