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竹鎌幫回鄉接棒 再創下一個綠金盛世

記者 許銘哲/採訪報導

說到竹子,大家總會先想到南投的竹山,鮮少有人知道桃園市復興山區也有竹林。實際上這裡才是台灣最大的竹材產區,觸目皆是應用於建築、農業、工藝等廣泛領域的桂竹,而這些竹材幾乎都出自「泰雅竹鎌幫」之手,至今仍大量產出竹材。從日常中使用的竹筷、竹籤,農用竹的香蕉支柱、蚵架,到高經濟價值的日本竹劍等──臺灣桂竹供應鏈不分內用、外銷,都可能出自北部泰雅族部落居民之手。

桃園市復興區有六千多公頃的竹林,以及超過三分之二的泰雅族人口。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早期泰雅族如同山中游牧民族,而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創辦人李依婷說:「我們從小看著竹林長大,泰雅祖先囑咐孩子們說:『不論你們到何處,都要種下竹子,或遷徙到何處都要有竹子,生活才不虞匱乏』」,於是只要有泰雅族的部落,就有竹林。

對於泰雅族來說,竹子可以用來造屋、做器皿、做手工藝、也可以作為竹筍來食用等。過去在家具、器具、樂器、玩具、配飾等生活應用面向都可見桂竹的蹤跡,這些是祖先所遺留下來文化也是傳統,因此竹子在泰雅族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因為山林的召喚,李依婷成立「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桂竹協會),以青年回鄉就業、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等概念推動竹業重建,致力於地方桂竹產業永續發展及文化傳承。

她跟著丈夫阿山(林志仁)一同創業、成立工作室,從伐竹、竹文化到竹飾,以竹為本,希望重振桂竹經濟產業,不僅讓原鄉青年在地就業,更傳承泰雅竹文化,也透過這些促進從事桂竹砍伐工作者的穩定就業機會和福利,並支持相關社區營造等社會福利的工作。

李依婷與丈夫一起創立竹耳飾品牌,讓部落年輕女性可以學習技藝成為工藝師。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禁伐補償條例》上路 竹子產量銳減 難以招募新血

阿山與哥哥兄弟倆以一台吊卡車起家,因為身在竹林中的他們發現,桂竹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材料。為了重振部落以及桂竹文化,民國103年時,阿山與警職退休的父親林榮振、哥哥林志宏共同創業,笑稱為「竹鎌幫」。兩兄弟砸下六、七百萬貸款買了二十六噸吊卡車,懷著雄心壯志投入伐竹業,一個月拼出兩百公噸竹材產量。

李依婷說,「我們生活周遭都是竹子,大部分居民都擁有竹林,或是有砍伐經驗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利用桂竹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伐竹是在地人賴以生存的產業,竹子可說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他們聚集部落眾人的力量,一手包辦桂竹的生產、砍伐並運送到加工廠,不斷嘗試改善竹農的就業環境以及提供中下游穩定的原料。不過在民國105年7月上路的《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以下簡稱《禁伐補償條例》),對於想要藉著桂竹產業振興部落的阿山是沉重的一擊。

因為大多數地主會選擇領取每年每公頃3萬元的禁伐補償金而不繼續伐竹,所以他們突然間難以像過去一樣,能找到願意販售竹林採伐權和地上物的地主,無竹林地可伐成了首要問題。同時等不到工作的竹農紛紛離開,又惡化了產地長久以來的缺工問題,造成工廠的生產力大幅下滑。

這時,曾在其他民間協會工作的李依婷想到,他們可以透過建立一個在地組織,再次集結眾人的力量推動改變。李依婷和丈夫阿山在工研院「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團」的輔佐下,成立「桂竹協會」。回想當時,李依婷語氣堅定的說:「禁伐補償讓我們一度想放棄……但因爲我們想被看到,我們決定組織協會!」

好在後來法令鬆綁,林務局新擬定的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中,符合獎勵資格的竹材合作社在竹林每年每公頃平均收益1.5萬元的基礎上,除了每年可領取每公頃2萬元的補貼,還能夠取得機具和開設作業道每公尺900元的補助,希望能藉此抵銷《禁伐補償條例》對上游端的殺傷力。

桂竹協會發展多樣部落導覽行程,讓遊客深度體驗竹林文化、學習知識。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桂竹協會一方面向竹農宣導照顧竹林,另一方面發展竹藝品和觀光課程,讓民眾能支持桂竹產業。但李依婷也希望竹農不要誤以為桂竹協會只是辦理藝品及觀光事宜,而是希望竹農理解桂竹協會是全面性的組織,若遇到問題,協會都會提供諮詢與協助。

阿山哥細心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的取用竹材。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以竹為本跨連結 產業鏈健全仍是努力的目標

以竹為本、環繞著泰雅文化,李依婷夫婦將眼光放遠,為了讓成立不到4年的桂竹協會提升知名度,除了創立臉書紛絲專頁、桂竹協會影視平台增加露出機會,也開啟與各學校單位合作之路。

他們曾與政治大學合辦地方創生課程、與銘傳大學建築系進行有關綠建築的產學合作、也與台灣首府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在高教深耕計畫原住民資源中心的支持下,以「桂竹之生、原民之活」為主題進行導覽解說與分享活動。

此外在桃園市復興區所推動的地方創生計畫中,自然少不了與桂竹協會合作進行桂竹產業全方位發展的規劃,雖然相比其他像是水蜜桃、咖啡和溫泉等主題,現階段桂竹推廣難度較高,不過李依婷認為,「沒有開始,它就不會真的有發揚光大的一天。」

為推動綠金竹業發展,與各學校單位進行產學合作課程。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李依婷提到,儘管這幾年大力推廣桂竹,也期望可以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不過目前桂竹產業鍊尚未健全,加上中國供應商壓低勞力成本以低價競爭,台灣市場對於國內竹材需求量還是有限,因此目前最大問題仍是缺乏工作機會,年輕人因缺乏穩定的工作紛紛轉往都市發展。

過去伐竹工人下雨就得休息,但目前在桂竹協會的轉型計畫下,晴天伐竹,雨天就可進行教育訓練、工具維護或協會開會,伐竹產業漸漸擺脫工作較不穩定的狀態。李依婷希望透過專業的林業技術導入,加上協會與竹業合作社的配合,依照淡、旺季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給年輕人,先將上游端的伐竹技術穩定,未來若是中、下游端需求量提升時,也能繼續營運。桂竹協會如此串起完整的產業鍊,期望綠金竹材能永續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

修正禁伐補償條例 維護原住民權益

父女共竹舊夢:百年篁城竹簾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