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海洋 38個團體倡議全面保育

記者 鍾明、胡翔惠、張鈞皓/採訪報導

2021年10月24日,38個關注海洋保育的團體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齊聚一堂,辦理「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目標為引導在地保育團體,落實及推廣海洋保育。近年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海湧工作室,活動當天提及海洋垃圾相關議題,其他團體也將海洋的多種面向,用不同方式傳達給民眾。

38個團體齊力守護 海洋保育議題擴展

相較於去年舉辦的「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2021年多了20個團體加入,參與者遍及全台灣19個縣市,除了有眾人熟知的藻礁、海龜等議題,還有友善釣魚、石滬保育等面向的探討,各團體提出保育策略,展現一年來的努力成果。此活動也希望透過邀請在地團體,注入更多資源於海洋保育,並讓更多民眾對環保意識提高,達到長期、永續保育的目標。

海洋環境維護方式有許多面向,其中對於如何減少海洋垃圾,是許多團體共同關注的問題,近年活躍於海洋保育的「海湧工作室」,也在活動當天分享有關海洋垃圾帶來的危機,以及當初創立工作室的理念。

38個環保團體參與「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攝影/胡翔惠

海湧工作室:盼望有天不再需要營業

海湧工作室於2017年成立,成立工作室的主因是為了讓保育海洋的運作更加有組織、有規劃。創辦人陳人平和工作室夥伴從維護海洋環境出發,並以「循環經濟」為理念,奉行海洋垃圾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棄物等原則。但最後發現,將海洋垃圾撿來販賣,除了不好分類、回收之外,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能販賣的量就無法多,因此也不具有經濟價值以及可行性,因此轉而從「環境教育」著手,延伸更多保護環境的相關議題。

平時海湧工作室除了舉辦演講和淨灘,還會開設DIY課程,教導小朋友們將淨灘後收集到的廢棄物做成小玩具。為了讓民眾能接觸到更多保育海洋的知識,海湧工作室實際辦理保育海洋的相關活動,從成立至2021成果發表會,共舉辦295次淨灘和1137次演講,清除14萬9117.3公斤的海洋廢物。

海湧工作室主要在推廣從源頭進行「廢棄物」與「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減量,因為這兩者是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而近幾年這兩大來源在數量上的增長也加劇海洋垃圾污染的程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工業、交通、旅行等人類平時會製造污染的途徑雖然銳減許多,但實際上海洋並沒有得到太多喘息的空間。陳人平解釋,淨灘的人數也跟著變少,所以海邊的垃圾量增加很多,但由於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太廣泛,很難評估疫情的影響是否對於減少海洋汙染有所幫助。

海洋垃圾為海洋保育中重要一環。照片提供/海湧工作室

談及海洋垃圾量龐大的問題,陳人平認為,淨灘只是最末端的解決方法,建立人們對資源使用方面抱持永續發展的態度才是上策。他期盼未來人人都擁有環保意識並能夠從自身做起,讓環保概念的實踐無時無刻,無處不在。

海湧工作室期待有天可以收起工作室,因為只要人類不破壞環境,工作室就可以不用存在。照片提供/海湧工作室

石滬遭人為破壞 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

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除了與污染有關,「石滬」被破壞也是起因之一。石滬的建造需要仰賴海域的高低潮差,才能在退潮時成功聚集魚群,由於填造石滬需要質量較重的石塊,因此修補石滬也需要較多人力。

另外,石頭堆疊會產生空隙,這些空隙能夠成為蝦、蟹、海星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素貞解釋,海水退潮後,民眾可以輕易接近石滬,很多人為了抓魚、蝦、海星等生物,在不經意間便破壞了石滬。

桃園石滬協會活動當天將石滬模型提供給民眾欣賞。攝影/胡翔惠

莫讓石滬斷送在這代 許素貞:祖先留下的禮物

除了人為因素外,海漂垃圾也經常擱淺在石滬上面,需要動用人力清理。許素貞坦言,儘管桃園市將其列為「文化景觀」,但並沒有制定罰則,只有警惕民眾的作用,因此最終還是得回歸到環境保護的教育,推廣民眾垃圾減量且不要破壞石滬。

許素貞提到,過去自己的父親是靠石滬來養家糊口,因此她對石滬擁有一份特殊情感,進而投身維護石滬的行列。她也發現,過去大眾對石滬的保育觀念不足,造成十分嚴重的坍塌情況,因此桃園石滬協會開始著手修復在地的石滬,不僅讓生態得到復育,也吸引許多遊客觀賞,帶動在地經濟。她也表示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懂得怎麼修復的時候,讓祖先留下的產物得以延續。

一步步修復石滬 盼回到物種豐富年代

許素貞提到,人類製造大量垃圾,對魚類進行過度捕撈,都使得海洋遭受嚴重的傷害。不過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加入修復石滬,讓她​​倍感肯定,她不僅希望海洋垃圾能夠減少,也盼望因為石滬的修復,讓潮間帶生物回到過去物種豐富的年代。

桃園石滬協會當日攤位,解說員正在講解石滬模型。攝影/胡翔惠

  • 石滬對於生態多樣性的重要:石滬捕魚的原理是利用漲潮將魚群帶進堤岸,石堤上能見石蚵、笠螺、蝦、蟹等潮間帶生物出沒。
  • 桃園新屋石滬:已經超過百年歷史,是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桃園石滬協會成立之目的在於保存並發揚蚵間石滬漁撈方式與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桃園石滬協會桃園觀光導覽網

海洋守護從教育做起 未來仍需公私部門協力

減塑或淨灘等行動是海洋保育的最後一環,建立民眾對於守護海洋的認知以及實踐日常垃圾的減量,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不僅單純使用簡報發表,還透過藝文活動傳達環保理念,讓與會的大小朋友們更容易理解。未來海洋保育的工作仍須由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堅持努力,才能持續守護台灣的海洋。

回收物當道具 故事劇場另類宣導

減少以及再利用海洋垃圾,其實從日常中就可以做起。成果發表會當天獲邀表演的「陸爸爸故事劇場」」,扮演海洋生物的角色所用的道具,都是以環保素材,像是紙箱、丟棄的水果網狀套袋及撿來的水管等回收素材,透過彩繪的方式製作成吸睛的「環保道具」,讓全場觀眾眼睛為之一亮。

「因為家鄉不靠海,過去也不曾關注過相關議題。」住在台中南區的「陸爸爸」陸育克說,但因為海保署的邀請,讓他和整個團隊了解到海洋的重要性,並利用戲劇的方式讓台下的大小朋友們,意識到海洋有多需要大家保護。陸育克認為故事是有力量的,所以希望透過藝術和文化這種較軟性的方式宣導議題。

陸爸爸故事劇場使用由環保材質製成的道具進行表演。攝影/胡翔惠

2021年「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的舉辦,讓各個團體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對海洋保育的創意。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黃宗舜也說,希望透過更多的方式,像是讓小朋友們自己演講海洋環境保護題目、演戲、說服遊客不要亂丟垃圾等,真正去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海保署:希望集結更多民間力量

前幾年因為海龜誤食塑膠袋和吸管的影像在網上發酵,讓大眾正視一次性用品帶來的垃圾增量議題,過去無人問津的「世界海龜日」,也漸漸成為眾人關注的日子,民眾對海洋的認識提升,並且願意關心海洋保育議題。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表示,海洋保育需要更加全面,不僅只有明星動物,如海龜、鯨豚值得被關注,有許多海洋周遭開發案、海洋垃圾之類的議題,都需要眾人一起努力和重視。

「大海是我們的老闆」,這是海湧工作室的精神,黃向文也說希望未來可以集結更多民間團體的力量,擴展守護海洋的規模,以及落實保育的初衷。

 

延伸閱讀: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 食魚教育永續發展

海洋垃圾危機 「潛海戰將」為大海療傷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