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新聞焦點

看見台灣 看見齊柏林

記者 張嘉穎、陳容萱/採訪報導

走進位於淡水得忌利士後棟的齊柏林空間,白色拱門的設計搭配每一張導演齊柏林過去拍攝的作品,讓人不禁想起,2013年台灣首部以全空拍攝影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熟悉的花蓮玉里的大腳印,搭配同為導演的吳念真旁白,一舉在第50屆金馬獎拿下最佳紀錄片的殊榮。

齊柏林空間落腳於淡水,以拱形設計襯托導演齊柏林作品。攝影/張嘉穎

齊柏林自1990年起便開始接觸空拍,一拍就是近25年,花了半輩子在空中拍攝,日復一日的路線,繫上一條安全帶,直升機傾斜讓他的半身置於機外以方便拍攝,很難想像懼高的他,提起了多大的勇氣。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齊柏林下定決心離開公職籌備拍攝紀錄片,用空拍的視野俯瞰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也將珍貴的畫面集結成紀錄片《看見台灣》。

在第一集獲得廣大迴響後,齊柏林將眼光放得更遠,到海外拍攝,世界很大,但擁有的是同一片天空,不料2017年拍攝《看見台灣》第二集時失事身亡,團隊出發的前一天,齊柏林剛學會操作空拍機,為團隊留影,而他卻沒能再見到當時拍下的照片。

《看見台灣》在2013年上映,全台票房累積至2.2億。攝影/張嘉穎
台灣很小,你都看過了嗎?

「齊柏林空間之所以選在淡水,是因為齊大哥每次出發前都以淡水為起點」,擔任齊柏林「見山特展」的館長許秋玉拿著明信片說道。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2018年2月底成立,透過齊柏林的作品傳遞對島嶼的關懷與愛護的精神。

這次的展覽以山為主軸,齊柏林曾將山比喻成夢想的起源,而除了展示他過去的影像作品外,他獨特的收藏喜好也在展場中一覽無遺,門口售票處的貨櫃屋、展間一隅的直升機駕駛座和懸掛空中的陀螺儀,空間的設計也讓參觀民眾能有不同凡響的體驗。

陀螺儀穩定器是拍攝《看見台灣》的重大功臣。攝影/張嘉穎

其中一區特別以暗房設計,如記憶中的黑盒子般,陳列的膠捲與經數位保存後的照片,有大自然反撲的印證,也有人為開發的憂愁,每一張相片背後盡是說不完的故事。

「記憶中的黑盒子」,以暗房設計展出齊柏林過去影像作品。攝影/張嘉穎

因為空拍,我把視線延伸到城市之外,看見了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齊柏林

展間的最後透過沉浸式的體驗,民眾戴上VR眼鏡,搭配眼前的影像去感受,伴隨直升機轉動的聲音,試著讓觀眾體會齊柏林導演在直升機上拍攝的瞬間。

隨熟悉的配樂響起,用不同角度感受台灣的山脈與海洋,讓平面的視野有了立體的肖像,願善待土地的心繼續傳承。

民眾戴上耳機,聆聽不同領域專家解說圖像背後的故事。攝影/張嘉穎

延伸閱讀:

白沙屯媽祖出巡 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暫離緊湊生活步調 放下手機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