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饒語真、蘇冠儒、王德蓉、鍾佩璇/採訪報導
提及性別,人們通常只會想到兩性。這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看得見的大多是兩性生活,再加上透過制式與非制式的教育,形塑之性別刻板印象。隨著近年台灣同志權益伸張,存在於各大學的同志社團也透過各種活動提出性別友善訴求,逐漸揭開繽紛多元的性別面貌。
各校同志社團 理念與活動不盡相同
民國83年成立的台灣大學「男同性戀問題研究社」(簡稱GC),是全國最早出現的同志社團,當時校方要求以此名稱申請成立,並登記為學術性社團。近年來,GC逐漸轉型,從剛開始的純學術性社團轉變為偏重交流的聯誼性社團,並改名為「男同性戀社」。
以研究為主的輔仁大學「性/別研究社」,成立宗旨是推廣多元性別平等教育。該社團是校內唯一登記的同志社團,相較於其他側重聯誼的地下的友社(同窗社、好社),大不相同。在檯面上,社團不時舉辦講座、影展等活動,都有超過三成的非同志及校外人士參與,每學期也會舉辦深入探討性/別教育的讀書會。
台灣師範大學「性壇社」關注的焦點不只同性戀,還有多元性別友善的推廣,其中更包含性少數及殘障性權的問題。性壇社每年舉行的「愛洛生活節」,名稱源自羅馬神話中同性戀守護神愛洛斯(Eros)。之所以命名生活節,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性別議題無所不在,透過更多生活化的講座、攝影展、體驗活動及音樂會等形式,期望能提升校內師生的性平意識,在整個月的活動中,將多元性別友善的觀念傳遞到生活中。
民國104年創立的淡江「同進社」是最晚成立的同志社團,彩虹升旗與飢餓叢林即是該社著名的活動。彩虹升旗典禮時,社員們舉著彩虹旗繞行學校一圈,並且在操場升上彩虹旗,目的是希望能讓校園裡的每一個人看見社員們致力校園性別平等的決心,尊重每個人的性別認同,期盼世界不再恐同。
表達自我 捍衛權益
在台灣社會,同志身分仍遭受許多批評,台大男同性戀社曾在「同志性平教育退出12年國教」的公聽會上,頻頻被台灣守護家庭聯盟打斷發言,甚至演變成雙方破口大罵的局面。該社公關潘寬表示,對此必須有條理地解釋自身立場,告訴他們同志的存在並非要大家變成同性戀,而是希望對同性戀能夠友善尊重。
為了表達對同婚及平權的支持,社團經校方同意在校門口掛上彩虹旗,未料被惡意破壞。副社長王韋傑表示,雖不能認定是誰破壞,但學校附近確實有許多反同人士存在,因此推測是看不慣彩虹旗高掛的反同人士所為。對此,王韋傑表示無奈,婚姻平權這條漫漫長路,仍得靠他們繼續努力,相信憑著各社團及各平權團體的呼籲,未來婚姻平權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爭取權益的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但黯淡中仍存有一道曙光。例如淡江大學附近的商家皆設置「青少年純潔協會」的發票箱,該協會理念為守護純潔的心靈與環境,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其實他們是極度反同的團體。於是淡江同進社發起活動,希望附近的商家能將發票箱換掉,幸運的是,他們都樂意接受更換發票箱。副社長左左(化名)提及,學校附近的性別友善商家比想像中多,這為社員帶來相當大的鼓勵。
翻轉社會觀念 打破同性即是罪
同志多少會遇到宗教與身分的衝突,輔大性/別研究社前社長心瑜(化名)表示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平常會以女性裝扮外出,但只要上教會,就會特別換回男裝。加入社團後,心瑜決定重拾自我,扮成女兒身上教會,牧師見狀便認定他「受長髮女鬼附身」,為他驅魔趕鬼。即便聖經內容與他的性傾向相違背,這也未改變他的性別認知,反而透過禱告,希望自己不再因跨性別身分感到心煩,並期許社員可以發揮影響力,期盼社會能友善看待多元性別。
目前大多數的教會仍認為同性戀是罪,必須藉由宗教力量去改變。台大男同性戀社邀請真光教會牧師張懋禛演講,其認為教會應包容各族群,教導同性戀如何用聖經來反駁反同之人;基督教重視愛,兩個同性的人因為愛而想要結婚,一個慈愛而公義的上帝,並不會反對同志婚姻。
此外,台灣信仰佛教的比例高於基督教,因此台師大性壇社於今年請來同為校友的釋昭慧法師演講。由於許多人認為同性戀是觸犯佛教教律的現象,而釋昭慧從佛家觀點打破「以佛教名義打擊同志權益」的言論,對參與者受用無窮,不論性向為何,只要沒有傷害到生命,它們都有存在的意義。性壇社社長謝旻桓即表示,原來佛經並不完全反對特定性別的存在,而是長年來被曲解,讓人誤以為是反同性戀的。
同志與宗教的宗旨之間仍有牴觸,造成許多同志的心理與信仰的矛盾,同志社團積極舉辦各活動及演講,透過這些宗教人士澄清,傳遞對同性戀的正面看待,讓身受困擾的人不再徬徨不安。
尋求自我 邁向未來
大學生活是許多人步入社會之前的重要階段,而大學中的同志社團可以如此活躍,正是因為學生不再受到過多限制而壓抑自我,可以勇敢表達自己想法,捍衛自身權益,同時能盡情發揮、尋求自我。大學同志社團的存在,使得社員可以交流心聲、相互支持,從而認識自己、獲得歸屬感,再透過社團活動,學習向外傳遞友善、包容的理念,讓社會了解同志,以促成更為尊重彼此、攜手共存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