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會社福

【竹圍淡北1】興建淡北道路衝擊 竹圍工作室年底熄燈

記者 邱語萱、許維庭、詹詠淇/採訪報導

1995年成立的竹圍工作室坐落於新北淡水區,是國內重要的藝文基地。受到疫情與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以下簡稱淡北道路)即將興建,衝擊基地周遭自然環境等影響,竹圍工作室決定於2021年底結束營運,創辦人蕭麗虹也在8月底病逝,令藝文界人士深感惋惜。

坐落於淡水河前的竹圍工作室,1995年由香港藝術家蕭麗虹等人創立,基地位置就在台北捷運竹圍站出口附近的淡水河畔。受到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淡北道路二階環評通過,道路興建將破壞工作室周遭清幽環境,不利於創作或駐村生活,眾多原因交織下,竹圍工作室決定於2021年底熄燈。此外,創辦人蕭麗虹於2021年8月30日病逝,也打亂了竹圍工作室原先規劃。

淡北道路與竹圍工作室的相對位置。資料來源/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製圖/邱語萱

竹圍工作室消失 藝術家「無家可歸」

竹圍工作室是藝術家的培養皿、連結者,對於竹圍工作室即將告別,「有一點家不見的感覺,會少了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擔任過駐村經理與駐村藝術家,與竹圍工作室有著深厚淵源的洪芷寧感嘆,竹圍工作室是許多創作者出道作品展示的地方,是重要的藝術場域,更是創作者們的家,消失後將造成藝術家們「無家可歸」。

洪芷寧認為,竹圍工作室坐落於大自然中,那原形的環境彷彿能容納任何的創作概念,「好像真的什麼都可以試試看」。曾於2018年駐村的藝術家楊芳宜笑著說:「蕭老師提供地方,讓一些藝術家前輩放火、放水」。也因為蕭麗虹願意放手讓藝術家自由創作,臺灣才會有今天的當代藝術展現。洪芷寧也補充,蕭麗虹樂於傾聽藝術家的任何想法,也願意給機會,累積26年下來,竹圍工作室的文化厚度難以被取代。

竹圍工作室提供藝術創作者自然開放的空間,讓創作者們可以盡情發揮。攝影/許維庭

「可以在很方便的城市中,去吸取最當代的資訊,又可以生活在到處被蚊子叮、很自然的環境。」對楊芳宜而言,竹圍工作室為捷運可抵達、又靠近紅樹林的自然創作環境,是城市中的綠洲。竹圍工作室對社區的連結,與對環境友善空間的探討,讓身在城市中的楊芳宜,深刻體會到原生的美麗。

竹圍工作室對創作者楊芳宜而言,是城市中的綠洲。攝影/許維庭

楊芳宜坦言,淡北道路的興建勢必會影響竹圍工作室周遭原有的自然環境,因此她並不樂見淡北道路的興建。洪芷寧認為,竹圍工作室的可貴在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難以被其他藝文單位所取代,對於竹圍工作室將於年底結束營運的宿命,她感到相當惋惜。

培育本土創藝者 深耕國際連結

堅信藝術和創意是推動社會及文明前進的最大動力,竹圍工作室長期將生態議題結合藝術,啟發在地人文關懷,並透過培育「創藝者」(Creative Talent),以藝術行動回饋社會。創辦人蕭麗虹也因此於2021年榮獲第25屆台北文化奬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以及文化部首屆「文協獎章」三大獎肯定。

坐落於自然環境中的竹圍工作室為許多藝術家的重要藝術場域。攝影/許維庭

將藝術結合當地生態,引發人文關懷,竹圍工作室讓藝術不再僅是藝術,而是能透過它改變這個社會。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2011年蕭麗虹與藝術家吳瑪悧等人共同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匯集樹梅坑溪上、中、下游居民與當地小學,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一同了解樹梅坑溪。

將藝術創作結合當地生態是竹圍工作室的創作特色之一。攝影/許維庭

「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知道,國際上有很多機會。」蕭麗虹在台灣女性藝術大事紀年譜建置計劃中曾提到,除了提供創作者發表作品的機會與環境外,打開創作者的國際視野更為重要。因此,竹圍工作室長期深耕於國際連結,透過每年與國際藝文組織合作、規劃多項藝術駐村計畫等,讓台灣藝術家走上世界的舞台,學習國際經驗,也讓各國藝術家進駐竹圍工作室,使台灣藝術的發展更為廣闊。

「是國際藝術駐村很重要的節點。」楊芳宜認為,由於蕭麗虹為落腳台灣的香港人,這樣的背景讓她將竹圍工作室定調為「國際藝術駐村」,與世界各地擁有緊密的關係。楊芳宜認為,蕭麗虹將藝術連結的「網」織得很密。

洪芷寧分享,她曾於2017年遠赴荷蘭揚.凡.艾克學院進行研究進駐計畫,結合自然及視覺藝術教育經驗,將竹圍工作室的環境藝術主題帶到荷蘭。

悼蕭麗虹驟逝 竹圍工作室辦回顧展

在創辦人蕭麗虹驟逝後,竹圍工作室於11月27日至28日舉辦「竹圍工作室開放日:終章」,以蕭麗虹的藝術成就回顧展為核心,將眾多藝術家26年來於竹圍工作室所堆疊的藝術心血,在熄燈前做最後一次展現。

策展人楊智富以「生若浮雲」為主題,策劃蕭麗虹的藝術成就回顧展。攝影/詹詠淇

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陳彥慈於告別紀念晚會中感性表達,工作室過去一直以來是由蕭麗虹引領、鼓勵工作室的夥伴該如何前進,一路上有許多人給予支持並參與其中,「要由我走完這最後一哩路,就覺得這個責任很沉重,然後也很捨不得」。

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陳彥慈盼能不辜負蕭麗虹託付,帶領竹圍工作室走完最後一哩路。攝影/邱語萱
策展人楊智富以便利貼為概念,完成蕭麗虹與竹圍工作室的年代表。攝影/邱語萱

針對竹圍工作室的結束,陳彥慈說明,2021年初蕭麗虹就已安排人力協助整理工作室26年下來的資料,而原先新北市文化局也承諾願意提供工作室資源的挹注,協助將資料數位化,然而因8月底蕭麗虹驟逝之故,合作計畫也因此生變。

另一方面,竹圍工作室後續將花費較多時間釐清藝術檔案的產權,未來將全力協助創作者與家屬處理相關產權問題。陳彥慈也期盼能不辜負蕭麗虹的託付,將竹圍工作室累積26年文化厚度的藝術檔案好好地整理,讓這些作品在未來仍能有機會被研究與引用。

竹圍工作室在最後開放日,回顧工作室的歷史及蕭麗虹的生平故事。攝影/邱語萱

竹圍工作室26年來涉入多種藝文領域,陳彥慈指出,要找尋有能力且適合承接竹圍工作室藝術檔案研究的組織、單位相當困難。她說明,若要依照主題分類,如環境藝術、藝術進駐等,則必須思考該如何保存竹圍工作室特殊的組織架構,以延續工作室的精神並使後人進行相關研究時,能瞭解曾有竹圍工作室這樣具獨特性格的藝文單位存在。

陳彥慈說,她其實相當高興並非只有工作室夥伴意識到應該將工作室精神延續。在竹圍工作室宣告將結束營運後,不少藝文單位伸出橄欖枝,希望能以合適的合作方式,協助竹圍工作室進行後續收尾與經驗傳承。

「這都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陳彥慈表示,工作室夥伴期望能完成蕭麗虹的遺願,將竹圍工作室的營運資料進行公開授權,讓大眾能瞭解工作室26年走下來,曾經歷哪些嘗試、在何處跌倒,以及如何站起來繼續往前走。雖然工程浩大,但她相信,在藝術家們的協助與支持下,竹圍工作室的夥伴們能好好地完成這些任務。

竹圍工作室與淡北道路大事紀。資料來源/淡北道路維基百科「記憶中的竹圍」維基社群活動簡報;資料整理、製圖/許維庭

延伸閱讀:

【竹圍淡北2】台二線塞車難解 淡北道路共識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