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形象 紋身求自主化生活化

開放式店面設計,消除紋身的神秘感,同時也讓民眾因未知而對紋身產生的恐懼感銳減。攝影/程怡靜
   記者 黎海陽、程怡靜 /台北報導

以紋身店為主,聚集次文化商家,造就西門町紋身街。顧客群不分職業背景,圖案多元化,紋身現今追求自主化生活化。

熙熙攘攘的西門町商圈,許多條同類型商家聚集并各具主題性的特色街是其吸引人潮的主因之一。當中位於漢中街50巷的紋身街,是台灣紋身業和紋身愛好者的聖地,自成立以來,伴隨著台灣紋身業的發展并歷經大眾對於紋身的印象的轉變。

雖以紋身街為名,可是這條街道現在僅有家紋身店,對此紋身街創辦人兼台灣紋身職業總工會理事長李耀鳴解釋,西門町的市場量不足以維持多家同類商家,在同一街道上營運,於是尋找與紋身互相搭配的次文化商家,如:穿耳洞、彩繪、售賣銀飾等等,紋身街也可說是次文化街道。

對於紋身街的成立緣起,李耀鳴表示,媒體報導或許能帶來熱潮,但個人形象易被淡忘,因此需要一個較具體的形式維持熱度。他從百貨公司聚集各類商家發想,與其他次文化的商家合作,聯合成一條以紋身店為主的紋身街。他補充:幾個次文化搭在一起,力量就會變得可觀。

sdr
現今紋身也可以是素描作品,李耀鳴右手臂上的紋身就是為紀念他女兒成長過程容貌變化的素描紋身。 攝影/程怡靜

李耀鳴也指出,顧客現今在選擇想紋的圖案上不像以前依附偶像,而是偏向自主化和生活化。與早期主要是龍虎神明相比,現在紋身圖案的類型趨向多元,如:素描和動漫電影人物等等,讓顧客擁有更多紋身圖案選項。可是他也表示,仍有 2、30% 顧客選擇傳統的保佑類紋身,期待自己的事業、愛情加持。顧客林奇永說,他是因朋友曾體驗而決定嘗試紋身,所選的圖案是對自己的期許,希望每一天都開心。

李耀鳴透露,紋身店的客流量一個月平均 700 多人,客群從前以男性為主,男女顧客比例大致為七比三,大部分顧客曾入獄或擁有黑道背景;如今的顧客來自各行各業,而近幾年女性意識和女權主義的抬頭下,女性顧客人數已超越男性,比例大約為六比四。而紋身的費用則從 1000 元(面積大概手指大小)起跳,以面積和圖案複雜性作為估價準則,最可達幾十萬元。

放置在店前的紋身圖案剪貼目錄,讓有興趣紋身的潛在顧客對於紋身選擇有更深的了解,亦為業務推介紋身時更為便利。
放置在店前的紋身圖案剪貼目錄,讓有興趣紋身的潛在顧客對於紋身選擇有更深的了解,亦為業務推介紋身時更為便利。攝影/程怡靜

李耀鳴說,現今紋身街共有名紋身師,幾乎都是從學徒做起。學徒需在美術班或相關科系畢業,以繪畫和紋在豬皮上學習紋身,訓練半年至一年左右,通過真人紋身考試就可以成為正式的紋身師。

從事紋身師已有年的沈彥辰透露,他以前就喜歡繪圖,也想求一技之長,因此選擇與繪圖相關的紋身師工作,家人沒有對此反對,認為他喜歡就好;而另一位紋身師阿倫則是在朋友邀請下誤打誤撞入行,現已有年資歷。

紋身師以顧客肌膚為“畫布”,專心致志但求為顧客紋上完美的作品。攝影/程怡靜

李耀鳴說,其紋身店事業始於獅子林商業大樓,當時是從母親手中接手的指甲彩繪店,後來才轉型為紋身店。在民國 88 年,因認為該處市場變化,生意下降,而且也與附近和黑道有關的商家起衝突,屢遭砸店,遂而搬遷至現址。他認為,其店面開放式設計,讓紋身過程展現在經過的民眾眼前,揭開紋身的神秘面紗之餘,也成功消除人們對紋身的恐懼感,轉而對此感到好奇并有興趣嘗試。

時過境遷,紋身不再局限於與黑道牽連的不良形象,而是成為時尚潮流的一環,次文化的象征之一。自主化和生活化也讓人們紋身時不再約束在約定俗成的圖案,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其紋身更具個人特色。

紋身街創辦人李耀鳴:「手繪紋身,每個作品帶來的感覺都不一樣。」攝影/程怡靜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