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糞變黃金 創造環境生態永續

記者 董宜蓁、李嵐馨/採訪報導

小時候的夜晚總是能聽見很多蟲鳴鳥叫,長大後,隨著人類的快速發展與破壞,日常生活裡幾乎已經聽不到這些聲響,在桃園有座私人的小農場,可以遠離都市中吵雜的汽車聲,聽到屬於大自然原本的聲音。農場的主人是今年55歲的李朝安,他的農場與一般農場不同,雖然有鵝有雞,但並沒有難聞的惡臭,這樣的環境源自於他對於大自然分解者的了解與情有獨鍾。

每個禮拜六李朝安會開放民眾來「學習」,他的農場不開放觀光、玩樂,李朝安希望民眾去完他的農場能帶些知性的知識、有收穫的離去,再將他的理念分享給更多的人。李朝安的農場裡處處都是巧思,他用收集來的木材,拼貼出木椅、木箱等,但卻不是普通的木椅木箱,一打開,裡頭有層層關卡,堆放廚餘的地方、種植植物的地方、養動物的地方,將一個個蚯蚓箱,變成小型的生態圈。

都蚓箱最上層是植物然後依序是蛋雞、蚯蚓、蚯蚓分解後產生出的水,蛋雞的排泄物掉落成為蚯蚓的食物,再將蚯蚓水引至上層澆灌。攝影/李嵐馨

李朝安本是在大陸經商的台商,因為頻繁的應酬,身體亮起紅燈,飽受癌症折磨的他,於是決定從「食」來找回健康。他收起大陸的工廠返回台灣,買了一塊地自己當起農夫,但他發現蔬果也並不健康。「吃素以後我們才發覺說,吃很多菜的味道都一樣,今天吃高麗菜吃大白菜,怎麼味道都一樣呢,然後我們就開始去了解這個種植的過程,才發現說,原來這幾十年來我們都用化肥在種菜。」

李朝安的雞舍裡飼養三百多隻雞,但卻沒有明顯臭味,是因為土壤裡有大量分解者。攝影/李嵐馨
堆滿廚餘的箱子不用幾天蚯蚓以及微生物就可將其分解,常見的腐敗臭味經由裡面的生物分解後也會消失無蹤。攝影/李嵐馨

於是在翻閱諸多書籍資料後,李朝安決定試著用蚯蚓糞種植,在實驗之後發現,蚯蚓糞種植的蔬果遠比用化肥種植的來的健康好吃,生長的也好。意識到蚯蚓和微生物等大自然分解者的重要性後,他決心積極推廣循環農業,並開放民眾預約參訪,分享交流彼此的心得感想。慕名而來的陳先生表示也想試試在都市裡飼養蚯蚓,一起為環境的復原和減少傷害盡一份心力。 

同樣飼養蚯蚓,利用蚯蚓特性幫助循環農業還有嘉義青農楊智凱。他的其中一處蚯蚓養殖場,坐落在南投民間的一處閒置豬圈,他本和農業沒有半點關係,高中讀的是汽修科,而後當起職業軍人,但他並不喜歡枯燥乏味的工作,想創業冒險的心引領他回到家鄉。想務農,但卻不想只是一般傳統務農,無意間他翻閱到養殖蚯蚓及循環農業的資料,開啟他與蚯蚓為伍的生涯,投入養殖蚯蚓、生產蚯蚓土的工作。

蚯蚓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分解者,蚯蚓糞更可以拿來當作肥料。攝影/李嵐馨

蚯蚓土是被蚯蚓及各種大自然中的分解者分解後的產物,通過分解者的消化道,將有機物轉變為可以利用的土。「傳統上處理有機物的方式通常是堆肥,比較耗時,或是使用設備高溫、燃燒之類的,消耗大量電能,如果亂排放,更容易造成環境二次汙染,我們可以直接讓蚯蚓吃完消化,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就變成可以再利用的資材。」楊智凱透過和農民合作後發現,蚯蚓土確實可以改善土質,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所以對於已經被人類過度破壞的土地像是一種解方、一種治療,讓人們從大自然中取得的資源,可以再回歸到大自然。

整車的牛糞對於大家來說是無用的廢棄物,但卻是楊智凱飼養蚯蚓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攝影/李嵐馨
蚯蚓將牛糞分解成一袋袋肥沃的蚯蚓土。攝影/李嵐馨

起初由於這個行業過於新興,對於未來較不明確,所以剛開始家人並不認同,但楊智凱仍舊堅持,認為好的事情就該繼續做,他說:「一開始會接觸蚯蚓這個領域是因為想要創業嘛,創業單純就是經濟上面的考量,那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其實他的原物料是農村的廢棄物,這些也是某部分的社會問題。」楊智凱大方分享他從業以來的心態轉變,他現在想做的,不只是考慮經濟層面,還有將循環農業永續的概念推廣到每個人的心中。

楊智凱認為,要想推廣,首先要先增加自身的影響力,於是陸續參與許多活動,獲得一些獎項的肯定,也增強自身的信心,家人也不再那麼反對。後來他開始進一步與學校談合作,想從教育上向外扎根,並擴大自己的場域,讓更多人注意到永續農業。

無論是李朝安還是楊智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這片土地,雖然兩人做的事情不完全相同,但是透過教育以及推廣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並了解到蚯蚓對於環境的益處,讓這片土地能夠生生不息,讓生態能夠循環永續下去。

 

延伸閱讀:

廢棄農地復耕 蒲草吸管成永續新選擇

大自然最強清道夫 黑水虻把廚餘變黃金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