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沿海的寶藏堆 廢棄蚵殼變黃金

記者 陳翊瑄、賴婕羽、林郁婷/採訪報導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左擁台灣海峽,右傍西太平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海洋資源深深地影響人們的生活,也因此奠定本國厚實的漁業基礎。琳瑯滿目的海鮮種類不僅深受國人歡迎,更在國際之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中台灣蚵仔的產量就相當驚人,據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資料顯示,本國一年出產的蚵仔有將近約三萬公噸,排名世界第六,不過卻也衍伸出大量廢棄蚵殼的處理問題。

來到嘉義東石鄉,沿海隨處可見的廢棄蚵殼堆積成山,不僅占用土地空間、影響美觀,更時常飄出陣陣惡臭,滋生蚊蟲、細菌,造成當地環境汙染,對民眾生活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因為注意到這類問題,許多人開始著手推動蚵殼再製,藍染染劑、抗菌手工皂、文具用品及紡織紗線,皆因加入蚵殼粉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和功效,也讓原本無用的廢棄蚵殼有了嶄新面貌及價值。

嘉義沿海的廢棄蚵殼堆成了小山,數量極為龐大。 攝影/陳翊瑄

扭轉海廢命運 工研院力推蚵殼再製

台灣的美食赫赫有名,其中海鮮的魅力更讓人無法抵擋。提到嘉義東石,不少人會直接聯想到新鮮飽滿的蚵仔,清甜可口、鮮嫩欲滴,光用想的就令人垂涎三尺。不過很難想像,養蚵產業雖大幅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卻也為嘉義東石甚至台灣西南沿海,帶來難解的環境及海廢問題。

近年來,環保意識逐漸抬頭,海廢議題也跟著升溫,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因為看見海廢料對台灣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自2019年開始持續推動廢棄蚵殼回收再製計畫。面對為數龐大的固體海洋廢棄物,工研院表示,除了消滅它們之外,更希望以永續循環的概念,將這些廢棄蚵殼以另一種形式融入民眾生活。

工研院專員黃妃平說明,蚵殼的特性和珍珠粉相似,兩者組成物質當中,石灰鹼的比例就占了超過85%,因此殺菌及保水效果極佳。而這些廢棄蚵殼在經過鍛刀及曝曬程序過後,會釋放出有益物質,除了能夠拿來製作奈米蚵殼手工皂等天然洗劑外,甚至也能用來堆肥殺菌,抑制害蟲孳生,對土壤的酸鹼調節及肥沃程度有著不小的助益。

工研院將蚵殼磨成粉狀用來製作許多生活用品。 照片提供/工研院

環境教育不能等 蚵藍染暈出新特色

自2020年起,工研院積極尋求台南的美學工作室合作,將經過處理的蚵殼粉加入染料中,以提煉出的碳酸鈣取代部分藍染所需的鹼劑,再利用蚵殼不規則的特性,創造出與眾不同、令人驚豔的花色,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製作出對環境更為友善的蚵藍染織品。

以添加蚵殼粉的染劑製作出獨一無二的蚵藍染織品。 照片提供/江玉婷

美學工作室的創辦人江玉婷提到,先前他們一行人曾至嘉義的東石國小進行蚵藍染推廣,除了希望小朋友對藍染藝術有進一步的認識外,也期盼藉此引起學生對在地產業的情感連結,甚至加深他們對家鄉養蚵產業的體認。雖然在染料中加入蚵殼粉並不能完全取代化學染劑,但若能緩解廢棄蚵殼閒置問題,同時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卻是別具意義的。

工研院專員黃妃平笑著表示,海廢再製的推動過程雖不簡單,但她秉持環境永續的理念,將這些阻礙視為解題任務,逐步解套。近幾年來,他們深根嘉義,走訪在地國中、小,希望將環境教育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從前家裡附近隨處可見的蚵殼小山,添加創意巧思後,如今搖身變作藝術品,而原本惱人的海廢也重新找回價值,展現與眾不同的面貌。

環保與傳產的碰撞 海毛紗成紡織業新星

身為紡織廠老闆的王葉訓從小在雲林長大,對家鄉的蚵仔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我爺爺告訴我說,蚵仔這個東西它是全身都有用」。又曾聽親戚說過,早期沿海居民在沒有發明生石灰前,會將蚵殼燒成灰塗抹在牆壁上,房子就產生冬暖夏涼的作用。因此長大創廠後,王葉訓決定和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將蚵殼粉加到寶特瓶回收紗線裡,製作海毛紗,也因為如此,他發現看似不起眼的蚵殼其實具有許多功能,不僅回收成本低廉,又能改善台灣漁村的環境。

桌上擺滿蚵殼及再製的相關產品。 攝影/陳翊瑄

不同於一般紗線,海毛紗是個「加質、加量但不加價」的好物,由於蚵殼本身具有低熱傳導的功能,因此做成衣服後,夏天曬太陽升溫慢,而冬天又不容易讓人體溫度流失。同時也具有良好的遠紅外線,生命頻率落在人體可吸收範圍內,還有抗紫外線的作用,加在寶特瓶紗線裡能成為無光紗線,反射紫外線的效果極優。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蚵殼是個永續循環的東西,只要有人吃就會有殼留下來。而不只是台灣,美國、澳洲、越南、中國甚至英國都有這個問題,因此王葉訓期盼能立足台灣,甚至在未來向國外推展這項技術。

紡織工廠員工嚴格把關海毛紗線的品質。 攝影/林郁婷

王葉訓表示,公司秉持著科學的精神研發蚵殼再製,「我們這幾年做了不下一百份的測試報告」,除了將蚵殼應用在紡織布料,目前也正在積極往非紡織類產品的方向開發,像是水泥建材和文具用品,蚵殼再製的優點在於對產品的成本不會造成影響,還多了抗菌的效果。

海毛紗從開始研發到正式推出共耗時十多年之久,而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和阻力,在行銷方面,由於競爭對手並非一般小公司,而是像3M或杜邦這種國際大品牌,因此經常碰壁。不過王葉訓仍然相當自豪地表示,「這個牡蠣殼的產品並不輸給他們」,這股自信當然不是沒來由地,他說在2021年,海毛紗產品的營業額就達到了一億多台幣的高水準,而他也相信,未來在「永續循環」潮流的帶動下,營業額非常有機會突破三億元。

漁業產銷大危機 進口蚵仔成威脅

雖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之下,廢棄蚵殼得以擁有嶄新的面貌,不過力拼創新的同時,台灣漁業也面臨著外來品種的競爭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機。近年來越南進口的蚵仔數量急遽上升,蚵仔攤販黃先生表示,雖然目前市場仍以販售台灣本土的蚵仔為主,不過該產業因為深受氣候影響,當颱風來臨甚至波及養蚵產業時,就會選擇進口的蚵仔來販賣。

蚵仔攤販黃先生在漁市場販售當地直送的新鮮蚵仔。 攝影/賴婕羽

黃先生也說明,不論是進口還是本土的蚵仔,在味道上差異都不大,但進口的比較大顆,所以較受大眾喜愛。此外,他更提到養蚵產業的未來發展,也深感高齡化趨勢所帶來的危機,目前台灣的剝蚵工作者年齡層偏高,且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蚵殼處理業者戴森泰表示,如果本土蚵仔產量低,不少商人會將本土及進口蚵仔混著賣。此舉引發許多本土蚵農不滿,甚至上街抗議、向立委提出陳情。戴森泰認為,政府對這一塊還是不夠重視,且比起外國蚵仔成長快速、品質肥美,台灣本土蚵仔的品種也亟需改進,這是政府現階段必須去努力的部分。

廢棄蚵殼都需經過機器層層清洗。 攝影/陳翊瑄

近年來環境變遷快速,養殖灘地逐漸陸域化,2020年台灣的蚵仔產量創下史上新低,在各方面壓力之下,政府及民間祭出應對措施,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效抵禦外來漁業產品以低價搶攻國內市場,例如:採後機械化、推出產銷履歷制度、投入蚵苗領域研究等。

雖然上述的解套方法已開始施行,不過這樣的方式對於相關產業和蚵農來說,效果仍然十分有限。而不論是處理廢棄蚵殼,或為保護本土漁業市場所制定的政策,皆還須要各界集思廣益、深入探討,方能逐步完善,距離未來的目標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延伸閱讀:

海廢點石成金 廢棄漁網變眼鏡

海廢垃圾變黃金 活化環境最吸睛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