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新制上路 道安民怨難平衡

記者 呂亞蓁、陳凱貞/採訪報導

台灣交通環境曾被​外媒​冠上「行人地獄」之名,且接連發生行人遭撞的死亡事故,讓交通安全議題備受關注,促使政府加速推動改革,陸續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和違規記點制度。此舉卻引發職業駕駛和路權團體反彈,認為​​交通安全之改革應從法規、工程、教育、執法等各個層面同時進行,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改善道路環境。​ 

配套措施不足惹議

為撕除行人地獄標籤,立法院於2023年四月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其中包含加重未禮讓行人、無照、危險駕駛罰則,增加民眾檢舉違規項目,違規記點累積期間延長至一年,達12點須吊扣駕照二個月。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專門委員趙晉緯說明,修法目的為加強駕駛人停讓行人等觀念,並淘汰不適任駕駛,提升用路安全。

台北市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理事長鄭力嘉表示,目前道路環境中,缺乏合法臨停空間,乘客習慣於路口上下車,商店多設於鬧區,若載客或卸貨所需,只能臨時停車,此舉則容易被檢舉記點。此外,他提到,在實施記點新制的半年間,約2500位職業駕駛已被記滿12點,相當於失去二個月的收入,因此許多職業駕駛起身抗議,控制度嚴重影響工作權。

乘坐計程車應在安全、合法的地點上下車。攝影/呂亞蓁

鄭力嘉提到,部分臨停行為是基於道路工程設計不良,導致駕駛違規,也因民眾檢舉氾濫,威脅職業駕駛的生計。他舉例,復康巴士協助接送身障人士,因無合法臨停空間,為讓身障者方便下車只好併排停車,卻收到罰單,讓駕駛百般無奈。他建議,廣設避車彎作臨停車位和計程車招呼站,除有效減少車流衝突,也不影響主要道路通行,才能有效解決爭議。

設有避車彎的計程車招呼站。攝影/陳凱貞

面對抗議聲浪,趙晉偉說,交通部了解職業駕駛訴求後,認為目前道路工程和交通制度尚未搭配完善,使記點制度衍生許多問題,且警力無法負荷大量民眾檢舉,因此提出修法。而今(2024)三月行政院也提出修正草案,未來罰鍰1200元以下的十項輕微違規,將不開放民眾檢舉,且科技執法和民眾檢舉等逕行舉發不記點。

另外,​趙晉偉補充,自費參加講習可抵違規點數二點,從限制一年一次,放寬至一年二次。他也表示,希望能在道路環境優化前,透過檢討執法手段,減緩因交通工程尚未整頓完備,而發生非故意的違規爭議。

行人安全  備受威脅 

為平息民怨,交通部推行的「​微罪不記點​」新制,卻引發各界強烈反彈。「交通制度如同鐘擺般多次修改,不斷倒退走回頭路」,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劉成謙表示,以1200元作為劃分違規輕重的標準,但其中許多項目都將對行人安全造成威脅。他舉例,於身心障礙專用車位或行人穿越道違規停車,及倒車未顯示燈光等項目,皆不予民眾檢舉,等於變相放任駕駛違規,不但忽視弱勢用路人的生命,也侵害身心障礙者權益,因而引起各路權團體串聯發起抗議。​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前舉辦「退回交通惡法-停止殘害交通」遊行。攝影/呂亞蓁

劉成謙認為,民眾檢舉制度能協助執法量能不足的問題,且為行人自我救濟的途徑,相對於縮減檢舉項目,他建議若改為限制單人對單車一日檢舉上限,也許能兼顧道安和民怨的平衡。劉成謙強調,政府應首重道路工程,改革交通執法,同時將配套措施規畫完善,與相關利害團體共同協調,理解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和意見,才能真正打造「人本交通環境」,並朝零死亡願景邁進。

改善道路工程 打造人車分流環境

「交通環境不是為駕駛人設計,也不是為了行人方便而存在的」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汽、機車與行人之間的先後順序一直是大問題,逢交通尖峰時刻,龐大車流將影響行人穿越路口的安全。他建議,透過檢討號誌規畫,將人車分流,當行人綠燈亮時,應待時間倒數完畢才切換汽、機車綠燈,不重疊燈號,避免行人遭未注意的駕駛衝撞。

行穿線內縮解決駕駛視線障礙,行人通行更安全。攝影/呂亞蓁

道安資訊查詢網資料顯示,每年交通事故傷亡人數約有3000人,平均一天有八個人回不了家。陳弘益指出,當斑馬線設置於車道轉彎處,使行人處於駕駛視線死角,若將其內縮五到十公尺,便能減少事故發生的機率。此外,他也提到,在過長的斑馬線上安裝「行人庇護島」,可增加車輛轉彎幅度,使駕駛與行人穿越道保持安全距離,且當行人來不及完整通過馬路時,可在庇護島上等待適當時機通過,以維護行人通行安全。

行人庇護島有助於減少事故發生。攝影/呂亞蓁

因應紅黃線比例懸殊,造成職業駕駛常因載客、卸貨臨停被檢舉的情況,交通部提出,道路每100公尺將增設10公尺黃線做臨停空間。鄭力嘉說明,增設黃線雖可達臨停作用,但將佔據道路空間,影響後方來車通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針對劃設黃線仍影響交通,議員趙怡翔表示,透過縮減道路寬度,將人行道外推,並做出內凹空間設置避車彎,就能兼顧車輛及行人用路安全,落實打造人車共融的交通環境。

落實教育 守護行的安全

「新手駕駛經驗不足,加上道路規畫複雜,容易釀成車禍。」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現今考取駕照十分容易,只需熟記題庫、基本的操作駕駛便可獲取駕照。他認為,除學習如何開車,也需要將「倫理」帶入生活當中應用。

趙怡翔指出,交通規範和駕駛習慣應與時俱進,且民眾考取駕照後大多不再關注交通法規的修改,建立「回訓制度」有其必要。他補充,現今駕照可使用至75歲,期間無需換照,使駕照失去鑑別度,而透過定期回訓,宣導法規的更新,淘汰危險駕駛並給予處分,才能有效降低車禍風險。

「高齡者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高於各年齡層,更需向長輩們宣導正確用路觀念」交通部路正及道安司簡任技正劉琍良說明,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為降低銀髮族的交通意外事故,交通部於民國100年起實施「路老師培訓宣講計畫」,讓培訓合格的講師前進鄰里進行宣講,矯正​​高齡者過時的交通安全知識。

路老師許鴻欽表示,儘管「路老師培訓宣講計畫」主要針對銀髮族,但孩童對交通規則的認識固然重要,除關懷高齡者及偏鄉地區,學校也會出現他宣導的身影。他提到,加入路老師志工行列,是想為交通教育盡一份心力,更期盼未來交通環境在保障行人權益下,提供更完善的道路規畫,讓民眾「快樂出門、安心回家」。

共同守護台灣道路安全,打造人車共融的交通環境。攝影/呂亞蓁

延伸閱讀:

共享交通新亮點 『滑』進校園生活

紅綠燈結合換電站 減少停電交通事故風險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