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樂團 發揮聲音想像力

記者 羅詠馨、戴柏妤、廖晟文/採訪報導  

阿卡貝拉(A cappella)是一種無伴奏的合唱方式,以「無伴奏,純人聲」為特色。從合唱團A cappella,顛覆流行之間的跨時代對話。想要開創與聖歌不同的流行唱法,並展現與傳統教堂不同音樂的形象,就必須依靠創作及編曲上的調整。「不要被既定的音色給限制住,簡單來說,就是發揮聲音的想像力。」阿卡貝拉樂團尋人啟事(The Wanted)說。

踏入流行音樂 阿卡貝拉的大眾化難題 

歐開合唱團曾在第24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唱組合。圖片提供/歐開合唱團

近年來逐漸有人聲樂團在金曲獎上獲獎,得到流行音樂界的肯定,也說明台灣阿卡貝拉團體在演唱、創作上的品質提升。不過,阿卡貝拉的大眾關注熱度相較其他演唱表演形式依舊不高,在發展與推廣上遇到許多阻礙。

除了台灣需要克服先天上與西方阿卡貝拉的文化差異外,阿卡貝拉這項音樂形式之所以無法在國內走入流行,有很大一部份歸因於阿卡貝拉本身的音樂模式。阿卡貝拉「純人聲」,是由人唱出主旋律及和聲演繹出來的一種音樂形式,隨著現代對節奏的掌控,也添加了能模擬打擊,及貝斯低音等節奏的人聲。所以阿卡貝拉對演唱者們的演唱技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需要透過大量的練習與配合才能完成一首曲目。 

此外,台灣合唱中心創辦人朱元雷也提到,由於阿卡貝拉皆以人聲創作及編曲,音域有限,不像其他樂器能做出豐富的變化,對聽者來說是不夠享受的,所以一個好的編曲就變得相當重要。慶幸的是,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演唱者能透過電子合成技術,拓展人聲音域,成就更多樣的創作及表演可能性。 

效果器(右)可以幫助拓展人聲音域。攝影/戴柏妤

從現實面來看,阿卡貝拉團體不只需要面對音樂練習,足夠的資金來源更是攸關團隊生存的重大變因。朱元雷語重心長的說:「其實我並不贊同台灣阿卡團成為職業團,太辛苦了!」阿卡貝拉團體雖然能透過比賽、表演賺取經費,但獎金不多且台灣市場小,根本無法養活自己。所以阿卡貝拉團大多並非音樂專業出身,而是兼職其他工作,靠著對阿卡貝拉的熱忱持續唱下去。 

朱元雷補充,文化部流行音樂產業局雖然能夠提供創作、錄製設備的補助申請,但必須通過每年評審團的共識與審核。非音樂專業出身的阿卡樂團,在沒有足夠的音樂訓練、創作基礎下,獲得補助是相對困難的。 

阿卡貝拉的獨特魅力 學生:「要唱到不能唱為止!」

台灣合唱中心創辦人朱元雷坦言,當初自己與夥伴創立協會,除了推廣合唱、阿卡貝拉的目的外,更是希望站在「人」的角度,透過合唱音樂從中獲得和諧的處事態度。在台灣,唱阿卡貝拉雖然很難維生,卻是一群人揮灑汗水、投注熱情活力的地方。 

台灣合唱中心創辦人朱元雷被譽為台灣阿卡貝拉之父。攝影/戴柏妤

合唱中心的學生王小姐分享,自己出了社會才加入阿卡貝拉團,雖然在練習的過程中時常遇到挫折,但很喜歡和團員一起唱歌的感覺。「我希望可以一直唱下去,唱到不能唱為止!」王小姐說。 

阿卡貝拉這項演唱表演形式,從合唱形式的分支到現在成功踏進流行音樂圈,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台灣雖有寬廣的音樂視野,對音樂形式的接受度也很高,但由於練習時間長、市場小且分眾等問題,使得阿卡貝拉樂團在進入大眾化的過程必然將面臨許多挑戰,不過只要還有人對這項音樂懷著滿腔熱血,阿卡貝拉的聲音將繼續傳播下去。 

台灣現代阿卡貝拉大賽,吸引眾多團體歌唱。攝影/羅詠馨

走入聲音的歷史 從合唱團到A cappella 

將音樂融入生活當中,讓音樂變成生命的一部份,在樂器出現之前,人聲是最古老的樂器。中世紀以來,但聖堂裡總能傳出優美且莊嚴的歌聲,音樂媒體人劉馬利說明,阿卡貝拉──A cappella的起源,是建立於信仰之上的禮拜儀式。A在義大利文裡中稱「在」;cappella則翻作「教堂」。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許多音樂家所創作的多聲部音樂,大量出現在教堂中,成為當地的主流音樂。劉馬利表示,由於阿卡貝拉的起源,是建立在教堂擁有鋼琴伴奏的時代台灣九零年代末期,在流行音樂進入市場的同時,合唱文化便成為特立獨行的音樂。 

阿卡貝拉樂譜。攝影/羅詠馨

歐開合唱團團員微真表示:「阿卡貝拉的形式通常還是以和聲為主,每一個人在音準上,以及聲音的詮釋都要盡力磨合。」阿卡貝拉樂團是將錄音室裡的音控,運用在現場做音效演出。不是現在民眾所聽的伴奏音樂,而是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之下,利用自身的聲音特色配上肢體語言呈現。例如:舞蹈、走位、表情、說話、劇情互動等舞台元素,成為除了聲音外,更能吸引觀眾的表演形式。 

「不管阿卡還是合唱,我覺得都是流行音樂。」劉馬利透露,唱阿卡貝拉很難,不光是編曲、音色上需要磨練,有時一個人的疏失會造成一場災難。不過,撇除聲音上的挑剔,還是會被他們的互動及工作人員的嚴謹所感動。尋人啟事(The Wanted)的團員DoDo表示:「希望大家對阿卡貝拉能有更多想像空間,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它其實擁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存在。」 

突破框架 尋人啟事重塑聽者想像 

尋人啟事The Wanted的成員由負責女高音的DoDo和ReRe、女中音掐玉、男高音和人聲打擊東東,以及負責男低音的現任團長信迪所組成。核心團員結識於高中阿卡貝拉社團,起初透過社團老師的教導與扶持,陸續囊括國內各個大小比賽的獎項,六年前更前進美國VoiceJam阿卡貝拉賽事一舉奪下冠軍。 

自青少年時期接觸阿卡貝拉後,到出社會後仍一路經營,在阿卡還沒完全興起的年代,成團初期面臨到許多困難,如今有經紀公司支持,也給予尋人啟事樂團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立足樂壇。 

活潑、街頭是團員給尋人啟事下的形容詞,他們將自己定位為「樂團」,是希望可以回歸做音樂的本質,而近年來他們運用效果器及嘗試以實驗性質的手法玩人聲。效果器的用途廣泛,包含音域的拓展,例如能將人聲轉變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聲音等。

尋人啟事是第32屆金曲獎獲最佳演唱組合的阿卡團體。圖片提供/尋人啟事官方粉絲團

運用更多科技媒介,為的是朝更具有想像空間的理想邁進,希望聽眾不要只侷限在傳統阿卡貝拉上,認為他們唱的是「古典音樂」、是「美聲」。團長信迪表示,這不代表他們想撕去舊有的標籤,是期盼大眾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這門音樂。 

如今立定明確的標幟,其實是源自經紀人的推波助瀾。DoDo表示,最起初沒有第三方視角時,可能每一個月就只思考下一首要練什麼歌,對未來毫無頭緒,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感。經紀人表示,要成為真正的音樂團體,就不能一直做翻唱(cover),尤其是阿卡貝拉。 

「尋人啟事The Wanted」從翻唱歌曲及組曲,漸漸提高在網路上的聲量;有了公司鼎力相助,具專業市場的眼光替他們分析,使他們更了解如何行銷、包裝自己。「尋人」不再找不到目的地,開始寫出自己風格的歌,擺脫一般阿卡團「唱襯詞」的習慣,添加效果器、用電腦調整音軌等,帶給世人對阿卡貝拉的新認知,利用這樣子的音樂表達形式,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原創歌曲。

  • 襯詞為「du」「wu」或「ah」等為了模仿樂器而有的狀聲詞彙,沒有實際意義,但能讓音樂更具節奏、流動性。

資料來源/人聲樂團詞源定義

信迪與DoDo分享,在編曲期間許多首歌都經過反覆的討論,甚至有許多最後決議不唱的例子。例如編組曲時大家很常產生歧見,曾經有編過不同排列組合七、八次的經歷;很多首歌在寫出來之前,也不確定是否符合大眾喜好。翻唱本來就有原曲的旋律線及架構,而創作的話卻是從無到有,對創作者來說是最耗盡心力的。 

DoDo也提及,在營運中途的確很想放棄,但他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獲得家人支持不過最灰心的時候,是作品沒被看見時,會擔心是否不符合大眾口味、不夠流行。如今有嶄新面貌的他們,也有了新的看法:「如果不把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堅持到最後一刻的話,那你就只是一直在討好你覺得的大眾。」現代音樂百百種,台灣音樂更是分眾化,做好自己的音樂,其實比其他都來得重要。 

台灣阿卡貝拉自二十一世紀起,由朱元雷等人推廣至今,逐漸被世人所了解,且與合唱音樂有所區分。站在古典樂視角的劉馬利認為:「不管阿卡還是合唱,我覺得都是流行音樂。」而對試圖打破大眾「阿卡即美聲」既定印象的尋人,也會繼續鑽研和發掘人「聲」,在分眾的音樂市場下,做出屬於自己的獨創作品。

 

延伸閱讀:

延續部落樂舞文化 原民青少年天籟合唱

身障者合唱團 展現自信唱出彩色人「聲」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