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逐年增加 新住民尋身分認同

記者 湯宸瑜、王彤、廖宇騰/採訪報導

「待在台灣我能感受到政府給我們的保障,讓我的家人在海外也能安心。」

「如果你是外國人,你通常不是優先被考慮的對象。因為你知道的,我們沒有選票。」

鄧彩艷是嫁來灣超過22年,已成功歸化的新住民,而戴明陸則是來超過14年的外籍居民,同樣來自海外,卻因身分的不同他們在灣的生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身分不同的待遇差距

鄧彩艷來自中國,2001年與前去中國遊玩的先生相識相戀,並不顧家人反對,為了愛情隻身一人遠嫁到台灣,如今已在台灣深耕超過22年。

遠嫁來台超過22年的鄧彩艷對台灣生活機能非常滿意。攝影/王彤

鄧彩艷表示,在灣的這幾年讓她感受到最大的優點就是灣的醫療環境與健保制度,生病看醫生、吃藥,都只要負擔掛號費,甚至開刀動手術也有健保給付,醫療環境也比中國好上很多,讓鄧彩艷的父母在中國感到很放心。鄧彩艷也指出,台灣有許多政策讓她感到非常貼心,像是地方政府提供新住民就業培訓課程和就業補助,不僅可以讓他們提前適應灣的職場環境、培養就業才能,也能在課程中交到許多同樣來自中國,甚至同個家鄉的朋友。

為了嫁來灣,鄧彩艷經過許多繁雜的手續,在灣待的第七個年頭才成功歸化為灣人,拿到灣的身分證。而這七年間,鄧彩艷每半年就需要回到中國辦理一次簽證,雖然要成為一正港灣人需經歷複雜的手續,鄧彩艷仍然認為這樣並不辛苦,她表示身邊許多同樣從中國嫁來灣的姐妹,都等了至少十年才成功拿到灣身分證,而自己的七年已算是非常幸運的個案。

針對陸配歸化的議題,鄧彩艷也提出了她心中的疑問,依據陸籍配偶適用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陸籍配偶必須在灣居住滿六年才得以申請臺灣身分證,但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卻只需要在灣居住一年,並合法居留三年,即可申請歸化。歸化政策上顯著的差異,讓鄧彩艷感受到因國籍而產生的差別待遇,她認為灣政府應該公平對待任何想成為灣人民的外籍配偶,歸化不僅僅是身分上的認同,更是對新住民權益的保障。

「有些灣人只需要每年待在灣一天,就能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而我待在灣14年了,連去銀行辦信用卡都沒有辦法。」對於灣生活環境是否外籍人士足夠友善,來自美國的戴明陸有著不同的看法。

戴明陸在大學時期來到灣的世新大學當交換生,並在交換結束後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學業,來到灣讀書,後續也就讀了灣師範大學的研究所,並結識現在的妻子,今年已是他在灣待下的第14年。

戴明陸說灣人非常切也很善良,但在灣辦理一些手續時,常常因為身使一些簡單的程序也會變得複雜,這讓他覺得有點懊惱。他已經在灣待了14年,卻還是沒辦法像灣人一樣去銀行申請信用卡,甚至連辦電話號碼都很麻煩,因為他是外國人。戴明陸表示,自己因為與灣人結婚,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能有妻子幫助,但身邊的外籍朋友卻常常碰上問題,讓他感到無能為力。

外籍人士在台辦理事務手續複雜,戴明陸曾處處碰壁。攝影/湯宸瑜

戴明陸認為,灣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沒有考慮到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不禁讓他疑惑是否是因為外籍人士沒有投票的權利,所以不被重視。戴明陸希望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時,能將只持有居留證,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考慮進去,這將會大大增加他們繼續留在灣的意願。

兩人的故事彰顯出外籍人士在灣因身分不同造成的待遇差距,雙方皆希望灣社會能更加關注外籍人士在的權益問題,期盼灣能成為更友善、平等的國家

政院通過 歸化居留年限放寬

面對國際人才競逐挑戰,且外籍人士在人數逐年上升,政府鼓勵優秀外籍人才留發展,已於2023年9月21日通過國籍法部分條例修正草案,將外國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歸化居留年限由原本的連續三年每年須有183日以上合法居留,改為連續兩年,或曾在我國領域內合法居留五年以上,即可申請歸化,希望能以友善便利的歸化制度,增加優秀外籍人才留的意願,提升灣培養國際人才的競爭力。

GTEP計畫 培育跨境創業新力量

近年來,灣各大學招生困境日益嚴峻,外籍生成為招生重點,疫情解封後,這波趨勢更是顯著。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立灣科技大學不僅看到了挑戰,更看到了機會,積極倡導國際化創業人才的培訓,推出「外籍人才創新創業培訓計畫 Global Talent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為外籍生提供在台灣創業之路的舞台。

校內國際事務處協助外籍學生解決疑難雜症。攝影/王彤

GTEP計畫以在台外籍生為核心對象,提供系統性的創業培訓課程,包括商業模式規劃、市場分析等實用領域。參與者不僅有機會參與實際案例研討,更能透過產業界專業導師的引導,不斷提升創業實務能力。

科大學生陳廷宇分享學校除了提供專業的課程,還為外籍生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使得外籍生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這不僅是一種教育的關懷,更是促進不同文化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們在多元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陳廷宇強調,外籍生因為受到自己國家的風土民情影響,能夠帶來更多不同的觀點。將這樣的外籍人才留在灣,對當地社會和產業都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他舉例說,在臺灣司空見慣的東西,從外籍生的角度出發卻是新奇的,文化的碰撞、新鮮感更能夠激發出更多新觀點和創新想法。這正是期望通過GTEP計畫達成的目標,引領學生們走進國際創業的新世界。

台灣科技大學新增第三學生餐廳,設有多國美食料理。攝影/王彤

異鄉求學路 外生在臺的挑戰

目前就讀於文化大學新聞學系三年級的許美鑽,是來台求學的外籍學生之一。來自馬來西亞的她起初希望能了解不同國家的求學文化以及教學方式,更被人文風情、建築等異國事物吸引。同時也有親人在台灣求學的經驗,許美鑽的選擇獲得家人的全力支持,期望能在不同的環境闖盪,跳出舒適圈。

淨身室對穆斯林學生來說極為重要。攝影/王彤

談到未來規劃,許美鑽未來想擔任有關電台主播、新聞編輯等職位,並提到希望能夠儘快完成大學文憑,同時也想嘗試實習工作,除了了解台灣的職場環境,更能累積不同的社會經歷。關於畢業後回國與否,許美鑽表達了回到馬來西亞工作的意願,她解釋道,自己來台灣的初衷是體驗生活,對於想在台灣深耕的動機尚未明確,不過她同時也期待著能將台灣的所學應用於日後發展,更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獨自來到異鄉闖蕩的她,也遇見許多生活上的挑戰。許美鑽身為穆斯林,因伊斯蘭教的習俗認為清水沖洗過的東西才是真正乾淨的,因此有大量穆斯林的馬來西亞,公廁都會配置水管供民眾如廁清潔,而在台灣這樣的設計卻非常少見,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許美鑽認為台灣學生性格內向較不易融入。攝影/王彤

許美鑽最後也分享了她作為外籍學生在台灣所遇見的社交現象,她表示平時生活中並不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友善,卻能夠感受到離融入當地社會,有著相當遠的一段路。 

被台灣人文環境所吸引的她,卻認為台灣人並未想像中的那般熱情,雖然彼此日常相處中都保持著禮貌與客氣,但較少在生活中主動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讓總是獨立面對課堂挑戰的許美鑽,感受到難以融入台灣的抽離感。 

許美鑽認為,她能理解台灣學生較被動的社交態度並非出於惡意,而是文化風氣的一部分。同時她也希望台灣人能夠有更多的主動及熱情,以及對外籍人士的開放與友善,未來能與更多像她一樣的外籍生建立更深厚的友誼,能讓留學生更有融入當地生活的動力。

 

延伸閱讀:

新住民歧視仍在?學者籲制度與權益平等

<

p class=”entry-title”>新住民語言課程上路 新二代學習媽媽的話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