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雅婷、周茹焮/採訪報導
一走進坪林,隨處可見綠油油的茶園。但是,自從2006年,雪隧通車後,坪林的過路旅客漸漸減少,當地茶產業一度沒落。但近年來,愈來愈多茶農將傳統茶產業,結合採茶體驗活動,甚至發展有機生態茶園。產業的轉型,讓坪林茶產業走出了新的道路。而茶農們結合在地特色的行銷方式,也讓來到坪林的旅客更能體驗坪林獨特的茶鄉文化。
有機生態茶園,四處可見蜘蛛網,還有穿山甲挖的洞,也能聽見蟲鳴蛙叫。茶農陳陸合在退休後,回到故鄉,與妻子林麗珠一同經營有機茶園。不使用化肥及農藥,因此有許多小動物光臨茶園。
陳陸合平時會在臉書專頁分享在茶園四周出現的小動物身影,包含臺灣藍鵲、帝雉、藍腹鷴、翡翠樹蛙……等動物都是茶園的常客。茶園豐富的生態,甚至吸引到於2018年,獲得農委會林務局主辦的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表揚大會特別貢獻獎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前來拍攝。
而除了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陸合與林麗珠表示,平時也會有不少旅客前來體驗農家生活,甚至有學生曾經到他們茶園進行三個多月的蹲點。
身為坪林茶業產銷班第八班班長的陳陸合表示,以前他們產銷班的茶農大都採用慣行農法,耕作時會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現今已超過一半的茶農改為有機種植。提到茶園,他自豪地說,對他而言,茶葉不單單只是茶葉,是藝術品。
為茶農第四代、正在經營有機茶園的陳錠鋐,去年放棄工程師的高薪工作,回到坪林接管父親的有機茶園。陳錠鋐在擔任工程師時,便常與妻子李曉翠於假日時回坪林幫忙父親處理茶園的事務,也會將自家的茶葉帶到外面參展。因感念父親年紀愈來愈大,所以去年決定回到家鄉接手茶園。
他表示,許多茶農怕有機茶沒有市場,所以即便身邊有不少同業認同有機種植的理念,大多由於擔心生計而不敢投入。且與採用慣行農法的種植方式相較,有機茶園的收成往往是「看天吃飯」,更是容易讓茶農卻步。
於是他用食農教育,讓旅客體驗採茶製茶,認識有機觀念,也對坪林茶產業有了更深的認識。陳錠鋐認為,當旅客藉由食農教育,認識到自己所喝的茶從何而來,會對茶葉、對有機種植有更多肯定。他藉由讓更多人了解有機茶,希望能讓更多茶農願意投入有機種植。
除了在地茶農,也有年輕世代進入坪林創業。臺灣藍鵲茶創辦人黃柏鈞與當地14個農家合作。用較高的契作價,鼓勵茶農用環境友善的方式耕作,甚至轉作有機茶。希望能保護生態並達到翡翠水庫的流域收復,與茶農一同守護環境。黃柏鈞說,團隊目標是希望能於2023年,完成大粗坑溪的流域收復。
不論是在地茶農,或是外地來的年輕世代創業者。坪林的土地上,許多人都在發展在地產業的同時,為了保護環境而努力。坪林最美的風景,除了山水和茶園,還有一群人,表達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