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園區掀論戰 殯葬設施不足藏憂

記者 鍾秉哲、粘菀瑄、鍾知諭採訪報導

新竹縣政府規劃在湖口鄉與新豐鄉交界興建生命紀念園區,消息傳出在地方上備受討論,今(2023)年分別在兩鄉召開說明會,卻遭當地居民組成的自救會激烈陳抗,雙方至今仍未有共識。惟據估算,全台死亡人數將翻倍成長,現有殯葬設施恐難以應對,如何在寸土寸金的當代社會增設此類嫌惡設施,已成一大難題。

新竹縣立生命紀念園區遭當地居民組成的自救會抗議。攝影/粘菀瑄

規劃地點  居民密集

縣府規劃涵括殯儀館、火葬場、納骨塔及環保葬區的縣立生命園區將座落湖口波羅村預定地不到500公尺處,有私營生命園區乙座反生命園區自救會志工郭台貴表示,沒希望家鄉存在座火葬場,全台也無先例。波羅村長葉豐田直言從未村有個生命園區,總不能要村民以此為特色,其他村鎮觀摩。

由於波羅村位處湖口鄉與新豐鄉交界,生命園區預定地緊鄰新豐鄉人口稠密區域半徑公里內就有學校新豐鄉長徐煒傑指出,儘管生命園區設在湖口鄉,但負面影響大多集中新豐鄉。郭台貴解釋,新竹縣每年有個月吹東北風,生命園區預定地湖口鄉下風處、新豐鄉上風處,若未來火葬產生空氣污染,影響最嚴重的是新豐鄉。

事實上,若以新豐火車站為軸心,生命園區預定地位在東北側,西南側則有垃圾掩埋場,新豐鄉人口稠密區等同被夾擊。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陳伯瑋說明,人體與環境接觸會自然累積戴奧辛,火化後又會釋放回環境。反生命園區自救會發言人林瓊亭表示,戴奧辛造成的空污或許不會立即顯現未來恐會提高居民罹癌率。

新豐鄉長徐煒傑指出,縣立生命園區的損害大概都在新豐鄉。攝影/粘菀瑄

尤其,統計顯示新竹縣客家人約佔北部客家聚落習慣以祖塔安置骨骸。郭台貴說明,多使用該安葬方式習慣將骨灰罈納入各姓氏祖塔,這也是納骨塔使用率偏低的主因。不願具名的反生命園區自救會志工認為,若要提供其他縣市或外來人口使用,就應直接改建交通更便利、離高鐵站僅需步行分鐘竹北公墓。

嫌惡設施 不及

然而,人口逾58萬的新竹縣,究竟是否對生命園區有迫切需求,新竹縣民政處副處長謝明輝表示,新竹縣人口持續成長,加上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火葬場難以負荷的狀況,都突顯縣內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且現有竹東生命園區僅為鄉鎮規模,再加上私營的費用未必全民能負擔,而無論外來人士或本地客家人,縣府都有義務滿足其殯葬需求。  

「大家都不希望有嫌惡設施在我的住家附近。」謝明輝坦言,以縣府角度,可以理解居民的抗拒,也了解湖口鄉民可能會有家鄉成為「殯葬鄉」的錯覺,但其實縣府自2011年起就對七個地點評估,結果認為該址既能滿足可及性也符合法規,且其他縣市恐怕有不少殯葬設施,設址更接近人口稠密區。 

新竹縣立生命園區預定地緊鄰人口稠密區,半徑1公里有4所學校。資料來源/Google Earth、製圖/鍾秉哲

對於縣立生命園區預定地靠近經常壅塞的國道一號湖口交流道,謝明輝坦言,湖口交流道附近區段確實時常出現車速低於20公里的紫爆狀況,但相關部門已著手處理,且未來因生命園區增加的車流比例應不大,在特定節日也會規劃接駁車。他強調,當地居民的顧慮,縣府都會依法推動,「它其實還在最初步的評估階段,還要三到五年才能夠完成。」 

不過,面積等同半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新竹縣立生命園區,不僅涵蓋許多樹木與植被,亦有其他景觀。郭台貴提到,大圓山陣地過往是無法靠近的軍事用地,但走近後發現周邊有不少應保留的景觀,甚至還有磚瓦窯等古蹟。林瓊亭強調,縣府不能只為死者考慮,不聽活人的聲音。葉豐田也說,縣立生命園區的建設,影響的是後代子孫健康,「我們就是堅決反對,反對到底。」

死亡人數翻倍 殯葬恐難應對

據衛福部統計,我國2021年死亡人口約18萬人,其中65歲以上占九成三,在超高齡化社會步步緊逼的同時,殯葬設施需求亦隨之增加。殯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濂淞指出,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戰後嬰兒潮,往後估算可知,該世代的年齡即將逼近平均壽命,未來10年至20年死亡人數將翻倍成長。  

然而,依內政部統計,全台共有61座殯儀館、31座火化場、2027座公墓及568座骨灰或骨骸的存放設施。李濂松直指,政府應盡快增設殯葬設施,否則台灣將會出現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很不足,真的很不足。」

未來10年至20年死亡人數將翻倍成長。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內政部戶政司、製圖/鍾秉哲

為解決殯葬設施不足,多個縣市正籌備新建或改造既有殯葬園區,公墓公園化也成為推動目標之一,希望能讓園區發揮更大效用。陳柏瑋指出,為符合《殯葬管理條例》第18條規定,無論私人公墓還是公家公墓內,都應劃定公共綠化空地,減少墓園陰森感。 

儘管民眾因宗教、民俗緣故,仍忌諱公墓公園,但陳柏瑋表示,公立墓園陰森的印象,是因公墓與私營機構在收費上有所不同,難以達到如私營殯葬園區的「飯店式管理」,才會讓人留有陰森印象。 

不過,李濂松認為,公墓公園恐有景觀問題,民眾會不知道能活動的區塊,他坦言,就算公墓公園新建,多數民眾也僅會在特定日期進入,「一般正常人他應該不會帶著女朋友去到他公園化的墓地那邊散散步、聊聊天,不太可能。」 

宗教信仰因素  環保葬推廣不佳

在土地資源不足、環保意識抬頭下,環保葬比例不斷上升,自2001年起,內政部推動環保自然葬,包括樹葬、海葬、植存等。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全台共近1萬9000人選擇環保葬,較去年增加4000多人,但陳伯瑋指出,環保葬已推廣21年,使用率卻不及五成,顯示民眾對環保葬仍有疑慮。 

火化後的骨灰沒有養分且遇到水便會結塊,埋進土中也無法分解(示意圖)。攝影/鍾秉哲

陳伯瑋進一步說明,部分宗教難以接受不立牌、不造墳、不記名的殯葬方式,促使部分民眾對環保葬卻步。他認為,政府已大力推動,甚至推出獎勵政策,並針對選擇使用環保葬的家屬給予補助,鼓勵民眾遷出骨灰,讓土地有更多發展空間,但宣傳依舊不彰,資訊能否達到眾所皆知仍需觀察。 

對於環保葬是否能減少污染,仍有不少質疑聲音。李濂淞直指,現今的環保葬過於簡單化,火化後的骨灰沒有養分且遇到水便會結塊,無論是埋進土中或撒入海洋皆無法分解,恐對環境造成影響,「不是眼不見為淨,就叫做環保。」 

不過,陳伯瑋說明,台灣推動環保葬的主因是土地有限,比起環保更需要土地再利用,而骨灰是由碳酸鈣組成,只要摻入熔凝劑便能溶解骨灰。李濂淞則建議,將骨灰放入家中骨灰罐,可避免骨灰無法分解與占用土地的狀況,思念親人時也能隨時祭拜往生者。 

火葬場排放戴奧辛造成空污,恐提高居民罹癌率。攝影/粘菀瑄

延伸閱讀:

環保葬成趨勢 環境友善新方式

政府推廣環保葬 身後事選擇多元化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