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盼歷史真相到來

記者 黃靖、陳澤玲、陳怡璇、潘玟卉/採訪報導

2016年8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於總統府以元首身分向過去受壓迫與剝奪的原住民致歉,並承諾加速釐清歷史真相,修正並彌補過去傷痕。為正視原住民過去曾受到的壓迫,蔡英文更於2018年宣布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

轉會委員孔賢傑說明原轉會任務有兩個:一是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二為實踐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包含揭露原住民族權利受侵害的歷史真相,並恢復或賠償原住民族權利。

原轉會委員孔賢傑表示,原轉會剛成立時因無相關法源、預算及公權力,被批評是「虛」的部會,無實質權力可以決定政策,且難以避免多數暴力。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位於台北大安區。攝影/黃靖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助理研究員曾巧忻講述促轉會對原住民的主要工作。攝影/陳澤玲

為了確實推動轉型正義的實施,201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成立行政院屬下編制的二級獨立任務型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

促轉會助理研究員曾巧忻表明,促轉會原住民的主要工作為威權主義統治時期歷史真相的調查與還原、公開政治檔案、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公和促進社會溝通。

本身為布農族原住民的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認為,促轉會主要負責方向是白色恐怖時的個別受難者,而原轉會在族人眼中像「研究委員會」。

雖設立許多調查小組,卻只停留於研究工作,目前很難看到政策落實與實質進展,但能查閱政府機關史料是一大進步。

2017年11月28日,蔡英文總統主持「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圖片來源/flickr

關於原住民族土地現況,原轉會促轉會各有不同任務。促轉會依《促轉條例》負責培養歷史真相調查人才,並推動自主調查能力,當中沒有授權土地規畫研究;原轉會土地小組才是負責土地調查,但調查進度緩慢,無法立即達到社會與族人期待。孔賢傑也補充,土地正義牽扯太多公與私領域,不容易釐清。

歷史真相的調查,許多原住民關注點多半是政府為何做這些決策?真實發生過程為何?曾巧忻說明,這方面需檔案驗證,並與現實連結解釋再還原事實,且原住民族過去沒有文字體系,因此許多歷史資料並無記錄,目前僅能透過「口述歷史」了解或還原。

布農族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對於原住民轉型正義發表自己的看法。攝影/陳怡璇

針對政府目前的調查工作,Tunkan Tansikian表示,政府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有系統化的調查是近期的事情,過去有許多未經程序的調查。

如台灣大學於民國4748年間馬遠部落挖墳事件,因台灣大學未經正規程序登記,了解相關研究的耆老多數也已去世或記憶模糊,導致部落祖靈的墳墓遭挖採,現今卻無資料保留可還原真相,責任的追究也因年代久遠而無法查明。

「原住民社會對政府政策或調查的展開相當冷漠。」Tunkan Tansikian認為促轉會的政治立場鮮明,想把歷史責任推給國民黨,或歷史錯誤為國民黨造成才願意調查,許多受害案件經過篩選,讓原住民社會不願相信政府行動出自真心。

Tunkan Tansikian認為教育部所做的課綱修正對於轉型正義的推廣更勝促轉會原轉會。過去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修訂79條條例,新增原住民社會領域,介紹原住民、殖民政權與移民者間的互動,Tunkan Tansikian說明,原住民轉型正義目前的推動只是一個空的概念,要先有所了解並學習,才有能力思考轉型正義的訴求,因此教育的扎根才是核心。

2017年3月20日,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委員們進行發言。圖片來源/flickr
多元形式呈現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長錢曉珊講述行動博物館推廣的理念。攝影/潘玟卉

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平反與補償,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政府也於20185月,正式揭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內展示了當時受關押的政治犯牢房場景與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物

「原音重現: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是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合辦。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表示,這次展覽與傳統定點呈現形式不同,採「行動博物館」方式,實際走入部落展出,並依照每個部落想探討的議題找來不同的專家學者,替族人解答,期望透過對談、傾聽的方式撫平過去的歷史傷痕。

此外,國家人權博物館也與相關的民間團體合作,舉辦關於原住民轉型正義的人權論壇、講座等活動,如20181222日與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講座「『原原』不絕的我們又該『轉』向何方?」。

在由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所主辦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人權論壇中,孔賢傑表示,現今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法律特權的新聞裡,時常可見民眾的偏激言論,他們不理解政府所立的法條,甚至認為應取消。

財團法人社教基金會於台北市鎮江街舉辦原住民轉型正義論壇,台上為與談人孔賢傑講述原住民族轉型與歷史正義。攝影/陳怡璇
財團法人社教基金會主任邱盈翠表示透過論壇能使原住民族中有發聲的管道。攝影/陳怡璇

然而追究本源,還是因政府並未將過去原住民族所受的剝削、壓迫放在教育系統中,導致族群間相互不理解而引發對立、衝突,對原住民們更是二次傷害。

因此透過展覽、論壇與課綱修正等方式使一般大眾瞭解原住民族的歷史已然成為重要課題。

對此,財團法人社教基金會主任邱盈翠補充,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人權論壇除邀請官方原轉會外,另有民間部落代表,雙方人馬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出的新觀點,使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不再只是個政策規劃下的產物。

另外,邱盈翠也說明,透過論壇也使原住民族內「弱勢中的弱勢」有發聲的管道,能讓大眾聽到多元的聲音。

馬躍為原住民發聲

紀錄片導演馬躍 • 比吼因本身是阿美族原住民,在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就讀時,便製作許多以原住民為題材的紀錄片,希望藉此能讓大眾關注原住民歷史與人權議題。

紀錄片《山裡的微光》,講述Kanakanavu部落在八八風災後,族人重建自己的家園的心路歷程。該片讓政府與社會大眾看到因災害後原住民家園到心靈上的重建,以及傳統文化逝去的悲歌。

在拍攝多部作品後,馬躍 • 比吼認為紀錄片無法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困境,因此在2011年,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立委,希望透過參與政治,直接改變原住民的弱勢現況。

但他在擔任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時,也發現政府機關處理事情速度過慢,因此他明白,光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同時需要民間團體驅動政府,推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政府應『把歷史說清楚』,目前成立原住民相關的委員會只是虛有其表,沒有真正落實政策。」馬躍 • 比吼強調,綜觀台灣歷史,自荷治時期至國民政府遷台,原住民受執政政權迫害的事件頻傳,若當今執政黨未能妥善處理全部時期的原住民轉型正義受害案件,未來極有可能再釀成類似的悲劇。

馬躍 • 比吼多拍攝原住民為主題的紀錄片。攝影/潘玟卉

除了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推動,今年馬躍 • 比吼也在花蓮成立了一間全阿美族語的幼兒園,透過讓孩童從小學習家鄉文化與族語,保留原住民的特色。馬躍 • 比吼強調,我們努力不見得會改變世界,但若不努力,就不可能改變任何事物。他秉持這樣的精神,對保存原住民傳統語言及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延伸閱讀:

政大蔣公銅像仍待修復 轉型正義落實引關注

翻轉歷史教育 108新課綱與轉型正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