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消費習慣 紙容器垃圾暴增

記者 蔡佳妮、查厚葦、武廷融/採訪報導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公告顯示,今(2020)年上半年紙容器回收量高達7萬3863公噸,相較去年同期多出近三倍,主要是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擔心病毒傳播,對餐具衛生問題存在疑慮,紛紛減少外出用餐,轉而採用外送、外帶等消費模式,使得推行可重複清洗餐具及容器的「環保外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3年紙容器回收量數據圖,顯示2020年紙容器回收量與2018及2019年相比要高出許多。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統計查詢網、製圖/查厚葦

免洗餐具解禁  良好消毒降風險

因應疫情的發展,民眾對可重複清洗餐具產生安全疑慮,害怕存在感染風險,因此紛紛開始改變消費習慣,導致外送及外帶業績成長。另外,環保署也在今年、三月,針對餐廳內用使用紙容器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放寬禁令,餐飲業者經過申請,即可暫時放寬90天。

環保署廢物管理處科長王耀晟表示,今年月防疫期間,全台總計有三百多家業者申請恢復使用免洗餐具。根據環保署公告廢棄物回收量顯示,今年上半年紙容器回收量相較於前年暴增,就連塑膠容器回收量在今年二至三月都維持在1.5萬噸以上,可見放寬禁令對一次性餐具的回收量增長,有明顯關聯。

近三年上半年塑膠回收量數據圖。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統計查詢網、製圖/查厚葦

針對可重複清洗與一次性餐具的安全衛生問題,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提醒,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刊登的研究顯示,測試新冠病毒在各物體材質表面的存活時長,測試材質包括不鏽鋼、紙類、布和塑膠,經過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在塑膠物體表面存在時長是最久的。

防疫期間將可重複清洗餐具改為使用一次性餐具,並不代表百分之百安全,若是沒有經過良好的消毒處理,一次性餐具仍具一定的風險性,防止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還是確保餐具有經過嚴格的清潔消毒。

隨著疫情趨緩,環保署於月已全面恢復禁用一次性餐具,更呼籲民眾無論是外出用餐或訂購外送時,都可以使用重複清洗的餐具,除了提醒民眾透過良好的清潔達到安全衛生外,更盼達到廢棄物垃圾減量。

便當店清洗環保鐵盒。 攝影/蔡佳妮

垃圾源頭應減量 「環保外送」成新選項

疫情期間政府為振興餐飲業的業績,鼓勵及補助上架外送平台,疫情期間外送訂單量明顯增加,王耀晟說,疫情期間飲食類一次性餐具及紙容器用量「隨之暴增!」為此,環保署與各地方環保局合作推動「紙餐具循環友善店家補助計畫」,補助前端餐飲業者設置紙容器回收站,如便當店、自助餐店,因應疫情也將廢紙餐具回收補貼費率從原本每公斤5.25元,調整為每公斤5.86元,運用補助回收處理費,以提高廢紙容器的回收率。

外帶外送盛行,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增加。攝影/武廷融

即使末端的廢棄物回收成效再高,也無法趕上前端製造垃圾的速度,唐安表示,回收大部分都是以降級回收處理,無法變回一模一樣的東西,從源頭減量才是「標本兼治」的方法。

在疫情期間,雖政府給予餐飲業者上架補助等資源,但在外送平台發展興盛下,一次性餐具量的增加,儼然成為未來不可忽視的問題。唐安建議我國可以效仿國外商家永續循環的模式,推動店家和外送平台利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和餐具進行環保外送,可以透過外送員回頭收取,或消費者將容器送至指定地點進行回收。

便當店推鐵盒外送 政府規劃循環容器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公家機關、環保單位紛紛規定採用可重複清洗的容器和餐具,許多便當店業者也響應環保,開始進行環保外送。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便當店,選用傳統不鏽鋼鐵盒進行外送,採取事前電話預訂的方式,中午外送,下午相同地點統一回收處理;在店內用餐,也推廣使用重複清洗餐具、容器,外帶不主動提供塑膠袋及免洗餐具。

便當店負責人簡宇佟表示,政府實施限塑政策前,店內就開始推行鐵盒外送,雖然在初期運作時,因為人力不足加上外送和回收清洗過程較為繁瑣,但推廣環保外送成效良好。簡宇佟期望透過持續的努力,改變顧客的消費習慣,達到成功減塑、循環利用,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便當店提供環保鐵盒外送。攝影/蔡佳妮

王耀晟指出,環保署近期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全台22處熱門商圈、夜市推動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具、飲料杯進行租賃,民眾藉由支付押金即可租借使用。未來更是規劃與外送平台業者、餐飲店家共同推動環保循環的外送方式。希望能夠透過容器、餐具循環使用,改變消費者生活習慣,進而落實源頭減量。

王耀晟說明環保署對於一次性餐具減量提出在夜市推動使用重複性餐具及環保袋租賃。

疫情之下的藥師日常

台灣甫從疫情爆發之時,行政院長蘇貞昌便拍板定案限制口罩出口。許是依循著過往SARS的經驗,台灣相較世界各國反應迅速,時間一路行至日上路的口罩實名制政策,全台約莫六千家社區藥局在此次防疫作戰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我是藥師,我努力防疫!」這是在板橋藥局服務的藥師吳明慧自二月政府敲定口罩實名制後,於連載長達一百多天的臉書日誌中頻繁出現的結語。對此,吳明慧說明,即便在疫情嚴峻之際,她仍會不辭辛勞的堅守前線,盡所能的完成藥師的責任。

實名制政策正式上路。隨時間推進、政策端的改變,疫情之下民眾對口罩的需求迫切增加,從最初的一週兩片,再變成如今的十四天內片,無形中也讓藥局增加了更多壓力。

實名制口罩上路,民眾領取藥局分配的口罩。攝影/蔡佳妮

「有時候都沒辦法想像只有一個人的藥師有多辛苦。」月時吳明慧在臉書寫下:「要好好的去調整步調……,這樣的生活長期下去,身體一定會出問題。」她說明,那段時間,自己的親朋好友甚至會北上來幫她分裝口罩,她更坦言「藥局端這邊都蠻希望,在現在國內整體疫情沒有什麼漲幅的情況下,將口罩的密封、包裝從工廠端達成,這樣對藥局來說負擔較輕,也更加衛生。」

吳明慧每日忙得暈頭轉向,然而口罩政策常迅速更變,有時難以即時接收。政府深夜下達的通知,前線藥師卻沒有一個直接且明確的接收管道,這點也讓她產生很大的無力感。

截至月底,吳明慧已經協助國家發放高達萬多片口罩,月底時,長達120天的口罩日記也逐漸停筆。回顧這段日子以來的想法,吳明慧說道:「我很榮幸可以站在第一線,去跟原來的社區鄰居更加緊密交流、做一些衛教溝通,有這樣的機會很不容易,這對藥局來說也是一個回饋、服務的機會。」

民眾至藥局領取口罩。攝影/蔡佳妮

全球疫情延燒   入秋流感成下一波考驗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伴隨天氣逐漸轉涼,部分國家開始出現疫情復發的現象。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謝芳宜表示,台灣防疫得當,但面對入秋後將進入的流感流行期,可能會成為醫療體系的一大考驗。疾管署也呼籲民眾盡早接種流感疫苗,守護自身及周遭親友健康。

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世界各國在防疫的同時也期望著疫情能早日平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冠狀病毒(COVID-19)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仍持續增加,尤其在進入秋季後,部分國家如英國、法國及德國確診人數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英國、法國及德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數據圖。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製圖/查厚葦

謝芳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斷,但隨著月至五月的高峰期過後,疫情受到控制而逐漸趨緩,許多國家開始放寬防疫政策,民眾的警覺性也隨著時間拉長後降低,因此造成疫情從九月入秋後開始回升。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四月日後就無本土感染確診案例,從月至今確診案例皆為境外移入的零星個案。對此,謝芳宜則認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疫情初期境外防堵及時,國內民眾在防疫政策方面配合度高,因此有效控制未讓疫情在台灣再度爆發。

新冠遇流感 民眾須警惕

新冠肺炎延燒至今,還是無法有效抑止的主因在於疫苗尚未製造成功,再加上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較低,且有無症狀感染的情況,因此病毒得以快速擴散,導致疫情無法完全控制。

謝芳宜擔心在新冠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若迎來流感高峰期,病人進入醫療體系後則容易導致疫情管制困難度提升。攝影/武廷融

隨著季節轉變,台灣將進入流感流行期,謝芳宜指出,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可能會出現嗅、味覺喪失,但主要症狀與流感相同,皆為發燒、喉嚨痛及倦怠等,因此從症狀上無法明確分辨病人感染何種病毒類型。

雖然流感病毒能透過快篩試劑檢測,但出入醫療院所仍可能增加感染疑慮,她也擔心在新冠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若迎來流感高峰期,病人進入醫療體系後則容易導致疫情管制困難度提升。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類流感疫情仍低但呈緩升趨勢。台灣民眾在疫情方面警覺性開始降低,除了規定場所外,戴口罩的頻率也下降許多。謝芳宜提醒,新冠病毒最大的問題在於共同感染,若出現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共同感染的情況,則有很大機率引發重症。

因應流感高峰期的來臨,台灣今年於月五日起施打公費流感疫苗。根據疾管署統計,流感疫苗開打當日,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超過39.9萬劑。新店衛生所陳姓護理長也表示,今年接種公費疫苗的民眾與過去相比確實有增加,因為疫情的影響,民眾對今年的流感相對謹慎,診所前也出現排隊接種疫苗的情況。

疾管署也近期在官網發布新聞稿呼籲民眾應在流感流行期來臨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種。此外,民眾在季節轉換之際,應多加留意自身健康狀況,配戴口罩且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在疫情期間仍不可掉以輕心。

流感疫苗十月五日開打,診所出現人潮。 攝影/查厚葦

 

延伸閱讀:

紙容器不等於紙類 民眾觀念待加強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