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宇雅、古永萍、江家蓁/採訪報導
世界銀行於2018年發表《垃圾何其多2.0:到2025年全球固體廢物管理一覽》報告中指出,未來30年內,全球垃圾量恐再增逾10億噸,其中塑料占固體垃圾總量12%,只要處理不當便會造成生態汙染,影響最廣。各國紛紛提出限塑計畫,而台灣早在2002年就已提出相關政策,民間也陸續引入減少浪費的商業型態,透過教育及倡議,讓環保身體力行。
針對塑膠製品大量使用的問題,台灣在2002年開始第一波限塑,規定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速食店及購物中心等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根據環保署統計,限塑政策執行後,台灣每年約減少20億個塑膠袋,在第一波限塑政策推動下,有效減少了塑膠袋用量。
2018年,環保署更擴大限塑規模,管制店家又新增了美妝藥局、醫療器材用品店、飲料店、麵包食品業、家電通訊設備零售業、書局及文具店、洗衣店此七大行業,預估在第二波限塑政策下,台灣每年可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
雖然台灣目前在限塑政策上有所成效,生活中還是有許多無形的浪費,「過度包裝」就是問題之一。例如民眾在量販店選購食材時,大多不會自備環保容器,常購買固定分量的盒裝食材,產生不少塑膠類及其他不可回收的包裝垃圾。
對此,有不少歐美商家已經改變了食品的販賣方式。英國伊斯林頓的店家就將食品轉而放在能重複使用的器皿中販售,顧客購買時須自備容器,如此不僅能酌量盛裝食物,同時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教授陳振甫表示,過度包裝與台灣的國情禮節有很大的關聯,像是日本因講究禮儀,將商品多層次包覆,而台灣因歷史因素受到日本的影響,加上傳統認為送禮需華麗大方,所以許多外觀精美的產品包裝都十分繁複。
銘傳大學商設系教授陳振甫說明繁複包裝到簡約包裝的改變:
另一方面,業者也喜歡用美觀的外包裝當作噱頭行銷產品。但台灣早在2006年就已立法限制產品過度包裝,針對糕餅禮盒、化妝品、酒類商品、加工食品等規定包裝體積比,也鼓勵業者使用單一包裝材質。
環保團體出身的立法委員陳曼麗指出,經稽查,目前化妝品的減裝成效最顯著,但其他產業仍有許多違規情形,其中,快遞物流業業者考量運送安全,通常會層層包裝商品,而為辨別分類,又在已包裝好的貨物上裹一層運送袋及運送資料的紙張等,最需加強管制。
另外,陳曼麗也提到,限塑或是限制過度包裝的法令,較不易管制到流動性高的攤販商家,受罰的時常是規模較大的業者,但那都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眾的其實是中小型商家,若要提升政策效率,就必須從這點做起。
2018年時也曾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減少包裝浪費、透過回收包裝再利用」的提議,但最後僅有89人附議,參與人數寥寥無幾,提案被迫停擺。
隨著世界環保潮流推進,台灣也陸續成立了無包裝商店,以及環保餐具、飲料杯的租借活動。陳曼麗表示,小琉球曾辦過租借杯活動,但效果不彰,除了消費者缺乏環保意願外,主要因觀光客只是短暫停留,環保杯並不是相當方便的選擇。她認為,環保意識雖有普遍提升,但教育才是最不可輕視的一環,即便法律再完善,民眾觀念也必須跟進。
以租借取代購買減少一次性浪費
台灣手搖飲料的市場十分發達,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止,國內已有近兩萬家手搖飲店,密度超越了便利商店,手搖杯的杯子及吸管,製造出了大量的塑膠垃圾。環保署2011年統計,國人一年的免洗杯消耗量高達15億個,長期累積下,對環境是相當大的危害。
伴隨環保風氣興起,許多活動開始提倡不使用免洗餐具,鼓勵民眾自帶或租借環保餐具,像是「青瓢」、「杯杯計畫」等環保容器租賃系統應運而生,讓民眾多了一個選擇。
「青瓢」共同創辦人林志龍認為,台灣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習慣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並不特別排斥使用環保容器。許多環保團體都發起「共享杯」活動,以「租借」的方式取代一次性杯具,透過改變消費型態減少浪費。
環保餐具除了可減量免洗餐具,也能讓民眾認識無痕飲食,意指在外用餐時,以自備餐具的方式,減少塑膠類垃圾的產生,也進而讓大眾改變使用習慣。林志龍表示,透過環保3R——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的概念,期望減少源頭浪費,並做到循環使用。
業者以租借形式提供環保餐具,消費者無需自行清潔,不僅過程簡單方便,也減輕了大家對環保費時費力的印象,不過一次性餐具價格仍較便宜,也較易取得,台灣民眾租借環保餐具的接受度仍不高,共享概念仍有待時間慢慢去實踐。
新興無包裝模式落實零垃圾生活
近年來,環保減塑風氣盛行,無包裝理念的倡議活動也獲得關注,目的為避免過度包裝所產生的浪費,此潮流在西方國家盛行多年,在台灣則是近期才開始發跡,甚至也有人往「無塑」的目標前進,避免產生任何垃圾,找尋其他可取代塑膠類製品的生活模式。
無包裝模式近年開始在台灣流行,2015年成立首家無包裝商店,目前全台約有六間,創業者多為年輕人,運用網路、媒體打響知名度,也時常出現在快閃市集,目的除了為努力推廣市場外,也希望能提倡觀念意識的提升。
無包裝商店創辦人黃尚衍表示,開店初衷是希望創造一個可以讓消費者購買自己所需的空間,不浪費食物並減少一次性包裝。
儘管在媒體社群和親友推廣下,無包裝商店開始被大眾認識,但在經營上卻不容易,除了來客量不多,價格也不及大型量販店便宜,有時氣候更造成食物保存的問題,這些都是店家面臨的挑戰,其中,民眾的消費習慣還是無包裝商店難以普及的主要原因。
除了無包裝商店,近年也有不少人開始提倡「零垃圾生活」,使用可重複利用的資源替代一次性用品,貫徹減少製造垃圾及資源浪費的生活理念。
民眾陳豪華表示,在日常生活可以試著實踐零垃圾的目標,例如每次消費時,慢慢減少購買物質不能分解的產品,以及斟酌商品的實用性,避免製造不必要的垃圾,雖仍是一項困難的挑戰,但從小細節開始著手改變,循序漸進下也能達到相當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