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煤裕國」 礦工回憶過往歲月

記者 羅宇彤、陳宥蓁、陳宥均╱採訪報導

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顯示,1945年至煤礦停產間的前二十大煤礦礦場皆位於北台灣,猴硐曾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鼎盛時期光是本坑年產量就高達674公噸,占當時全台煤礦總產量的七分之一雖擁有煤礦第一的殊榮,但在世代斷層後,新生代並不了解猴硐曾經輝煌的黑金風華及歷經歲月淬鍊的礦工,取而代之的是「貓村」,成為了猴硐最為人所知的印象 。

「產煤裕國」為當時瑞三礦業公司的標語,顯現煤礦對於台灣五〇年代經濟的重要性。 攝影/陳宥均

此外,猴硐礦坑也曾擁有台灣最先進的整煤廠房及首座貨用電梯,導覽員介紹,當時的選煤機一台要價40萬日圓,相當於今日七億新台幣,而光是猴硐礦坑就擁有三座,由此可見猴硐礦業曾經的蓬勃盛況。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願景館內的運煤橋模型,還原當時礦業產量盛況 。攝影/陳宥均

然而,台灣的礦產在七〇年代到達巔峰,煤礦的生產量嚴重過剩,許多礦場相繼倒閉,且進口煤礦成本較低,外加後續的鐵路電氣化等政策環境因素,使煤礦供需量大幅下降,最終於1990年收坑停產,猴硐煤礦留下大量文物,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至此退休的礦工從未想過,當時隨手拍的照片及捨不得丟棄的煤礦器具,如今會成為煤礦產業的珍寶。

如今的瑞三本礦已被鎖上,往事成憶。攝影/陳宥蓁

保留煤鄉記憶 籌辦礦工文史館

猴硐礦工文史館」由新北市瑞三煤礦的老礦工周朝南、柯茂琳等人,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用老人年金和多年積蓄一點一滴地籌辦而成。起初,館內許多展示架、長椅由他們親力親為釘製的,為的就是讓臺灣曾經輝煌的煤礦年代不被世人遺忘。文史館內擺放許多當時挖礦的工具設備、制服、警語、礦場地圖以及稀有的老照片,透過各類珍貴文物讓民眾了解這段精彩的煤礦歷史。

老礦工們當時收集的煤礦器具成為現今的重要文物。攝影/羅宇彤

礦工文物承載上一代的豐功偉業及犧牲奉獻,如今台灣礦業已不復存在,老礦工們的血淚與辛酸卻不曾隨之消逝。回首這段歷史,大眾或許能用平淡的心看待,但對於從業者的關照與補償,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

高危險工作環境  標語:「飲乎死,卡贏死無飲」

台灣地質優越,物產富饒,曾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產煤大國,1990年政府下令收坑停產,煤礦產業正式走入歷史。老礦工毛振飛表示台灣礦業在六〇年代鼎盛時期死亡率高達53%,文物館牆上掛著「飲乎死,卡贏死無飲,無飲嘛同心」的這句俚語正描述礦工職業的未知性。

猴硐礦工文史館內的標語透露著礦工的心聲。攝影/陳宥蓁

台灣煤礦環境因地形關係惡劣,危險度也相對提高。在深達數百公尺的地底下,蜷縮在寬度約40公分的煤道,高達攝氏40度的環境中,對一般人而言是刻苦耐,但對礦工而言卻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近礦特展以等身照片形式還原當時的礦坑。攝影/陳宥蓁
退休礦業從事人員協會理事長周朝南。攝影/陳宥蓁

「我們礦工都吃比較好啦!午餐便當還可以配芝麻粒耶!」退休礦業從事人員協會理事長周朝南以自我調侃的方式回憶過往歲月。

周朝南是土生土長的猴硐人,擔任礦工近一甲子,一生中有大半時間都與煤礦為伍,從事礦業時,遇過數次礦災,層層岩盤瞬間崩塌,眼看同僚被壓倒在下,當時唯一的想法只有救人,而礦災的經歷,在他腦海始終無法抹滅。

二十幾歲時,周朝南曾經歷一場礦坑爆炸,爆炸中帶走37條生命,更親眼目睹同事頭破血流,甚至當場死亡的場面,當時的慘況歷歷在目。「煤炭是用礦工的鮮血生命去換來的!」他認為礦工的辛酸歷史,不應隨時代發展而被遺忘。

老礦工間經常自我調侃每日都有免費的芝麻配便當。照片提供/王品人(魚肚白設計)

奮不顧身 只為養家糊口

事實上在七〇年代,礦業薪資與其他行業相比優渥許多,據勞動部數據資料統計1975年的基本月薪資為600元,而礦工平均半個月薪資就可達3000元以上,足足高出基本薪資五倍。除了薪資優渥,當時猴硐的瑞三礦業公司也提供員工宿舍及糧食配給,吸引許多青年從事並安家立業,瑞三聚落最高曾達6000人,就連女性也都加入採礦的行列。

工資領收卡詳細記錄了當時礦工們的收入情形。攝影/羅宇彤
吳寶銀說明女性礦工在台灣減少的原因。 攝影/陳宥蓁

女礦工吳寶銀提及,其實礦業對於女性並無禁忌,大家都是為了養家餬口。1963年前大約有200多名女礦工,因過於危險及夫妻需有一人留守家中的傳統,在時任中央婦女工作會指導長蔣宋美齡的指示下,女性才被禁止入坑。

除命懸一線的風險,老礦工們還面臨著另一個職業傷害──矽肺症。在礦場裡吸入過多的粉塵,老礦工們的肺部已嚴重纖維化,約有三分之一無法正常運作。

退休礦工吳明宗表示,他們甚至需要在肺灌入水泥才得以維持其功能正常運作。矽肺症帶給他們的困擾除了肺功能異常外,也需固定去醫院回診,連基本的呼吸對他們來說都有點吃力,更遑論從事慢跑這類的運動。

1982年在礦內努力工作的周朝南。照片翻攝/陳宥蓁

雖然時常需面臨無法預測的災難,但這些末代礦工們卻從未後悔從事礦業,儘管礦坑曾無情奪走他們的至親、好友,也數度讓他們遊走在死亡邊緣,但這份工作使他們感到無比榮耀,這股想要讓台灣變得更好的使命感,不僅帶動了五〇年代經濟起飛,也成就現在的輝煌寶島。

 

系列報導:

扭轉猴硐貓村印象 黯淡礦坑重現光輝

延伸閱讀:

夾縫之間的派遣工——雇主踢皮球 職災無保障

永不殞落的藝術!掌中技藝傳承使命

Posts created 1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