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流浪的動物可能因為誤食東西而感染疾病。攝影/謝翔宇
環保公衛

流浪動物防疫 從你我做起

記者 楊馨心、謝翔宇/採訪報導

流浪動物流竄街頭,除了對於環境帶來影響外,背後更隱藏傳染疾病的風險,資料顯示,全球每年近六萬人死於狂犬病,台灣在民國102年更被列為狂犬病發生地區,光靠政府和民間的收容並不能完全解決,從源頭「絕育」做起,才能徹底根除。

流浪在外無人照料 易染上疾病
在街上流浪的動物可能因為誤食東西而感染疾病。攝影/謝翔宇

流浪動物因外在生活條件不足,相較家中備受呵護的寵物,染上疾病或是受傷的機會通常高出許多,瀚生動物醫院醫師邱煌裕指出,流浪動物易遭到跳蚤叮咬罹患皮膚病,或是在無人教導的情況下,亂吃地上的東西,造成腸胃發炎,嚴重的話甚至還會患上腹膜炎或其他傳染病。

動物的傳染病,可粗略分為人畜共通的以及動物間相互傳染的;人畜共通的傳染病有狂犬病、耳蟎、皮膚病和結核病等,其中以狂犬病來說,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指出,每年在150多個國家中,有近六萬人死於狂犬病,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人死亡;WHO更指出,人類因狂犬病致死的案例有95%發生在非洲及亞洲,台灣在民國102年也被WHO列為全球狂犬病發生地區

全球每年有約六萬多人死於狂犬病。資料來源/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控制狂犬病疫情 疫苗比撲殺更有用

依據疾病管制署公布之資料,國內於民國37年至47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約782人,其後多年未見疫情;直至102年,鼬獾傳出罹患狂犬病,不僅造成民眾恐慌,更傳出野生動物遭亂棒打死、流浪狗遭毒死等案件,雲林縣古坑鄉公所更發起「抓狗換白米」的活動。

民眾遇上狂犬病疫情普遍認為的處理方式為應大肆撲殺,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報告,大量的注射疫苗比撲殺更有效。農委會啟動緊急防疫應變措施,採取「二不二要措施」——不會全面捕捉及撲殺犬貓、請飼主不要棄養、對所飼養犬貓要施打疫苗、要絕育。除了以上措施,政府還設立了狂犬病通報專線(0800761590),民眾如果發現動物有異常的行為,應在第一時間告知動物防疫機關前往處理。

未發生狂犬病疫情國家/地區列表。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疫苗資源短缺 觀察後才可注射

近來國際人用狂犬病疫苗貨源短缺,疾管署在今年7月底時表示,目前剩下庫存約4800劑,加上廠商將供貨的2000劑,一共6800劑。疾病管制署修訂《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感染動物抓咬傷臨床處置指引》,其中影響民眾最多的為第二項:「流浪犬貓咬傷,比照家犬貓咬傷者,暫不給予疫苗;動物如十日內經動檢機關觀檢測,出現疑似狂犬病症狀,則給予疫苗。」以便控制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數量。

流浪狗遊走在居民隨時會經過的河堤,令路過的民眾膽顫心驚。
照片提供/文山區居民

相關報導:

浪子回頭 救狗無數

定期舉辦送養會 控制流浪動物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