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藝文補助3】從地方扎根 曉劇場用戲劇紀錄萬華生命故事

記者 李宜錚、劉宣廷/採訪報導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一場舞台劇演出,通常都會是在國家音樂廳或國家戲劇院等富麗堂皇的展廳進行演出,甚至對不少人來說,戲劇的表演內容時常讓人感到艱澀難懂,若是對於創作者本身沒有基本的認識,就只能憑空想像該導演或創作者想傳達的訊息。

有時除了演出內容難以和民眾生活貼近外,我們平常也很難與演出者有近距離的接觸,隨著舞台布幕降下,觀眾就會一一散場,戲劇演出和現實生活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彼此無法產生連結。

用作品訴說台灣情 實驗劇場促對話

不過,於2006年在台北成立的曉劇場(Shinehouse Theatre劇團,就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創團迄今已屆滿14年,目前已累積20多部作品及上百場演出,是台北最具活力的專業劇團,也是台灣最受矚目的劇團之一。

穢土天堂三部曲是曉劇場自2011年開始發展的系列作品。照片提供/曉劇場、攝影/林政億

起初是由導演鍾伯淵與其他大二、大三的團員共同組成,由於高中時一同參加戲劇營隊,而萌生了對戲劇創作的念頭,後來也隨著興趣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但在大學就讀期間,學校的戲劇教育幾乎都是以西方文本為主,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台灣在地的劇本,因此導演鍾伯淵就希望能夠做出訴說自己土地的作品,演出屬於台灣的故事,曉劇場於是誕生。

「曉劇場的『曉』字,可以讓人想像劇場都是黑黑的,但你卻可以在舞台上看到平時不容易看到的,例如某些社會的剖面。」曉劇場行政經理葉育伶提到,當初在為劇團命名時,是期許觀眾能從黑漆漆的劇場裡感受到人生的希望,即使舞台上演出五味雜陳的故事,但戲劇落幕後還是能體會到人生有許多事物值得追尋。另一方面則是想透過作品與觀眾拉近距離進行對話。

穢土天堂三部曲探討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略,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照片提供/曉劇場、攝影/林政億

除了可以讓觀眾注意到平時被社會忽視的角落外,「曉」字其實也代表大小的小。葉育伶提起在2006年劇團成立之時,前幾年是在小型的「公寓劇場」裡演出,當時他們把公寓的一樓當作辦公室,地下室則佈置成劇場空間,就連觀眾席都是用書櫃搭建而成,非常具有實驗性質。

她認為,由於曉劇場的每一齣戲都是在講「人」的故事,所以希望能與觀眾有更多的互動,譬如演出結束後,導演和演員都會留下來與觀眾聊天交流,所謂的「互動」不代表一定要是互動式演出,而是要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產生對話與連結。

從議題關懷社會剖面 訪談性工作者弭偏見

曉劇場所演出的作品主題經常涵蓋文學改編及社會議題,劇團大部分的劇本都是由導演鍾伯淵所發想,有時也會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一同構思劇本走向。

然而曉劇場和大多數劇團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是以「團員制」的方式經營,每年的年初或年底都會進行團員招募,並展開為期一年的訓練,每位團員的身份不只是演員,也會協助團隊處理幕後工作,包含燈光技術、音樂執行等,有點類似「團員培育」的概念。

葉育伶表示,導演每幾年就會有不同想嘗試的新東西,但作品方向還是會以社會關懷為主。近幾年曉劇場從原本在北投的文林北路進駐到萬華,才剛搬到新環境沒多久,導演就安排團員與萬華的街友和性工作者進行訪談。

由導演鍾伯淵所指導的擺渡艋舺,透過訪談街友與性工作者,訴說萬華的在地故事。照片提供/曉劇場

由於萬華這個地方總給人有種「複雜」的印象,因此曉劇場想透過有關街友及性工作者的訪談,記錄萬華的生命故事。葉育伶坦言,其實在這邊住久了心靈上也會有一些成長與變化,即使是作為一位「性工作者」本質上卻與我們一般大眾沒什麼區別,就只是他們所選擇的職業與我們不同。

在撰寫劇本前,導演會先帶領演員閱讀文本作品,之後再安排團員進行為期半年的訪談。當然想採訪性工作者起初是相當不容易,前三個月幾乎每每都被拒絕,甚至還會被懷疑是不是想要探聽八卦等,所幸其中有幾個比較熱情的「姊姊」願意接受訪談,才讓其他人降低防備心。

葉育伶強調,不管是對於街友還是性工作者,我們並非去把他們的故事變成一齣戲劇,而是要讓觀眾了解「這是他們的工作,這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

最後導演就將這些訪談素材製作成一齣戲劇作品,就是希望能夠凸顯出萬華這個地方,包容著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並讓這樣的生活環境成為萬華當地獨有的特色,同時也在創作端加入一些經典文本,使觀眾能用更不一樣的角度看待萬華的一切。

營運經費補助少 籲政府重視固定開銷

但要經營一個劇團並非想像中容易,葉育伶透露,其實目前大部分團員都有除了劇團以外的工作,以現在的經營情況來看,還沒有辦法專職養全部團員,因此想辦法開源就顯得相當重要。

對此,曉劇場都會固定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演出與製作補助,不過除了團員一起居住的公寓外,他們還要負責經營「糖廍曉劇場」,早前為了劇場的租金,會固定申請「空間營運管理」補助,來貼補部分房租支出。

曉劇場目前負責經營的萬華糖廍曉劇場。攝影/李宜錚

葉育伶提及,「空間營運管理」的補助對於劇團來說不可或缺,然而端看現今政府所提供的補助當中,卻缺少了營運場地的項目,幾乎都是以「演出」和「活動」為主,變成了「有做事就給錢」的現象,完全沒有顧慮到一個團隊基本的營運成本。

只要是有在長期經營的團隊,一定都少不了辦公室成本和專職的行政人員,例如一個空間所需的水電、瓦斯費等。葉育伶認為,若是政府沒有提供這些補助,就會造成團隊永遠無法生存下來,經驗也無法持續累積,她也建議,政府應該多將補助放在房租等固定開銷上,才可以讓團隊永續經營,避免人才流失。

 

系列報導:

【藝文補助1】草山樂坊結合傳統與現代 用絲竹樂普及基層藝術

【藝文補助2】閒置空間再利用 身體氣象館活絡牯嶺街小劇場

 

精彩數據新聞報導:《「藝」文不值──補助與藝術家間的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