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新氣象 寓教於樂永續發展

記者鄭丞皓、陳威頤、黃子睿/採訪報導

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整個經濟結構轉型,農業地位逐漸下降。目前,台灣農業面臨著價格不穩定、工資上漲、農戶年齡老化、耕地面積減少、生產報酬低、休耕土地增加、就業人數減少等挑戰,農業轉型勢在必行。近年政府開始提倡農業精緻化和永續發展,引導傳統農業向休閒農業轉型,透過發展休閒農業,農民可以保有現有生產,同時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環境和農家資源,進而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可謂一舉數得

休閒農業 振興農村

農業部公布的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表》顯示,台灣的農業自給率從30年前的40.2%降至30.7%,代表國内大部分農產品需進口,台灣糧食受國際糧價以及國際糧食供需波動的衝擊,進而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形成威脅。

文化大學觀光系教授楊增華曾在農業部任職,負責協助農民轉型,他表示,休閒農業以農業為主,在農業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了遊憩和休閒的元素。發展休閒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消費,推動當地經濟。例如:農家民宿、果園採摘、DIY農場等,這些新興的休閒農業形式提高了農民收入,吸引年輕人返鄉,也為台灣農業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心型造景步道。 攝影/黃子睿

在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楊增華舉例,南投縣的魚池鄉以茶葉產業為主,發展出了「魚池茶葉文化館」、「魚池茶葉主題公園」、「魚池茶葉觀光休閒區」等一系列旅遊休閒景點。在這些景點,遊客可以體驗採茶、烘茶、品茶等一系列茶葉相關的活動;新北市三峽區亦發展出以梅花鹿、蜜蜂、芒果、葡萄等為主題的休閒農業,這些休閒農業景點的開發,不僅為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農民提高了收入。依據201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顯示,轉型休閒農業相較傳統農業,每家平均收入高出62萬,僱用比例平均高出7倍,工作日平均多167天,成果不俗。

土窯披薩爐供遊客體驗。 攝影/黃子睿

保護農地  嚴審資格

轉型為休閒農場雖然能夠為台灣農業帶來新的活力,但同時面臨著挑戰和困難。例如:如何將傳統農業與休閒旅遊相結合、提升農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陽榮休閒農場負責人郭國良表示,休閒農場不僅要提供農業體驗,農場的裝潢設計也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因素,許多遊客慕名而來,除了家長攜孩童體驗農業耕作外,更會考量到環境是否能拍出優美的打卡照。為此郭國良花費數年,將原本寥寥無幾的農耕地,逐步規劃成擁有蔬菜種植、撈金魚、釣鯉魚、烏鰡、台灣鯛、餵食養殖公雞、摸蜆區等觀光園區,將各項種植及養殖技術還原,搭配上解說,使消費者了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吸引力。

民眾飼養的雞。 攝影/黃子睿

此外,郭國樑表示,政府為了保護農地,嚴格審核休閒農場的資格,未經審核通過農場不得加註「休閒」二字,陽榮休閒農場經過農業部長達六年的審核才獲得經營許可。楊增華也提到​​,​​在休閒農業發展初期​​,​​不少農民嚐到光觀經濟的便利後​​,​​將農地通通改建成休閒用地,​​​​甚至​​不再種植,將休閒農業的概念本末倒置,因此政府對休閒農場有許多限制,要求農業用地不得低於90%且不得小於一公頃。​​他說明,​​規定旨在確保休閒農場的發展符合相關標準和法規,保護遊客和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完整性。

楊增華表示,在休閒農場的發展過程中,農民和政府都扮演重要角色,農民需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保護環境資源,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產品,以吸引更多遊客;政府則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導,加強對休閒農業的管理和監督,促進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如此一來,休閒農業才能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實現農業的永續發展。

供遊客餵食的家飼羊。 攝影/黃子睿

青農返鄉經營 打造休閒園地

近年台灣農業面臨年輕人力短缺的挑戰,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農村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使傳統農業面臨生存困境。然而,透過轉型休閒農場,農業展現新氣象。

郭國良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傳統農業失去興趣,傾向城市生活的舒適和便利。使農村地區的農業勞動力急遽減少,傳統農場面臨經營難題。然而,隨著社會對於休閒、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休閒農場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一級棒農場負責人劉金發的女兒劉鎔嫻負責管理及行銷推廣,不到30歲的她,踏出青農之路,將平凡無奇的農耕地,一步步規畫成吸引遊客的休閒農場。

劉鎔嫻表示,休閒農場不僅提供農業產品的種植和銷售,更融合旅遊、休閒、體驗等元素,吸引大量的遊客和消費者。從親子場、花卉植物園到果園採摘等,各種形式的休閒農場在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成為年輕人追求放鬆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理想去處。

環保署核准的教育人員證書。 攝影/黃子睿

在這股轉型的浪潮中,為創造更良好的農業經營環境,提升農民專業能力與提升產業價值,農委會自2010年下半年起推動「青年農民農業經營準備金」方案,針對年齡18至45歲從農未滿兩年之新進農民,符合資格者最高給予2年72萬元之農業經營準備金,截至2022年底已累積培育達18,497人。劉鎔嫻表示自己透過農委會補助款項,實現農場轉型。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台灣農業正在經歷一場轉型革命。劉鎔嫻表示,轉型為休閒農場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產中,還能夠為農民帶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為台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方向。

生態導覽體驗  提升環保意識

休閒觀光蓬勃增長,讓民眾擔心自然環境會因此受破壞,楊增華認為,休閒農業發展對環境有益,業者能積極耕種適合作物,達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遊客雖可能製造垃圾破壞環境美觀,但藉由提供生態導覽、種植體驗,能增加對於環境的認知與愛護,他表示,能將休閒農業變成教育平台,藉由親自體驗的過程,了解農業過程和生態環境,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農場業者劉金發表示,體驗課程讓大人或小孩都有另類經驗,促進自然環境的熱愛。他舉例,農場有養雞體驗,也有種植玉米、地瓜和導覽解說,盼能讓都市居民得到務農的知識,如親自栽培蔬果,學習耕種流程,並與自然相處中,能明白自然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農場的農產品專賣區。 攝影/黃子睿

「現代人可能連芭樂從哪生長都不了解。」文化大學觀光系教授張雅萍表示,可以藉由休閒農場的觀光模式,讓民眾學習相關知識,休閒農業的概念便是將傳統務農知識重新帶給民眾,從娛樂的角度參與,卻又富含教育性質,讓人們了解食物來源。

除了教育功能外,休閒農業發展得宜還能給土地帶來生機,楊增華表示,都市化擴張影響原有耕作農區,破壞土地肥沃,農業結合觀光能讓農民願意繼續耕種,減緩土地開發,農民能依作物生長季節配合休閒觀光,土地休耕能改種果樹,每一季有不同作物,保持土壤結構。他認為,休閒農業為業者帶來商機,兼具教育和娛樂效果,土地又得以保持生機,可謂一舉達到「三贏」。

延伸閱讀:

農村老化缺工 農業公費班挹注新力

龍潭在地創生 締造客家農村永續價值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