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和學、楊金倫/採訪報導
原住民族有16族,但一般民眾就算知道曾經有過正名修改,卻也不清楚到底有哪些民族,甚至要說出常聽見的9族都不容易,因此在桃園舉辦的農業博覽會,今年設置16間木屋以對應16個不同的原住民族,每間木屋介紹不同民族中,不一樣的服飾、農業習慣等文化習俗還有特色,讓民眾可以清楚的認識原住民各族的多元性及獨特性。
尤其16族當中卡那卡那富、及拉阿魯哇族是最晚被正名的原住民族,原先和鄒族皆被統稱為鄒族,其後因語言差異甚大,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起源傳說、祭儀及社會結構,最後經過「卡」、「拉」兩族的正名申請之後,才成為第15及第16族。
聖貝祭公開舉行 流傳原民文化
這次活動當中邀請到原林藝術舞集,為民眾展示的「聖貝祭」,屬於拉阿魯哇族的大型祭儀,通常只有頭目能夠主持這項儀式,儀式中會見到長老將象徵祖靈祝福的貝殼拋出,在儀式中得到貝殼的勇士,代表接下來會的到祖靈的祝福。
12種貝殼有12種祝福的意涵,包含勤勞、食物、聰明、狀元、守護等,原林舞集團長囍大說:「其實這些儀式本來是不對外展示,在這次的活動之前我們也到高雄拉阿魯哇族的部落,多次請示長老,也表達我們想要讓更多人理解原住民文化的心情,而且拋聖貝的儀式更加神聖,最後在長老的通融和開明下,同意進行聖貝祭,並且加入拋貝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