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事件頻發生 盼教育界重視

記者 董家妤、林宜臻/採訪報導
學生在廁所遭到霸凌(示意圖)。攝影/林宜臻

教育部於2011年起推動學校每學期第一周為友善校園周,其中防制校園霸凌為推動主軸之一,奠定防治校園霸凌之基礎,但根據教育部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7年國小至大學霸凌通報件數分別為620件、606件及600件,顯示出雖然教育界近年來努力宣導反霸凌,以防止悲劇發生,而校園霸凌仍持續發生。

 2015年2017年國小至大學霸凌通報件數。資料來源/教育部、製圖/吳靖慈

教育部為讓各界正視校園霸凌議題,於10月推出「你的標籤是我的驕傲」活動,教育部長潘文忠於1023日部務會議致詞指出,此企劃透過網路社群平台結合曾遭遇過霸凌的網紅,喚起校園及社會對霸凌議題的關注。

此外,學生可能在不經意中對他人產生傷害,造成言語或肢體霸凌。教育部希望此次活動成為台灣反霸凌的社會運動,期望還給受害者真實姓名,而非被貼上玩笑的標籤。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照片提供/李明憲

對於教育部推出的網紅汙名制服企劃,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表示,推出任何企劃都有正反效益,或許部分被貼標籤的受害者會認為自己和影片中的網紅有相同遭遇,看著他們現在成功站出來發聲,自己也能重拾自信;實際上,可能還有更多躲在黑暗角落哭泣的受害者,他們到現在都還不敢出來發聲,也可能導致大家認為受害者最終會走出來,則霸凌不會影響到他人。

因此李明憲認為,教育部推出影片的同時應搭配教學,包括對霸凌的定義及遭遇霸凌該如何面對、如何將畫面擷取進行蒐證,且勇於告知身邊有權力的大人,主動尋求協助等,受害者才有可能真正擺脫霸凌。

他也談到,「霸凌」一詞常被媒體濫用,導致閱聽人認為霸凌事件持續升高,但並非如此,若以精確定義衡量的話,霸凌事件並沒有確實增高且無明顯趨勢,但台灣目前對於霸凌的定義較模糊,多數人都會認為將事件放大才能受到各界關注,而這也是教育部仍需面對的課題。

世新大學諮商中心輔導老師劉宇庭。攝影/董家妤

李明憲認為,霸凌明確的定義應是對他人造成身心或是金錢上的傷害,且被壓迫者無力反抗,甚至嚴重到自毀或毀滅他人,若受害者有反擊的能力,導致雙方互相攻擊,則稱為爭執,並非所謂的霸凌。 

針對如何改善霸凌現象,世新大學諮商中心輔導老師劉宇庭談到,首先要讓孩子們理解每個人都有差異,但有差異不一定要連接到對方的不好,除此之外,處理霸凌事件不只是糾正孩子們曾犯錯的事,更應該要讓他們了解沒有所謂被霸凌的正當理由。

立法委員林奕華指出,在校園課堂中若能以個案介紹不同人的差異,培養出學生們的同理心,也能減少發生霸凌的可能性,無論是政府或學校都應積極地遏止校園發生霸凌事件及想辦法讓霸凌事件不再持續發生。

此外,林奕華表示,學校不應認為將霸凌事件曝光後會損害學校名譽,應用較健康的心態來看待,一旦有人投訴有疑似霸凌事件時,就應進入校園霸凌處理程序及通知地方政府的教育局,並以較透明的方式來處理校園中所發生的霸凌事件。

李明憲則認為,台灣在教育方面能以芬蘭的反霸凌計畫「KiVa」作為借鏡,透過KiVa會議,孩子能站在不同立場思考事情,製造雙方對話的空間,其霸凌背後推的核心價值應是「尊重」。

此外,也需要明確的定義「霸凌」,無論是被霸凌者、家長,甚至是媒體都不能濫用「霸凌」這兩個字,他也坦言這種情形較難管制,唯有不斷在學校教導為何要研究霸凌,甚至制定專法才可能慢慢改善霸凌現象。

教育部長潘文忠(左二)、林騰蛟(左)、劉孟奇(右二)及朱楠賢(右)穿上制服共同響應網紅汙名企劃,宣導反霸凌。照片提供/教育部
改善霸凌「旁觀者」成關鍵人物
教育部長期推廣的修復式正義,讓加害者自我體認到做錯事的後果及了解到被害者的感受,盡可能以被害者及加害者能和解為目標。李明憲談到,實際上和解並不容易且可能只是表面和解,未確實解決根本問題,導致許多受害者最終選擇離開,而加害者留下持續霸凌他人。
「最大的加害者往往就是旁觀者。」李明憲表示,台灣應該要推動旁觀者正義,而非修復式正義,雖然這對台灣的文化挑戰很大,但當旁觀者看到身邊的人被欺負時應勇敢檢舉,而非沉默。他也認為,這屬於整個環境的教育,在師長方面應有更多師資培訓,而在學生方面不一定要將此納入課程,但能從生活教育做起。
文化大學新聞系學生林亭妏。攝影/董家妤

此外,在高中時期曾遭遇過霸凌的文化大學新聞系學生林亭妏認為,在霸凌事件當中,只要身旁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替受害者出聲,就能減少霸凌事件的發生,若旁邊的人都選擇沉默,則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讓受害者覺得沒有被支持的感覺。

她談到當時高中因參加歌唱比賽,受到學姊們注目,走在校園常被指指點點,甚至直接被別人公然怒罵,令她感到身心不適,後來很慶幸自己遇到一位願意試著了解她、替她發聲的學姊,使她變得越來越有勇氣來面對霸凌。

而劉宇庭表示,做為旁觀者,通常霸凌事件發生時少有機會與身邊的人討論看法,會擔心自己也遭遇到霸凌,但她認為若旁觀者勇於發聲,或許會發現並非每個人都贊成霸凌事件,然而要如何給予旁觀者安全的空間,讓他們了解心中的正義是正確的,就為相當重要的事。

顛覆傳統教育 反霸凌創新教材

近年來,反霸凌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部持續努力的議題,但霸凌宣導每年都有,達到的效果卻有限。每個霸凌事件發生的原因,都有可能源自於對身邊人的不理解,在這個情況下,選擇旁觀的人很容易成為整個事件的幫兇,因此教導孩子換位思考成為目前反霸凌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照片提供/林哲宇

玩轉學校以議題式遊戲帶動孩子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出針對反霸凌的相關教材,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林哲宇談到,遊戲主要目的是透過實際體驗及分析給予肯定,孩子覺得這種方法比平常的霸凌宣導好多了,且有趣的是,上完課後有孩子提到:「都沒有人跟老師說。」他才發現,當有霸凌事件發生時,大多數人不會想到要求助於師長,也反映了大人無法取得孩子的信任。

林哲宇提到,霸凌事件發生時,被霸凌者往往依靠旁觀者翻盤,若有人願意挺身而出,整個事件就有可能得到緩和。另外,有些旁觀者對霸凌者趨炎附勢,有些充滿正義感伸出援手,也有人選擇漠不關心,且漠不關心的人可能只想獨善其身, 害怕被波及只好選擇安靜,或者左右為難而不知所措。

林哲宇表示,這款反霸凌遊戲主要讓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成三個回合進行,由孩子各自扮演霸凌者及五位旁觀者,能夠在這過程中了解到,原來這些旁觀者不發聲是有原因的,並透過劇情的發展換位思考,也試著體現出被霸凌者的困境。

林哲宇也坦言,在霸凌事件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此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玩轉學校的孩子們踴躍參與遊戲。照片提供/林哲宇

 

延伸閱讀:

助長網路霸凌 新聞媒體成幫兇

每四人有三人遭霸凌 通報流程淪裝飾?

從飲酒文化看韓國── 階級、霸凌、性騷擾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