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則強成壓力 產後憂鬱如何自處?

記者 蔡昕霈、蔡孟廷、屈道昀/採訪報導 

「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這首童謠中,歌頌著媽媽的慈愛與神聖,母親本應是孩子的避風港,卻有許多媽媽因生產後荷爾蒙快速變化,面對新生命到來的焦躁不安,導致嚴重的產後憂鬱症,最嚴重的甚至親手斷送自己孩子的性命。立法委員陳秀寶意識到此議題的嚴重性,便著手推動政策上的改善,而資深媽媽教室的講師林淑惠也期望,通過產後心理調適的相關課程,即時預防憂鬱疾病。 

母親是嬰兒的依靠,面對新生命到來,新手媽媽喜憂參半。 照片來源/Unsplash

2021年11月,一名35歲的王姓女子因二個月大的嬰兒哭鬧,用毛毯和塑膠袋悶住兒子頭部,導致其子窒息死亡,事後發現,該名女子罹患嚴重的產後憂鬱症故而失手犯案。 像這樣令人痛心的社會案例在新聞報導上層出不窮,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產婦「產後情緒低落」的盛行率高達30%-80%,而「產後憂鬱症」也達到10%。究竟何為「產後憂鬱症」?造成此病症的原因為何?

產後情緒障礙分為三種類型: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憂鬱症以及產後精神病。 製圖/蔡孟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

新手媽媽難題多 如何與新身分共處

「不是都說為母則強嗎?那我怎麼沒有變強?」身為心理諮商師並同為人母的李明瑄懷疑的問自己。李明瑄自述,生產完第一胎後,生理荷爾蒙的急遽變化使她自律神經失調,再加上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許多不安和徬徨接踵而至,讓她罹患產後憂鬱症。 

面臨身份的重大轉換,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調整和適應,對此李明瑄敘述,當還不是媽媽時,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選擇飲食與睡眠時間,但這些自由都在變為母親後被剝奪。李明瑄因為要餵食小孩母乳,所以格外小心吃下去的食物,由於要隨時照看小孩,所以無法獲得充足睡眠,作為一名媽媽,必須要拋棄一切自我且全心全意的投入照顧嬰孩。

媽媽在社會氛圍的形塑下,需要犧牲自己的生活跟自由,讓孩子有更好生活。 照片來源/Unsplash

李明瑄表示,媽媽總想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無法做到時內心便會感到焦慮,像是她因沒有用清水幫小孩洗屁股,而造成嬰兒屁股過敏時,便陷入自責和低落的情緒。 

當李明瑄猶豫究竟要用配方奶還是母乳哺育對幼兒較佳時,內心進行多番拉扯,除了自己的掙扎外,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提供各種建議。李明瑄坦言,在面對龐雜的育兒資訊下,心中不斷思考如何挑選才是對小孩最有利,這樣的過程就耗盡心力。 

提及患有產後憂鬱症時的狀態,李明瑄說明,那時自己的情緒十分低落,半夜睡覺會無法克制的發抖。當李明瑄狀態不好時,她的媽媽或老公便幫忙照顧小孩,但這也讓她產生深切的罪惡感,最後她靠著服用藥物讓荷爾蒙恢復正常、熟練照顧孩童的技巧後,憂鬱症狀才有所好轉。 

產後憂鬱不自覺 媽媽心理壓力難宣洩

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個案不在少數,如今女兒已經22歲的媽媽廖麗華闡述,自己是在第二胎才得到產後憂鬱症,因第一胎是在娘家生育,家人及親戚都會幫忙照顧小孩,所以沒有太多照料上的困難但生第二胎時,廖麗華便獨自看護剛出生的幼兒,當時她感覺自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食慾降低且體重下降,跟她過去活潑的性格有巨大的落差。

廖麗華回憶,年幼的女兒不會說話只會哭泣,當女兒哭鬧時,她完全不想擁抱和安撫自己的女兒,前往婦產科回診後,醫生判斷她得到產後憂鬱症,她打趣的說,要不是有那名醫生的說明,不然她還以為是自己與二女兒的八字不合。 

當面對嬰兒不會說話,不知道其一舉一動代表何種意思的情形時,廖麗華有感而發的說,她很想給孩子全部的愛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所以她決定將二女兒託付給奶媽照顧,自己就趁著空閒時間帶大女兒去逛街,多多和人群接觸後,產後憂鬱的症狀得以緩解。

母親產後一身輕?小心憂鬱來敲門 

成產後憂鬱症的原因分為生理與心理層面,像是媽媽生產後荷爾蒙的快速變化、照顧新生命產生的精神壓力與社會給予母職的期待,皆是造成產婦憂鬱情緒的主因。 

生理變化、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都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 製圖/蔡孟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

根據新北市藥師公會的資料顯示,母親在生產前會分泌大量的「性荷爾蒙」,如黃體素、雌激素與血清素等。但產下嬰兒後的72小時內這些激素會大量減少,恢復到媽媽懷孕前的平均值,黃體素的減少更會造成媽媽的焦慮,進而影響到其睡眠,增加其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率。 

除了荷爾蒙丕變外,社會上對於好媽媽的標準也深刻影響到產婦們的情緒。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常務監事莊淑靜以母親節和父親節為例,講述從幼稚園開始,在母親節舉辦的慶祝活動很多,父親節則相對較少,由此可看出社會上對於母親節的重視有多少,對於媽媽的期待就有多少。 

莊淑靜表示,每個產婦會依據完美母親的模範來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子的母親,若無法達到就容易產生罪惡感。陳秀寶也補充,社會氛圍認為女性本就應該擅長照顧小孩,身為媽媽就要奉獻自身的一切給孩子並成為丈夫的後盾。 

產婦保持快樂的情緒對自身跟小孩都有正面影響,但若因生理與心理因素得到產後憂鬱症後,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李明瑄以自身的工作經驗提出解方,她說明,很多產婦發現自己有憂鬱情緒時會感到恐懼,她們以為憂鬱症狀會無止盡的延續,這時必須要讓產婦們了解這些情緒只是一時的,會隨著時間得到改善。 

李明瑄也建議,產婦們應該保持「育兒即生活」的心態,別把照顧孩子當成工作,達不到標準就感到失落、沮喪,用輕鬆的態度迎接新生命來到自己的生活才是上策。 

推動諮商納入產檢 打造幸福育兒環境 

除了正面迎擊產後憂鬱症,陳秀寶希望將心理諮商納入第三孕期產檢及產後一個月的回診項目以預防此病症。陳秀寶闡明,目前政府只在產檢時,由護理師提供衛教諮詢,但她認為此做法效果不彰,應由心理諮商師於媽媽懷孕的七個月至十個月時進行心理評估,若發現產婦有產後憂鬱的風險便進行持續追蹤。 

立委陳秀寶發表對於產後憂鬱看法。 照片提供/立委陳秀寶辦公室

陳秀寶說,很多新手媽媽在產後要面對身體不適及育兒困難,焦頭爛額的生活已讓媽媽們無法顧慮自身情緒,所以也要透過產後一個月的回診,實際與這些孕婦接觸,方可予以直接的幫助。 

有24年育幼教學經驗的林淑惠認為,除了政策面的完善,也可在設計媽媽教室的課程時,多著墨於產後的心態建立。針對為何市面上缺乏產後情緒調整課程的疑問,林淑惠解釋,由於公司規劃講座需要租借場地及出動人力,其花費頗為可觀。且以往辦理產後育兒課程的經驗,通常是初期報名人數超出數量,到實際舉辦當天,到課率卻不到一半,產婦臨時取消參加的原因多是因為他們須留在家中照護小孩。所以公司在商業考量下,會以舉辦產前的媽媽教室為主。 

企業的商業考量是媽媽教室缺乏產後課程的主因,林淑惠說明,若要教授照顧產婦心理情緒的相關課程,講師必須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背景,但要培訓相關師資既耗時又費力。 

林淑惠說明,照顧產婦生理需求的衛教課程正確性較高也較好掌握。 照片提供/林淑惠

雖然在規劃產婦心理調適課的課程上困難重重,但林淑惠表示,自己過去因有心理學的學習經驗,所以曾開設關於母親如何與孩童溝通的心理成長課程,當時迴響十分熱烈。但受限於林淑惠任職的媽媽教室中,能夠教授此類型課程的只有她,所以無法常態性的舉辦,但她從此次經驗中看見產婦的隱性需求,期望未來可以多增設產後的心靈平衡課程,陪伴產婦度過焦慮。 

母親的身心狀態與孩子息息相關,面對產後憂鬱及社會壓力,大眾對於母親的職責期待甚高,陳秀寶呼籲,媽媽都要在自己最舒服的狀態下照顧孩子,有健康的母親,孩子才會有健康的身心,而健康的家庭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基石。 

 

延伸閱讀:

你要pick哪個?溫柔生產創造多樣選擇

代孕新希望 代理孕母解禁之路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