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新加坡地鐵發生列車相撞事件,除了釀成25人受傷,也讓地鐵系統大亂。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國際

新加坡糟糕的一天 地鐵問題再釀災難

記者 謝佩璇、許菁珊、陳禹岑/採訪報導

11月15日上午,新加坡地鐵發生列車相撞事件,除了釀成25人受傷,也讓地鐵系統大亂。事實上,新加坡地鐵近年可說風波不斷,今年10月,新加坡地鐵才剛出現地鐵積水問題,隔一個月又出包,讓民眾直呼「又來了」。台北捷運在近日也將派出代表至新加坡交流,交通系統關乎民眾的安全及一天的時間管理,如何減少意外發生,將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新加坡地鐵營運三十年仍問題不斷
新加坡地鐵近年大型事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製圖/許菁珊

新加坡地鐵於1987年通車,地鐵系統貫穿整個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第二個興建的地鐵系統,目前已發展五條路線,為新加坡近200萬人每天倚賴的交通工具,平均一天搭乘人數就可達到195.2萬人。

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的新加坡地鐵,在過去就曾發生不少問題,近兩個月,更是連續發生兩起風波。今年的10月,位於碧山及布萊德地鐵站間隧道,因當地多個地方下起滂沱大雨,導致站內隧道充滿積水,部分列車也因此中斷服務長達14個小時。

對此,多數新加坡專家在當時依據清理時間觀察,認為可能是隧道內的地下排水系統的問題,但也不排除是其他用途的管線漏水,才導致隧道出現嚴重積水的狀況。而新加坡地鐵在事後發表聲明公布內部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為內部人為疏失,也因此開除8名員工,新加坡地鐵更強調將進行全面性檢討。

隔月再出包 列車保護機制失靈釀禍
新加坡地鐵碰相撞示意圖。製圖/許菁珊

11月,裕群站一地鐵列車由於故障停下,遭隨後列車追撞,導致列車內乘客及人員共25人受傷,地鐵淹水事件還沒落幕,沒多久又發生列車追撞事件,讓搭地鐵通勤的新加坡人再次失望。

對此,曾經參與台北捷運工程的梁展嘉提到,他認為原因有可能是出在新加坡的機電系統。「或許是從採購時品質就有問題,才會在經過二、三十年後產生故障,也可能是在維修本身出現問題,如日常的保養、定期檢查若沒確實,都可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有關列車間距問題,台北捷運公司的官方網站顯示:「列車在正常情況下是自動駕駛模式行駛,並由電腦自動控制列車加減速,除於緊急狀況下由系統或司機員執行緊急停車,使列車停止外,一般而言,基於系統安全保護,當兩列列車距離過近,號誌電腦會控制列車加減速以保持兩列車之適當安全距離。如前方月臺之列車尚未離開時,後方列車則會於站外臨時停車,等候進站。」

而根據新加坡媒體報導,當時地鐵會追撞的原因可能在於前車保護機制失靈,導致後車誤判。保護機制軟件的功能是用來向其他列車發出車廂數目的信號,以便列車間保持安全距離。但由於軟件失靈,隨後到站的列車誤判前方的六節車廂列車是三節,因此繼續向前行駛,才會引發碰撞事件。

事實上,新加坡地鐵今年六月才剛開始採用新信號系統,目的是為了減短列車之間的間隔時間,讓列車可以更頻繁的行駛,但才上路不久便發生意外。台北捷運也在事件發生後受到新加坡地鐵公司的邀請,將前往新加坡與其交流檢討相關運作。

防堵問題再生 北捷提升防洪標準
台北捷運納莉颱風淹水紀念線。攝影/許菁珊

台北捷運的績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台北捷運的可靠度也深獲新加坡交通部長的肯定,新加坡更是把台北捷運視為學習的對象。然而,台北捷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此佳績,甚至在營運初期也有過不少問題,而最大的改變是從2001年遭納莉颱風重創後開始,不斷從經驗中成長,才能有今日優良的運作。

2001年納莉颱風襲台,台北捷運曾發生嚴重淹水事件,當時又以捷運板南線災情最為嚴重,甚至淹水高達230公分,也讓捷運板南線停止營運整整三個月,這樣的情形也成為台北捷運而後在發展防洪設施上的一大借鏡。

在納莉颱風的慘通經驗過後,台北捷運便對整體系統作出檢討,同時也提升了防洪標準,例如:捷運各路網的出水高度都提升至110公分、捷運連通的地下交接處皆設置水密門、重要設備之管道周邊縫隙以水密性材料封堵、改善防洪設施設置及提高防洪閘門高度等,如此全面性的檢討對策,都是為了防堵問題再次發生。

納莉風災後北捷提升五大防洪標準。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製圖/許菁珊
地鐵失誤多 應降低發生頻率

面對新加坡的地鐵事件,搭過新加坡地鐵與台北捷運的周兆鴻則表示,其實兩者皆各有優缺點。「雖然新加坡地鐵在近期內出現不少問題,但其實它仍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優點,例如:全國的地鐵覆蓋率高,且相對於台北捷運來說,路線上較簡單不複雜混亂。」

同時,周兆鴻也說:「在科技的領域裡,失誤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持續把問題放大。新加坡擁有全球領先的科技,大家理所當然對於它的建設有預設性的要求,但他們的處理方式其實也是有效率的。」

不管是新加坡地鐵還是台北捷運,在各方面其實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由於交通運輸工具是關乎民眾的人身安全,因此當意外事件發生時,難免會被大眾放大檢視,雖然過度的批評不能強制改善現況,但輿論的譴責一定會對運輸公司產生督促的功效,相對來說也就能減少事故的發生頻率。新加坡地鐵連續兩起出包事件發生過後,相信新加坡政府及地鐵公司在未來將會更加注意地鐵的相關問題,從錯誤中學習,才不會再次釀成令民眾失望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