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作伙來煮石頭湯 加入善待貧窮的社運

記者 江愷庭/採訪報導

人來人往的街道上,你是否注意過那些流浪街頭的身影?而你對無家者的印象,是恐懼、是憐憫,還是指責?獨自生活在繁華城市的一角,他們經歷過的痛苦及生存的智慧,大眾卻很少試著看見與瞭解。一場致力於倡議貧窮議題的社運,正悄悄在街頭實行。2014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人生百味」,每月一次的石頭湯計畫,邀請民眾一同走上街頭,認識無家者的真實樣貌。

張貼於人生百味辦公室走廊牆上的一張字條,雖簡短卻充滿溫度的鼓勵,是人生百味持續前進的動力。攝影/江愷庭
人生百味的起源 實行一項溫暖而堅定的長期社運

2014年,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是剛出社會的上班族,他與幾位同事一起參與太陽花學運。巫彥德和同事們擔任物資發放的志工時,看見有位無家者前來領餐,卻被其他志工阻止:「你不是參加學運的人,不能領物資。」巫彥德與夥伴不禁困惑,每天都有不少物資因吃不完而被丟棄,卻不能分送給真正需要的人,實在是一件弔詭的事。

巫彥德與夥伴在參與學運的過程中發覺到,他們只是支持這場學運,卻不太了解如何發揮本身的力量,對學運帶來實際貢獻,也因為擔任志工時的這一段插曲,促使他們萌生出一個想法——做一項自己有能力實質投入的行動。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在人生百味辦公室全神貫注打著專案。攝影/江愷庭

他們開始把多餘的物資,分發給龍山寺的無家者們,並彼此約定,利用下班時間拿餐點給無家者,這個行動大約維持半年。之後巫彥德和伙伴們決定離職、試著創業,成立以倡議貧窮議題為理念的「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在做的事,可以說是非抗爭型的長期社會運動。」巫彥德說明,人生百味持續推動的群眾行動,包括最初的街賣計劃、石頭湯計劃、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到之後的無家者人權尾牙、寫寫字工作坊、女性無家者陪伴計劃等,以展覽、講座、工作坊、志工參與的形式,帶大眾深入認識貧窮議題,盼民眾能拿掉有色眼鏡,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上的弱勢者。

人生百味一路走來,接觸許多同樣關心或好奇貧窮議題的人們,每個活動留下的紙條和文宣,都是值得紀念的回憶。攝影/江愷庭

2020年一月,人生百味首次舉行無差別禮物市集,邀請民眾擔任攤主,將家中用不到卻完好的物品,免費「賣」給路過民眾或無家者,讓物資的給予不再只有「捐」或「送」的方式,以市集的形式更能提供無家者「可選擇」的感受。

走過貼滿感謝話語的「紙條牆」,是人生百味夥伴們一起工作的辦公區。攝影/江愷庭
拋開成見認識貧窮 煮一鍋充滿影響力的石頭湯

「無家者是被汙名化的群體,甚至可以說是被整個社會遺棄的人。」巫彥德表示,許多民眾認為無家者好手好腳卻不工作,社會不需為他們好吃懶作的選擇負責。但其實流落街頭、找不到工作,並不是一個選擇,無家者是在社會結構之下,被踢出體制外的群體,人們只注意到無家者看似完好的外在,卻從不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以及他們與家人連結的斷裂。

石頭湯計畫是人生百味創立以來,第二個施行的專案,目的是實行無家者的去汙名化。「石頭湯」用傳統市場採買的新鮮食材,及部分攤商捐贈的剩餘蔬果,每月一次,邀請民眾填寫線上表單報名,共同製作與無家者分享的大份料理。

石頭湯計畫每月於萬華區的南機拌飯舉行,聽完人生百味說明無家者議題後,參與者將分組製作料理。攝影/江愷庭
製作石頭湯需要每位參與者分工合作,待切菜組夥伴完成工作後,就輪到炒菜組夥伴大顯身手。攝影/江愷庭
參與者一起製作石頭湯,過程充滿愉悅,也讓大家有機會認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攝影/江愷庭

在準備餐點前,人生百味會向參與者介紹無家者議題,帶領參與者走進城市的一角,不只是送餐給無家者,更希望大家能與無家者面對面聊天,從生活瑣事到生命經驗,參與者時常能在無家者身上,學習到值得尊敬的生存智慧,練習傾聽與同理他人,看見每位無家者生命的真實樣貌。

拒絕成為無知的群眾 讓街頭上的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

巫彥德說明,石頭湯計畫最初的作法,只是請參與者將餐點分發給無家者,但發現許多無家者已經吃飽,或領取過其他單位的餐點,使人生百味開始質疑此計畫的成效。當時團隊本想將石頭湯計畫終止,卻意外收到許多參與者的回饋,認為石頭湯計畫徹底改變他們對無家者的認知,使巫彥德和夥伴們決定將計畫的目標,從無家者轉為社會大眾。

就算參與者對廚藝一竅不通,也可以放心報名石頭湯計畫,因為現場有一位給力的「大廚」(右一),替大家把關整個製作流程。攝影/江愷庭

巫彥德表示,社會對弱勢族群是冷漠且無知的,弱勢者慣於隱藏自己的身分,無家者則是當中被迫現身的一群人。通常民眾不知道如何幫助無家者,只能裝作沒看到,轉身離開,但石頭湯計畫提供民眾一個機會,認識無家者、看見他們的故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救贖」,讓他們能真正走近無家者,試著瞭解他們的故事和苦衷。

石頭湯計畫把重心放在讓參與者坐下來與無家者好好聊天,也讓人生百味意識到,先前社會中多數的扶貧行動,不太重視無家者的聲音。無家者貧窮的處境,使他們在社會大眾眼中,沒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不能說自己拿到的飯菜很難吃,人們會認為:「你有得吃就好,還嫌?」

巫彥德表示,人都有各自的喜好,無家者也是人,他們應有權說出真實的感受。無家者在街上的生活,不只是需要溫飽,更需要尊嚴,這也是為何許多人選擇做回收工作,因為至少不用向人乞討。

食物烹煮完成,參與者將每道菜一一裝進便當盒。攝影/江愷庭
一碗石頭湯的力量 參與者的收穫遠比無家者多

石頭湯計畫負責人盈婕表示,有些收到餐點的無家者會覺得很特別,因為很少人送餐給他們後,還會坐下來陪他們聊天,很感謝大家的關心。但盈婕也說明,許多無家者因在街頭生活久了,不再展現他們真正的個性和喜好,「感謝」已變成一種習慣,不管遇到什麼狀況,他們都會表現出客氣、禮貌的樣子。

裝滿美味料理的便當盒慢慢排滿桌面。攝影/江愷庭

不過,盈婕平常去找無家者們聊天時,他們就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她通常會詢問無家者對食物的偏好,曾經有一位L大哥告訴她:「對待我們這種人,不需要迎合我們的喜好,累死妳自己。」這令她感到相當難過。盈婕認為,無家者因長期生活在不被尊重的環境,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她期盼將貧窮議題提倡給大眾後,慢慢擴及至整個社會,使普遍民眾了解,每位無家者都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並被當成「人」好好看待。

石頭湯的菜色豐富,包含多種蔬菜、絞肉和米飯,通常會把食物煮的軟爛一點,方便年紀稍長的無家者享用。攝影/江愷庭
石頭湯計畫負責人盈婕,帶領參與者到台北車站廣場處,於發送餐點給無家者前,向大家說明注意事項及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攝影/江愷庭

盈婕表示,參與石頭湯計畫的志工,通常會有衝擊、難過、感動、欽佩等各種情緒和感想。有些人愧疚於自己從沒有機會真正了解無家者,單靠媒體的片面報導認識這群在街頭生存的人,漸漸產生既定印象,但其實無家者就像家中的阿公、阿嬤,還會對志工們噓寒問暖;有些人很敬佩無家者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還能努力過生活,沒有輕易放棄自己;有些人看到無家者拿到餐點後,卻願意分享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因而深受感動。

參與者專心聽盈婕講解事務,接著盈婕會把參與者分成三組,分別到不同方位的大門發送餐點、與無家者聊天。攝影/江愷庭

12月的石頭湯計畫中,志工Amber分享,參與這項計畫讓她認知到,生命裡的每段關係都很重要,它是一種支持自己的力量。尤其在家庭關係中,原本她都會和爸媽或手足吵架,沒有想到要珍惜他們,但現在她更懂得珍視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並感受到自己是相對幸運的人。

除了瞭解無家者是一群被迫掉出體制外的弱勢群體外,她也希望無家者能感受到,社會上仍有許多關心他們及貧窮議題的人,更盼這些溫暖能支持他們走得長遠。

參與者一起將餐點平均分配到兩個保溫袋中。攝影/江愷庭
撕下對弱勢者的標籤 人人皆是貧窮議題的倡議者

巫彥德表示,台灣針對「貧窮」的法律救濟途徑太少,許多弱勢者是「應受補助,卻未受補助」,最典型的《社會救助法》,規範太狹隘,當中的制度就像巨輪般輾過弱勢者,但每個人卻毫不吭聲。社會底層的人缺乏主體性,他們通常不願揭露自己「弱勢」的身分,因此無法為自己發聲。

巫彥德補充,底層之人不願拋頭露面,跟整個社會對弱勢者的觀念也有關。大眾對弱勢者的認識非常少,媒體或一般民眾在接觸弱勢者時,通常會將他們「隱藏」。舉例來說:電視新聞播放以撿回收維生的阿嬤時,會打馬賽克、老師會私下和低收入戶家庭的孩子談論補助事項等。

但是,「弱勢」不應成為一種羞於見人的標籤,這就像普遍的「女性」、「學生」、「某科系」等相同,只代表一個人的身分,不該被隱藏起來。因此人生百味的核心目標是對「問題的重建」,大眾應先正確認識並瞭解弱勢群體真實的面貌,才能找出真正需要改變的問題,若直接請人們不要歧視弱勢者,是沒用的。

收到石頭湯的無家者,露出滿意的笑容。攝影/江愷庭

巫彥德說明,改善現況不一定要靠政府去完成,如同許多幫助弱勢族群的團體,人生百味也會與貧窮者站在一起,陪伴他們觸及更多民眾,一起向社會發聲。

對此,盈婕也表示,光是提供工作機會給無家者,他們也很難馬上回歸正常生活,這之中需要人們的理解及陪伴,並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痛苦、檢視自己過去與重要之人的關係。當無家者的生命經歷能被傾聽與肯定,他們就更有機會梳理自己的人生、重建關係,找到前進的力量。

如同石頭湯計畫帶給參與者的感動,許多參與者因為朋友的推薦,或看到朋友貼文分享心得而來。盈婕強調,千萬不要小看自身的影響力,當許多人願意推廣對弱勢者的正確認知給身邊的人,就能帶更多人認識貧窮議題,使社會能更友善的對待每個人。

參與者和無家者合影,留下溫暖又特別的回憶。攝影/江愷庭
石頭湯計畫的最後,所有送完餐的志工回到台北車站的廣場集合,互相分享心中的感受和體悟。攝影/江愷庭

延伸閱讀:

饒河夜市擺攤 助街友重回人生軌道

街友露宿民眾憂 住處安置刻不容緩

「遊」心感受 底層人「民」

【街友1】如果可以回家 誰不想回?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