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藝文補助2】閒置空間再利用 身體氣象館活絡牯嶺街小劇場

記者 李宜錚、劉宣廷/採訪報導

即使平時沒有關心藝文最新動態,沒有走進劇場看過舞台劇,但你一定聽過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台北市市定古蹟──牯嶺街小劇場。它是一棟擁有三層樓高的日式磚造建築,也是台北市知名的實驗劇場,不少人往往都只是經過,卻沒有真的停下身來認識這棟歷史建築,並了解它豐富的文化軌跡,以及它帶給台灣劇場界的深遠影響。

牯嶺街小劇場於1906年的日據時代建造,原先為日本憲兵的木造官舍,在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便交由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使用,直到1996年台北市政府將該址規劃為藝文劇場,並在1998年委託民間藝文團隊來營運管理。目前牯嶺街小劇場是國內唯一間定位為前衛劇場的表演場所,亦是台北市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

牯嶺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2號,目前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身體氣象館經營管理。照片提供/牯嶺街小劇場、攝影/林育全

由團隊做起 掏腰包作節目證明劇場可能性

20057月,由王墨林負責的身體氣象館成立「小劇場共同營運實行委員會」,並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牯嶺街小劇場,在完全沒有公部門預算的情況下,團隊必需自行籌措資金去維持劇場的運作。

目前身兼身體氣象館團長和牯嶺街館長的姚立群表示,當時進到牯嶺街小劇場,不管是外在的房子,或是內在的節目內容,劇場全都是一片空白的狀態,再加上劇場的出租業務在最初的兩、三年中,幾乎不到50%,因此團隊需要自掏腰包,靠大量的自製內容將它填實,乃至於能夠讓劇場發光,證明劇場的的可能性,並吸引更多的團隊進來使用牯嶺街小劇場。

身體氣象館自製節目,為你朗讀VI《再也沒有人說話》。照片提供/牯嶺街小劇場、攝影/陳昱君

他舉例,在2008年牯嶺街小劇場曾將電影和劇場做結合,讓不管是科技電影或是膠捲電影,都能夠被當作一個劇場作品來觀看。

當時這樣不同領域相互結合的想法並不普及,但經由劇場的推動,除了鼓勵到想往這方面發展的藝術家與表演團體,也透過大家不斷的交流互動,碰撞出優質的作品。

劇場營運缺乏補助 應透過產業合作另尋他路

由此可知,牯嶺街小劇場的經營著實不容易,姚立群透露,除了製作節目,還有平時的設備維護和人事支出需要去顧慮,劇場的資金來源除了門票和贊助,剩下的就是租金收入和政府補助。

然而,因為台灣劇院基本上都是公家的,沒有太多的獨立劇院,因此政府的相關補助都還是在個人或表演團隊的專業性項目上,並沒有所謂的一筆錢能夠幫助劇場營運和設備投資。

每個人都希望文化預算能夠提高,且有更大的比例可以投注到藝術上,姚立群認為,其實補助不是必要和必然,「補助就是幫你一哩路,幫你全部的路程不盡合理」,除了補助,還可以思考其他像是主動找其他產業合作的方式,替自己找尋新的一條路。

劇場休館練習未歇 團隊走向專業化迎新復出

牯嶺街小劇場為因應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辦理的「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牯嶺街小劇場整棟建物修復工程」,於201811日開始休館,一些原先為了劇場發展的活動如《為你朗讀》便暫時停止,不過以身體氣象館名義製作的演出仍持續進行。

牯嶺街小劇場2018年閉館整修前大合照。照片提供/牯嶺街小劇場、攝影/陳藝堂

休館期間,姚立群對身體氣象館未來的走向有所調整,為了讓團體更加專業化,他將對過去的企劃方案做津貼的發展,「專業化」可以讓團隊不只是依附在劇場裡,而是能夠在各種環境下都能立足。

2019年由姚立群策畫的韓國全身劇團演出《兄弟一脈》。照片提供/牯嶺街小劇場、攝影/林育全

牯嶺街小劇場預計在今(2020)年71日開始試營運,透過各團隊與藝術家使用劇場設施後給予的回饋,讓建物通過最後的測試,許多相關規定如場地租借流程與規則等,會陸續公布在官方網站上,而正式演出也即將在9月登場。

但姚立群表示,因為劇場觀眾席坐位較壅擠的特性,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發展尚未達到完全可以掌控的狀態,劇場的大門可能無法太過公開的對外界展開,不過屆時他們絕對會以完全準備好的姿態,迎接牯嶺街小劇場嶄新的復出。

 

系列報導:

【藝文補助1】草山樂坊結合傳統與現代 用絲竹樂普及基層藝術

【藝文補助3】從地方扎根 曉劇場用戲劇紀錄萬華生命故事

 

精彩數據新聞報導:《「藝」文不值──補助與藝術家間的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