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社會社福

老化失智人口攀升 民間創立歡喜學堂

記者 黃建軒、陳亭妤/採訪報導

老化指數不斷攀升 預防失智刻不容緩

生而為人,人也都會變老,但當我們老了以後,所期望的老年生活是何種光景?根據內政部統計處通報,截至107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為2,358萬8,932人,其中15-64歲者計1,710萬7,188人占總人口之72.52%,65歲以上者343萬3,517人占14.56%,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

107年人口結構圖,老年人口達到14.5%。資料來源/內政部、製圖/劉庭妤

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我國老化指數仍在持續攀升,老化指數自106年2月起破百後,107年底續攀升逾110,達112.6。而在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輕微認知障礙有626,026人,佔18.23%;失智症有269,725人,佔7.86%,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截至107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症人數比例達到7.8%。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製圖/劉庭妤

依各種數據統計看來,台灣恐怕在不久的將來步入「超高齡社會」,因此人口老齡化及預防老年失智是台灣社會現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高齡友善園地 — 歡喜學堂外觀。攝影/黃建軒
民間創立歡喜學堂 提供長輩友善空間

在桃園南崁,有一間專門服務社區週邊老年人及失智症患者的「歡喜學堂」,透過社區自助互助照顧模式,以紓解家屬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並延緩失智者之退化,提升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

在這裡,總是能聽到長者們的歡笑聲,志工及老師們耐心地照顧著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長者,每個角落都處處瀰漫著溫暖的氣息。

「歡喜學堂」的學員李徐幼表示,「老了都不動就不行,有時候每天都有這樣運動,有這樣搖,抬腳舉手,也有抬頭向天向地。這個學堂都很會照顧老人家,老師很疼這些老人。」

老師用心上課,將歡樂帶給學員。攝影/黃建軒

對於如何照顧失智的患者或長輩,對「歡喜學堂」創辦人楊振凰而言,也是一項艱難的考驗。她邊做邊學,才發現讓長者開心地生活養老是方法之一。

楊振凰說:「我們2011年(從美國)回來以後住在吉邸,這邊有足夠的公共空間,可是常常看到這些孤單寂寞的長者坐著發呆、打瞌睡。寂寞會變得憂鬱,而失智往往都從憂鬱開始。」

「所以我就想說既然我在陪伴婆婆媽媽,就一起陪伴他們好了。我發現台灣很多社區裡面都住著一群走不出去的失能或失智的長者,他們退縮在家裡。既然社區有足夠的公共空間,有空間、有退休人力,就把他整合起來,做歡喜學堂。」

歡喜學堂上課,老人學員熱絡互動。攝影/黃建軒

在長輩們做著健康操、手工藝、桌遊等娛樂活動的同時,也能看到照護家屬或看護也同長輩們一起享樂,獲得喘息的空間。

學員徐游信子表示,「老闆對人也很好,將大家照顧得很好,晚輩要做什麼也比較放心。不然如果自己住,晚輩會擔心長輩一個人。那這樣我們讓子女、媳婦、孫子出去工作,把我們放到這他們也放心。感謝老闆創辦這個歡喜學堂,讓老人家可以開心快樂,頭腦才不會失智。」

學員李徐幼熱情展出她的美勞作品。攝影/陳亭妤

或許長者們最需要的,不是藥、不是醫生護士,而是一個每天起床的目的、一個人際網絡、一個開心的場所,一個有人噓寒問暖或談談話的地方。從2015年至今一路走來,「歡喜學堂」在不斷的推廣之下,於南崁地區就已經開設了四所。

在「歡喜學堂」的墻壁上,每一張照片都是歡樂的臉譜,每一位長者離開歡喜學堂時,也總是會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在這不算大的空間裡,卻處處都是快樂溫馨的痕跡。或許這一張張充滿笑容的臉就是支撐著創辦人,志工及老師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資料來源/歡喜學堂FB、製圖/劉庭妤

延伸閱讀:

深入安康社區 用溫暖與耐心照顧居民

瑞智友善社區 讓失智者安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