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求醫無門」 偏鄉醫療資源待改善

記者 劉欣妮、林庭羽、陳汶緯/採訪報導 

南韓醫師為反抗政府擴招醫學生名額的政策,主張當前政策無法解決國家醫療環境問題,而於今(2024)年2月20日發起罷工,引起廣大關注。我國醫療環境同樣面臨城鄉差距的問題,惟近年台灣積極發展巡迴醫療服務,讓無法即時看診接受治療的患者,亦能享受均等的醫療服務。對此專家呼籲,政府仍應持續改善偏鄉醫療環境,以達照顧民眾福利之目的。 

愛健康銀耀樂團到新港大潭共樂居家護理所與長輩們同樂。照片提供/共樂居家護理所

員額提升 供需失調 

近年台灣醫學院招生名額有所提升,天主教耕莘醫院醫務部主任樊裕明表示,台灣的招生名額約在120到150人之間,數量不及韓國,但相同的是,在政策推行後台韓兩國皆出現反彈的聲浪,認為政府為增加錄取人數而將考試難度降低,使原先考進醫學院的學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同時,該政策造成醫師供需失調,導致醫師在就業市場競爭力和薪資談判空間下降。 

此外,樊裕明也提到,持有醫師執照的合格醫師沒有納入勞保,因此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超過六十五歲後如果在院業績達標、能持續為醫院帶來收益,且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便可被續聘並延續其職業生涯。該政策推行後,也使得中老年醫師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同時也對新進醫師是否夠格勝任產生質疑。 

樊裕明表示,不論是韓國還是台灣,都面臨到醫師「舊的不退,新的不斷進來」的問題,造成大醫院主治醫師很多、城市醫師人力充裕以及明星醫師診間爆滿,然而,名氣較小及新進主治醫師診間卻是門可羅雀。 

偏鄉醫療的族群不僅是長者,也包含青少年及幼童。攝影/劉欣妮

偏鄉醫務 乏人問津 

為因應未來超高齡社會可能面臨醫師人手不足的情況,南韓政府提出擴增醫學生的政策,卻引起醫界反彈,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吳欣席表示,南韓政府應更全面的考量根本問題,單純增加醫學生只會使勞動條件惡化,他建議,可從科別之間的差距、城市醫療過度飽和方面進行調整。他亦強調,目前的醫療環境不存在醫師不夠的問題,反而是醫師太多,但多數人傾向在城市發展,偏鄉資源缺乏的情況使醫師不願到偏鄉工作,因此出現偏鄉人力不足的假象。 

此外,前公費醫師「梨山醫師」(化名)畢業後被派往台中和平區梨山里下鄉服務,期滿後選擇繼續留在梨山。他表示交通是偏鄉醫療最大的問題,偏鄉幅員遼闊但居民聚落分散,降低了醫療的接近性與便利性,因此他主張政府可以提高民眾至醫療院所的交通便利性,例如增加小黃公車或是幸福巴士的數量與路線,協調醫院的醫療接駁車或增加現行偏遠醫療效能提升計畫(IDS)的補助,提高醫學中心的專科醫師到偏鄉看診的意願,並強化轉診制度,減少偏鄉民眾看診的等待時間。 

吳欣席亦指出,偏鄉醫療真正的病根在交通、教育以及醫生待遇上,由於大眾運輸設施的不足,造成通勤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加上若偏鄉無法提供合適的教育資源,將使醫師擔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否會對下一代的受教權造成影響,以及城鄉之間在同樣的薪資待遇下,生活水平的落差,皆讓醫師對偏鄉工作望而卻步。他強調,若政府不重視城鄉差距對民眾帶來的困擾,未來恐怕會越來越嚴重。 

家醫科醫師與巡迴醫療護理師為偏鄉居家患者看診及量測血糖。攝影/劉欣妮

提高薪資待遇 鼓勵留鄉意願 

無醫鄉」意指由於人口老化、外流,缺乏醫療體系的鄉鎮。在市場機制下,運營、人力成本皆成為醫院診所拒絕進駐偏鄉的理由。共樂居家護理所創辦人郭芳雅表示,當前政府干預醫療進駐的方式之一便是從公費生著手,透過公費補助的醫學生畢業後需被派往偏鄉服務,但契約期滿後,願意留下的醫師少之又少,因此公費醫生只能為偏鄉醫療帶來短期幫助。 

吳欣席指出,現行的健保給付制度,在月初即開放申請健保點數給付,卻要等到月底才能拿到錢。他舉出自己過去開設診所的例子,從最初購置醫療設備,到開業第一個月護理人員的薪資收入,均需先自掏腰包,差點導致資金周轉不靈。惟偏鄉居民少,能夠申請的健保點數難以支撐開業所需資金,不僅大幅提升醫療成本,收入更是難以吸引一般家醫科醫師,甚至是專科醫師下鄉服務。 

巡迴醫療護理師為居家患者量測血壓。攝影/劉欣妮

郭芳雅投入護理行業長達15年,過去亦曾在嘉義的醫院從事護理師,她表示,以提高薪資待遇的方式,提高醫護人員留鄉服務意願,在與城市生活水平落差大的偏鄉地區,和公費醫師同樣只能產生短期效果。

然而,吳欣席則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待遇夠高,必定會有人願意到鄉下提供醫療服務。不過梨山醫生表示,政府如果只有提升薪資,仍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建議可降低偏鄉開業限制、補助診費金額,並增加巡迴醫療補貼,若能減少醫師開業或執業困難,或將有效提升偏鄉醫療資源。 

共樂居服幫重度臥床的阿公服務,協助解決口腔、鼻胃管等問題。照片提供/共樂居家護理所

強化偏鄉服務 縮短醫療距離 

吳欣席表示,醫師公會希望政府能夠在城鄉差距上展現更加積極的作為。依照他的經驗,2020年在擔任雲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從醫學院畢業並通過醫師執照考試人數超過1000人,但願意至偏鄉工作的醫師卻僅有幾十位,顯見工作條件以及勞動所得不成正比。他曾向政府提議保障偏鄉診所補助,例如每間診所提供50萬津貼,自由分配到薪資、設備等方面,補貼健保點數給付不足的困境,使醫師提高意願到偏鄉設立診所;然而,政府並未採納此建議。 

樊裕明指出,偏鄉醫療已不再像過去印象中的缺乏,由於政府提出偏鄉醫療健保給付一點一元的方案,以及補助護理師額外獎金,使醫院護理人員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參與巡迴醫療服務,而耕莘醫院更是每天安排巡迴醫療車,前往山區與衛生所共同提供服務。他也表示,巡迴醫療是目前全台各地針對偏遠地區最普遍的醫療服務,但政府與民間企業也透過興建地區醫院,以及增加地區醫院醫療資源,使民眾減少往返醫院中心的交通時間,並取得更加完善的醫療服務。​     ​ 

儘管台灣醫療環境逐漸走向市場化,然政府機關在政策上的反應速度仍無法跟上第一線人員,郭芳雅表示,由於近年來政府的努力,台灣的基礎醫療機構,已能導入巡迴醫療和視訊看診的技術,試圖減少「生病無藥醫」的窘境。她期盼未來政府能夠正視這些問題,並積極為偏鄉爭取更多的資源。 

長照交通接送,協助行動不便、獨居或外出困難的長輩。照片提供/共樂居家護理所

延伸閱讀:

扛醫材進偏鄉 身障醫師黃建財的義診路

醫療資源城鄉差 遠山坪林更缺乏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