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藝術的拓荒者 傳奇繪師劉家正

記者 陳翊瑄、賴婕羽、林郁婷/採訪報導

一走進大龍保安宮,立刻被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同樣吸引目光的還有正殿大門上的兩尊門神,不僅將神明的雄壯威武表現的淋漓盡致,炯炯有神的眼睛也讓人無法忽視,走近一看,發現畫作上某處刻著作者的名號,正是有「人間國寶」之稱的劉家正,號玉山人。 

大龍峒保安宮到了晚上變得格外美麗。 攝影/陳翊瑄

廟宇繪師劉家正讀書時經常代表學校參賽,父母也因此看到他的天分,於是鼓勵他去向身為畫家的姨丈拜師學藝,絲毫不擔心學畫畫的前景姨丈以過來人的身分認為,未來想靠畫畫維生真的不容易,因此又帶他去學習傳統彩繪。畫不同,傳統彩繪細分成三種師傅,分別是畫師、彩繪以及油漆,而劉家正秉持著畫的熱愛,毫不猶豫選擇了畫師,但一切仍要從基本功學起,甚至他還為此隱居廟裡。 

跨足多領域 神像富個人風格

劉家正回想起住在廟裡的時光,不僅是學畫畫這麼單純,因為是最晚加入的弟子,平時還需要完成師兄交代的事情,砍柴煮飯打雜全都一手包辦,但他卻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

當年還是學徒的劉家正跟著師父從基礎學起,一直是邊做邊看邊學,不放過任何增強能力的機會,為了讓自己快速進步,他經常在夜深人靜時偷偷練習,所以才有了現在人人稱羨繪畫功底 

劉家正在門神彩繪上署名。 攝影/陳翊瑄

如願出師後,劉家正沒有因此自滿,反而額外學習素描、國畫、西畫、解剖以及書法,並將這些專業融合在傳統彩繪裡,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劉家正認為,傳統彩繪的精隨在於畫像和廟宇的氣氛相合,所以一開始必須連色彩都一併考慮;若是以門神的細節來說,注重的就是架勢和眼神,不同神明有屬於自己的神威,文官、武將也各有各的特點,因此除了實力,耐心也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還要有一顆對宗教虔誠的心。」 

活靈活現的神像,是劉家正獨有的個人特色,不同於以往的呆板沉悶,除了完美展現出神明該有的氣勢,也讓整體看上去更有藝術性,直接吸引觀賞者的目光。因為劉家正的堅持不懈,傳統彩繪得以脫去「俗氣」這個標籤,不再像過去一樣被藝術界瞧不起,因此劉家正可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最佳例子。

深耕藝術 人間國寶」擔重任

劉家正專心地描繪神像的細節。 照片來源/劉家正

劉家正從事傳統彩繪將近50年,經手超過千間廟宇,這一路上他最想感謝的除了家人和師父之外,就是他的太太,因為在他心裡,妻子不只是家裡的頂梁柱,也是他事業上的最佳拍擋。劉家正表示,太太從小接觸佛學,之後又就讀宗教研究所,恰好彌補他所不足的地方,像是去年剛完工的「中壢圓光禪寺五十三參壁畫」,就是兩人合作的成果,透過太太講解的佛學知識,才讓他順利完成作品。 

2016年劉家正獲得文化部頒發的「人間國寶」殊榮,他謙虛表示:「責任越大,壓力越大,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尤其藝術更是學無止境。」也因為如此,劉家正才會跨足學習其他領域,提醒自己必須不斷進步。雖然當下沒什麼感覺,但如今回頭看,劉家正發現,72年和96年畫的就是不一樣,如同他自己所說:「藝術是不斷求新求變。」過於驕傲自大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最後被時代所淘汰,所以他也期許自己未來能持續向前邁進。 

搶救空大作戰  廟宇禁香人人有責

近年來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加上大眾對空氣品質的要求,許多傳統祭祀文化開始遭到質疑,會對環境、生態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放鞭炮、拿香拜拜、燒金紙等因此台北行天宮在2014開出禁香第一槍,道教寺廟龍山寺也在2020年宣布停止供應香支,只留一柱大支的香,由廟方代表所有信眾插在金爐,方便民眾拿香火袋過火、進香,不過民眾對這項政策的反應卻十分兩極。 

各大廟宇實施禁香政策。 攝影/陳翊瑄

香客廖先生表示,從信仰的層面來看,香是一個傳遞的形式和工具,不拿香會影響信徒與神明間的連結和溝通,在宗教儀式裡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他也認為,香所造成的污染在整體空污比例中應該沒有佔得那麼高,政府與廟方可以想辦法去調節它,但沒有必要完全禁止。不過也有部分的民眾支持減香政策,像香客簡小姐就認為心誠則靈,有虔誠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拿香也不會影響自己與神明溝通。 

根據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燒香、燒金紙會產生PM2.5,並且會產生有害的致癌物質,雖然廟宇活動所產生的空氣汙染相較於其他大型汙染並不高,但因皆集中在節慶活動時大量排放,造成的空汙狀況會直線上升,因此環保署開始決定推行禁香政策。 

施行減香政策,除了相關產業會受到衝擊之外,更令人擔心傳統文化在環保的衝擊下將逐漸式微。畢竟在佛、道教的文化中,線香是人和神明溝通的橋樑,若是完全屏棄燒香、燒金紙的傳統,可能有違傳統文化,甚至引起相關人士反彈。 

龍山寺香爐不開放民眾插香。 攝影/陳翊瑄

香政策衝擊傳產 珍稀技藝失傳

隨著環保議題再起,各大宮廟紛紛實施禁香、禁燒金紙的措施,不過這樣的做法也衝擊部分傳統產業。黃連芳製香廠的員工李小姐就表示,自從政府開始鼓勵廟宇朝向環保化發展之後,製香廠的業績差了非常多,不少員工將面臨失業危機,她甚至直言,再這樣下去「大家真的只能吃土」,且傳統製香的技藝及珍貴的文化也可能會因此失傳、沒落,影響不容小覷。 

另一位製香達人阿文師則表示,台灣本土的製香產業早在20多年前就逐漸被進口取代,因此現今國內的香品產量本就不高,且政府推行的減香措施應已達到一定程度,他評估該政策在未來對自家的製香事業影響不大。

此外,阿文師也提到,多年下來,因為香品市場縮減的緣故,許多製香師傅紛紛轉行,願意學習這項技藝的年輕人更是寥寥無幾,這是傳統製香產業目前面臨的窘境。

廟宇彩繪的工法極為細膩。 攝影/陳翊瑄

談到傳統產業、文化的式微,專精於廟宇彩繪的劉家正也心有戚戚焉,他表示,現在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認同與理解程度已經越來越低,因此啟動文化資產保存刻不容緩,這也是政府機關必須去重視、推廣的。不過慶幸的是,劉家正的幾位兒女從小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皆對繪畫藝術產生興趣,並決定朝向相關領域發展,而面對他們的選擇,作為父親的劉家正也表示支持與尊重。 

劉家正提到,台灣的宮廟密度相當高,但每一間都各有不同的特色、風格,其中蘊含的典故及教育意義更是彌足珍貴,對他來說,這些廟宇就是最接地氣的美術館,而裡頭的特色彩繪、雕刻等精湛作品,就是最可貴的藝術結晶。最後劉家正說明,台灣文化保存的意識與風氣,必須靠全體社會來帶動、提升,而肩負文化傳承重任的他,也會盡自己所能讓傳統彩繪藝術的美被更多人看見。 

 

延伸閱讀:

廟宇參拜禁香 環保香環保嗎?

傳統廟宇彩繪 面臨失傳危機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