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在地創生 締造客家農村永續價值

記者 林佑威、黃于庭/採訪報導

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全台各地大量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年輕人口大量流失,農村急速老化,宛若面臨「滅農危機」。

對此,桃園市龍潭區三和里里長謝金棋憂慮的說:「現今年輕人已完全不想進來農村。年輕人10個裡面9個走不進來,剩下0.1進來,已無法支撐台灣的農村。」他指,,下一代能否傳承、是否放農村有更多年輕新血的加入,都是達成農業永續發展願景中的一大隱憂。

結合在地特色 締造農村新價值

曾於2019年及2021年獲得金牌農村的桃園龍潭三和社區大北坑休閒農業區,長期推動農村再生,期盼藉由改善農村環境,打破民眾對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出農村的嶄新價值。大北坑休閒農業區除了推廣客家花布、製茶、擂茶等文化體驗以外,也建設一面長達五百公尺的「文化牆」,以紅土及傳統築法建造,繪製、雕刻相關客家元素,讓民眾前來遊玩之餘,也能了解客家文化。

大北坑休閒農業區建設一面長達五百公尺的「文化牆」,讓民眾更加了解客家文化。攝影/黃于庭

大北坑休閒農業區總幹事江增平說,將抽象文化具現化,並與戶外建設結合,在社區內「展演」出來,不論今日前來社區的民眾是否為客家人、想不想了解客家的文化,在進來大北坑休閒時,便在無意之中受到感染,接觸到客家文化。

而三和社區因是東方美人茶的生產地,且地理環境位處高處,早期路經的民眾大多為挑夫及牛車,因此三和社區結合在地原始奉茶文化,再次還原「奉茶亭」,推廣東方美人茶之餘,也讓遊客透過實際體驗了解當初的歷史文化。

桃園龍潭三和社區及大北坑休閒農業區長期推動農村再生,並獲「金牌農村」之肯定。攝影/黃于庭

另外,大北坑社區及三和社區除了同是客庄農業,抑是桃園重要的產茶區域,更是全台最早種植魯冰花的地區。因此又被稱為「魯冰花的故鄉」, 每年二月底至三月間,更會舉行盛大的「戀戀魯冰季」,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一覽美景。當黃澄澄的魯冰花盛開在茶樹間,除了花季時成為茶園間的亮點,凋零後更成為滋養大地的養分,因此魯冰花又有「客家人母親花」之稱。

三和社區再度還原「奉茶亭」,在推廣茶葉之餘也讓遊客了解當初的歷史文化。攝影/林佑威

與自然共生 守護環境核心精神

這個就是農村,它充滿著歡笑,充滿著一種態度,覺得這種生命的歷程,這種氛圍有一種舒服。這種田園是未來最有價值的環境,我們要善待它跟維護它。

長期致力推動農村再生的三和里里長謝金棋表示,就算農村不斷創新及發展,都不應遺忘守護自然環境的核心精神,因此三和社區處處都具有永續環境、敬天惜地的思維。謝金棋更以自己一套「三減法生活」理念作為經營農村法則,分別是「減水泥、減開發、減需求」在農村中為使土地透氣,即使道路也堅持不用水泥,也拒絕外來建設,更強調全部都要以「生態工法」的方式來建造園區。

對此,有不少民眾認同此理念,便決定一同進駐農村經營。在三和社區內開設咖啡廳的蘇南得就分享,身為雲林古坑人的他,除了喜愛這裡的人文與環境以外,更發現了許多野生種植且無人採收的咖啡豆,便萌生了開設咖啡店的想法。結合農村的生活模式,蘇南得決定以最傳統、純人力的製作、烘培方式,舉凡選擇以手工敲打方式替代浸水後的機械式脫殼,用心對待每一顆咖啡豆,以保留其最天然的風味。

三和社區的咖啡廳,以手工敲打方式替代浸水後的機械式脫殼,以保留其最天然的風味。攝影/林佑威
蘇南得以最傳統、純人力的方式烘培咖啡豆。攝影/林佑威

青年返鄉助轉型 注入農村心血

透過各界長期的努力,許多農村投入一次次的轉型,現今的農村已不再只有老人,也吸引部分年輕人返鄉,加入新的觀點協助農村營造與發展。三和社區內就有一群年輕人攜手成立「三和青創基地」,三和青創基地隊長廖緗翎,談及當初成立動機時說:「覺得好像應該要發展休閒觀光的一些類型,就想說這個農業要怎麼轉型,所以後來我們就結合了餐飲業,就把一級產業變成三級產業」。

三和社區青年攜手成立「三和青創基地」,協助農村轉型。攝影/黃于庭

三和青創基地除了串聯起三和青年,也結合在地農產與山客文化,開設餐廳、手做體驗課程等,帶動地方產業與觀光休閒,除了為當地居民創造工作機會外,更締造客家農村永續價值。

隨著時代變遷,在永續發展的願景下,將農村結合在地生活及文化特色,不但翻轉民眾對於傳統農業的舊印象,也彷彿為農村注入一泉活水,創造新價值並賦予農村不一樣的新面貌。

 

延伸閱讀:

菁桐社區農村再生 設置「綠色奇機療癒蔬菜園」

【公民電廠1】公民電廠攜手農村再生 淡水忠寮社區綠能轉型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