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瑋璐、湛子洋、顏啟恩/採訪報導
擁有八百年歷史的法國巴黎聖母院,於2019年4月15日,因電線短路遭遇祝融之災,燒毀大部分的尖塔及屋頂,歷經五年修復,終於在2024年底順利完工。修復過程遵循「修舊如舊」,同時使用3D掃描技術,為全球的文化建築遺產修復帶來新的啟發。近年,台灣在古蹟修復方面也不斷修法,並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力求將古蹟生命延續,保存台灣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巴黎聖母院 挑戰與突破
法國政府宣布開始重建聖母院時,引發各界關注,更引起許多爭議,最初許多建築師提出了現代化的設計。然而,《費加洛報》2019的民調顯示出大部分民眾仍然希望保留原始特色,因此巴黎聖母院最終力求保存聖母院原本的樣貌。除了一開始修復設計上的爭議外,另一個爭議,便是富商及企業對修復的高達台幣300億的龐大捐款,許多民眾認為,這些錢更該救助那些無家可歸的遊民。
不過如今巴黎聖母院已修復完成,回顧當時所動用的資金、與1200多名工匠人力,修復過程中又在聖母院底下發現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貝萊的石棺,為世界帶來更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有鑒於巴黎聖母院施工期間造成失火,為了避免古蹟文物災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長林炳耀分享,文化局委託專業團隊,包含法人、學校等等,總共成立有七個分區的國定古蹟輔導團隊,並以兩個月為週期,詳細巡視結構狀況、材質變化以及環境影響,並針對可能的劣化問題提供專業的維護建議。除了國定古蹟之外,在縣市定古蹟及相關紀念建築方面,也輔導地方政府成立有相同功能的守護網絡,依巡查結果,針對結構安全、環境因素(如濕度、汙染)、歷史材質保存等,提供技術輔導與維護方案。
而說到維護與修復,目前國內外古蹟修復技術主要使用3D掃描和建模,國內外的修復技術也大同小異。中興大學物理系暨奈米研究所教授陳建宗,參與過不少文物鑑測,並提供檢測技術。他表示:「幾乎所有的歷史文物或古蹟,在修復前必定會先用紅外線攝影機去做檢測,並透視表層底下的變化以方便修復,再使用紫外線螢光檢測,去觀測所使用到的物質。」舉例來說,台灣目前正在修復的台中州廳與巴黎聖母院都屬於木建築,也同樣使用了與3D掃描相似的點雲技術去做修復檢測,並皆使用以舊復舊的方式進行修復。

除此之外,林炳耀分享,文資保存研究中心,目前正研擬針對木質彩繪修復方式,利用既有影像資料,結合專家知識訓練人工智慧,建構彩繪破損處AI自動辨識系統,評估破損範圍並計算破損比例。自動產出修護完成之模擬影像,作為後續彩繪修護之參考依據。
古蹟工匠凋零 提升公民參與度
時間不斷往前,歷史重複堆疊,如今臺灣已登記的古蹟高達2000多件,其維護和修復將會是一大挑戰。世新大學畢業校友兼古蹟修復人員陳錫明表示:「目前台灣古蹟修中的傳統工匠漸漸變少,僅有彩繪仍有年輕人願意參與,人力缺乏可以說是該行業最急迫的問題。」
對此,文化部古蹟聚落組長林炳耀表示,文資局已於113年與全國建築師公會合作,去統整政府、產業和學術界,而關於如何培育修復古蹟的建築師,林炳耀說道,預計114年底產出初步課綱,後續將辦理「古蹟規畫設計監造培訓班」相關課程,同時透過提升傳統匠師薪資、核定文化資產修復工程補助案,擴大傳匠需求人數,並促使縣市政府擇定優秀之修復匠師及營造團隊。陳錫明也說道,他所服務的營造公司已提高傳統工匠的時薪。
另外,對比巴黎聖母院大火後各界的關注,台灣民眾對古蹟的關注度仍顯不足。林炳耀指出,提高民眾對古蹟的關心應從教育出發,且文資局每年9月份固定辦理全國古蹟日活動,以行動響應歐洲遺產日等國際文化資產趨勢。此外,縣政府可向中央申請古蹟教育推廣相關經費,如113年度台中市政府辦理「有形文化資產教育推廣基地計畫」,以市定古蹟清水社口楊宅為活動據點,規畫一系列課程與實地踏查,拓展民眾對於古蹟保存的視野。

十字車站修復 池上車站重生
1852年建立的國王十字車站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車站之一,它在翻新後仍保留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設計,並巧妙保留了原有的歷史元素,如挑高的磚砌牆面與弧形天窗並加入玻璃結構構築出一座壯觀的拱頂大廳,形成古今交融的空間,在臺灣東部的「池上車站」也有類似修復方式,其在舊址上重建新車站,保留歷史及部分外觀,並於設計融入池上在地特色,以「穀倉」作為車站的外觀,將新元素融合老車站,成為在地一大亮點。
池上車站建築設計師甘銘源表示,原先因台鐵機房難以移動,起初在設計時有想將車站往北移的想法,不過顧及到原先的商業街也許會因著車站遷移而沒落,且有著關山車站重建移動後,新商圈無法順利發展的前車之鑑,甘銘源與當地居民討論後,決定還是將車站留在原位。
他以「大餅包小餅」做比喻,藉榖倉意象將機房包在車站內,並透過車站的拉長,使月台與廣場的高低差得以舒緩,形成一條無障礙通道,讓民眾及旅客不需爬樓梯。而在外觀上,車站作為外地旅客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加上池上是產米的地方,利用「米倉」來說明地方故事,充分詮釋地方特色。
對照英國王十字車站重新建造後,帶動了周邊商家,成為英國運輸量數一數二的車站,池上車站經過翻新後的特色外表,同樣吸引了大量遊客,加上車站的拉長,也讓搭乘火車的旅客有寬廣的月台可以等車。

古蹟新生命 轉型再利用
文化資產生命的延續不單只有修復與重建,要創造收益,商店和旅客是相輔相成的關鍵,從而帶動在地文創,復甦周邊環境。有關活化有形文化資產,目前各古蹟係依法先擬訂「古蹟修復再利用計畫」,確認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可能方式,並進行管制,以避免限縮古蹟原有的使用模式。
提及古蹟轉型的困難點,建築師甘銘源坦言,「找到定位」是最重要的,如何經營、定位,要看市場反應來回推敲模擬,初期可以與經營顧問合作,招商有著落後,便可以接著量身定制,適合該建設的商業進駐。
針對古蹟的轉型再利用,古蹟修復人員陳錫明表示,彰化縣日式穀倉修復將採用新舊融合的方式進行,先前原始建物三分之二皆遭夷平,好在營造公司與政府共同努力下,得以保存太子樓,並重新規畫,轉型成為多功能空間,為原始的穀倉賦予新的生命與使命。
而甘銘源目前也正參與計畫,將擁有116年歷史的雲林斗六糖廠,搖身一變成為竹創藝術園區。目前園區內還在施工中,不過隨處可見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以及當地自然生長的樹木,預計2025年底完工,未來除了為大眾提供生活服務,也將成為竹產業的創生基地。

談到如何重現古蹟過去的歷史風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助理研究員陳啟信表示,國家政策自2013年起,開始運用科技來呈現古蹟歷史,像是引用科技(AR)—擴增實境,並建置專屬網站「有形文化資產導覽系統」及行動APP下載,以向一般大眾持續推廣。網站內容包含古蹟720度環景、行車路徑規畫、內部參訪路徑,以及文字與語音導覽等,除方便一般民眾親臨古蹟現場之外,亦以虛擬實境方式,打破時空界限,進入古蹟空間及歷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