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中西方技藝 木雕國寶出類拔萃

記者 傅姿凌、清水綾音/採訪報導

木雕是文化部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技藝的一個分支,陳啓村先生於今年被文化部認定為此項目的保存者,而他的工作坊亦是被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為台灣工藝之家,以推廣社會美學及延續台灣傳統技藝文化。

北京台灣會館邀請陳啓村為鄭成功收復台灣三百五十年週年所製作的紀念銅像。攝影/傅姿凌

興趣結合天賦 開始學習木雕

要到達刻劃如此入木三分的手藝,絕非一蹴可幾,原為台南鹽工子弟的陳啓村,因小時候就學的國小多是外省籍的小孩,上課大半是國語教學,在聽不懂國語的語言隔閡下,陳啓村上課時當然如同「鴨子聽雷」是有聽沒有懂,對於學業自然也力不從心,恰巧那時的他對布袋戲深感興趣,開始自己製作戲偶娛樂,加上在美術競賽上常常獲獎,於是奠定了日後要往藝術方面發展的志向,在國小畢業後,就開始向傳統木雕師傅拜師學藝。

中西合併的雕塑創作,人物神情活靈活現。攝影/傅姿凌

勤練木雕技藝 持之以恆終於出師

陳啓村師承福州派,與其他派別不同在於,福州派一入師門學習便是四年,在每日重複的基本功操練下,也曾萌生退意,但因不服輸的個性,繼續咬牙堅持下去。終於三年後,一個夢寐以求的機會來了,人樂軒的三師傅聘請他去做「頭手」,也就是第一手的粗胚師,自此開始成為國寶木雕大師的歷程。

陳啓村專注雕刻之神情。攝影/傅姿凌

不只專精神像 家庭也是木雕靈感來源

觀察陳啓村的作品,不僅有許多佛道教的神像,家人及相處日常也常成為他的靈感繆思,例如「窗」這個作品,便是與妻小出外時,小朋友貼著玻璃窗戶嬉戲,天真浪漫的樣子被陳啓村以木雕一刀一刀的永久保存,活靈活現的神韻及型態令人嘆為觀止。

家人常是陳啓村雕刻的靈感來源。攝影/傅姿凌

貢獻良多 獲頒傳統木雕保存人

陳啓村憑藉著中西合併的雕塑創作,於26歲時獲得第一屆奇美獎,但此殊榮並沒有阻止他持續精進的腳步,依舊潛心創作,不斷的積累作品,隨著時間的增加,大小獎是源源不絕,更於今年被文化部登錄公告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的保存人

陳啓村表示,得到人間國寶的頭銜,重要的不只是身分地位或是在行業中被人推崇,更緊要的是,未來在這個行業裡面,要怎樣把技術傳承下去,那能讓後代因為你工藝的延續,讓這個行業能生生不息,永為流傳。

陳啓村於今年獲頒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木雕保存人,被譽為人間國寶。照片提供/陳啓村。

樂於傳承 扶植木雕新銳不遺餘力

令人佩服的是陳啓村不將手藝藏私,反而樂於傳承。2019年陳啓村獲得目前台灣木雕界的最高榮譽—木雕薪傳成就獎後,將得獎獎金50萬元全數捐出,除部分用於公益外,更捐給三義雕刻夏令營,幫助扶持木雕產業發展,相信在這個善行後,台灣的工藝人才能更青出於藍。

總統的書桌亦是出於陳啓村之手。照片提供/陳啓村

延伸閱讀:

浙江東陽木雕工藝 千年歷史師徒傳承

科技雙面刃 古蹟修復技藝現斷層

【攝影報導】由代工至創作 以傳統跨越神佛產業桎梏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