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宜錚、劉宣廷/採訪報導
在臺灣宗教信仰可說是相當多元,「宗教」也被視為一種研究專業,因此以宗教為主的大專院校就更加的蓬勃發展。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臺灣總共有7家宗教研修學院,其中包括基督教、佛教、一貫道以及浸會神學院等,這些宗教研修學院都是為了培養特定宗教神職人員及宗教人才,並會授予宗教學位。
不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穿著袈裟,亦或是牧師袍上學,似乎都是大眾對於宗教研修學院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這些學院其實與一般大學沒有不同,同樣都會授予學士學位,並且有碩士及博士的課程,擁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與優質的師資系統。
三大特色融合博雅教育 貫徹理念與自然共存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就是我國第一所被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宗教研修學院,起初是由「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在2014年合併成立,擁有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等教學單位,並將「心靈環保」、「博學多聞」及「跨界智能」三大特色融合於「博雅教育」的一般大專院校 。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釋惠敏表示,學院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文理學院,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並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做為學校的特色,就連學校的建築物也都貫徹了這樣的理念,無論是圖書館還是學生宿舍,都追求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為主,讓自然與人類能夠和平共存。
除了佛教外,學院也相當注重與其他宗教的交流,例如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一同辦工作坊、演講等活動。在學生方面,釋惠敏提到,目前有一半都是來自佛教學系,當中不乏有已出家的僧侶,或是對佛教有興趣的信徒,甚至還有建築師來就讀,並將所學融合到自身的專業上,發展「佛教建築」,不過真正從高中畢業,直接來就讀的學生算是少數。
多語言訓練 扎實培養佛學專業人才
至今除了法鼓文理學院有設立佛教學系外,如同像是佛光、華梵等一般大學也都有相同系所,對此釋惠敏認為,例如佛光大學的佛教學系是學校眾多科系當中的其中一個, 然而這樣的方式要形塑相關的「宗教氣氛」及「情境」就顯得相當不容易,但法鼓文理學院的佛教學系佔所有科系的二分之一,加上與法鼓山自身的僧團合作,因此宗教氛圍並不用特別塑造,也能夠快速的與宗教場域融合與互動。
在佛教學系中,學生不僅要會梵文、巴利文、藏文及日文來研讀佛教經典,甚至還有扎實的文獻翻譯訓練,進而推展與梵、巴、藏語、古漢譯佛典文獻的相關翻譯、教學及研究。釋慧敏也提及,由於語言是知識的載體,在佛教諸多的經典中,幾乎都是用梵文、巴利文,或是西藏文來記載,因此語言便成了知識的基礎,若是了解語言就代表打開了很多扇知識的窗戶。
成立宗教師專業課程 回歸社會實踐本質
目前臺灣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宗教研修學院,不過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表示,事實上每個宗教學院的辦學目的都不盡相同,學院本身則相當重視佛教的學術性研究,例如與國際佛教機構作交流,乃至於和研究漢傳佛教交換生相互合作,而這也是佛教學系能夠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
鄧偉仁也認為現今臺灣宗教學院的發展必須看到社會的需要,除了培養宗教研究人才外,還需要能夠藉由宗教服務社會,但現在臺灣社會的宗教專業人才卻參差不齊,沒有一個衡量專業宗教人才的標準,因此他希望日後學院也能夠成立專業的宗教師訓練學程,並給予符合社會需求的宗教服務,讓宗教回歸社會實踐的本質。
精彩數據新聞報導:《臺灣高教危機──私立學校如何一步步走向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