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好困擾 自我揭露盼予包容心

記者 王怡茹、謝艾純/採訪報導

你是否曾在上台報告或緊張時刻,出現嘴巴跟不上腦袋思考速度、想說的話卡在嘴邊的經驗?幾秒鐘的卡詞,對於口吃者來說,卻是天天上演的家常便飯。根據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定義,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障礙,常見特徵為結巴、不斷重複字眼、拉長或中斷話語,嚴重時還會合併聳肩、眨眼、甩頭或用力掙扎等動作。

全台高達二十萬人 受口吃困擾

口吃男女比例、好發年齡層。製圖/王怡茹、資料來源/語言治療師曾鳳菊

全台約有20萬名口吃患者,根據研究顯示,口吃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包括遺傳、語言發育、環境以及大腦結構和功能,5%的孩童會在2至4歲時出現口吃症狀,其中80%會在半年至一年內自動痊癒,20%則會發展成持續性口吃到長大成人,若孩童的口吃症狀持續一年以上,就需找語言治療師諮商追蹤,也可至各大醫院復健科門診掛號,以免錯過孩童的黃金治療時間。

口吃治療方式多元 心理調適需顧及

常見的口吃治療方式,從描述圖卡、對話、口頭報告,到理解聲帶構造、說話機制,皆能夠幫助口吃患者掌控呼吸氣流、訓練聲帶振動、共音器官的放鬆並抓回主控感,常用的治療方式還有透過繪本閱讀,引導個案說出心中的想法或感受。

語言治療師曾鳳菊透過繪本閱讀,引導口吃者說出內在想法。攝影/謝艾純

語言治療師曾鳳菊表示,除了上述治療外,也需調適個案的心理層面,幫助建立自信,鼓勵他們說話,而治療方式百百種,更需與治療師詳加溝通,對症下藥。

口吃協會每月舉辦的線上聚會,讓口吃者互相交流、分享近況。攝影/王怡茹

說話的不順暢,使口吃者在生活、學校、和工作的應對上有諸多困難,口吃知識不夠普及,也使他們從小受同學的嘲笑和模仿,屢次遭遇異樣眼光,導致他們對說話感到害怕、焦慮不安,難以社交或建立友誼,久而久之也影響到心理健康,甚至走上絕路

有鑑於此,台灣人口吃協會創辦人簡羽函成立自助團體,互相扶持,每個月舉辦至少一次線上聚會,討論有關口吃議題或練習講話方式,讓口吃者不再感到孤單。

口吃者勇敢揭露 大眾應給予包容耐心

口吃者李雙向店員點餐。攝影/謝艾純

面對口吃者,曾鳳菊表示只需要多一點耐性、溫柔、善意,並給予他們時間說完句子,慢慢聆聽,也可以適時用開放、邀請的態度,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情況。

口吃者李雙也呼籲口吃朋友,不要將它口吃視為禁忌來看待,而是用坦然的方式面對,若對方不小心冒犯,溫和理性地跟他們說明情況,相信身邊的人能夠理解並體諒。

 

延伸閱讀:

培養才藝與自信 身心障礙者有春天

身心障礙者就業不易 在庇護工廠重拾自信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