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一句話 他用果菜殘渣種出友善洋菇

記者 李汶瑜、吳欣穎/採訪報導

根據農委會綠色國民所得帳農業固體廢棄物統計,台灣的市場果菜殘渣產生量每年都超過兩萬公噸,民國107年更高達2.8萬公噸。位於雲林縣的菇廠老闆周昭陽,選擇利用廢棄蔬菜與稻草作為種植洋菇的肥料,讓農民不用再焚燒稻草,果菜市場的蔬果廚餘也有了循環利用的價值。

歷年市場果菜殘渣產生量。資料來源/農委會、製圖/李汶瑜
剛採收的新鮮洋菇,帶著些許土壤。攝影/李汶瑜

雲林縣的西螺市場是全台最大的蔬果交易市場,銷售運輸來自台灣各地的蔬果,伴隨而來大量的果菜殘渣。削下來的的果皮或是壞掉的菜葉,成為市場裡毫無價值的農業廢棄物,有些業者會交給清運處理,也有不肖業者因廢棄蔬果的含水量太高,導致處理成本較高,而將賣不掉的蔬果丟棄至大排水溝,兩者皆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

大排水溝棄置果菜殘渣與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攝影/李汶瑜

原本從事運輸業的周昭陽,因為兒子的一句話「要做環保救地球」,讓他的人生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011年開始投身到種植洋菇的事業裡。他將原本會被焚燒的稻草,加上市場所丟棄的蔬果殘渣,混合在一起發酵後,轉化為洋菇的養分。

果菜市場丟棄成堆的蔬果菜葉,非常可惜。攝影/李汶瑜

將稻草與果菜殘渣一起絞碎後,放置室內發酵做成堆肥,再撒下菌種到堆肥裡,經過14天長滿菌絲後,鋪上自製覆土,待洋菇生長並採收完畢,這些殘土會經過堆肥處理,成為下一批的表層覆土,藉此循環利用,達到農業的友善循環,實踐了他要環保愛地球的初衷。

經過除塵包光過後的洋菇。攝影/李汶瑜

最初周昭陽並沒有要轉行種洋菇,只是想將收來的稻草轉賣給養牛戶,讓稻草能夠發揮價值,然而養牛戶在成本的考量下不太願意購買,收來的稻草只能放著,並越堆越高。想到養菇需要肥料,菇農也許會需要,卻還是吃了閉門羹,最後周昭陽決定親自種植洋菇,以解決稻草滯銷的問題。

收草過後變成一個個草捆,方便載運稻草。攝影/李汶瑜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順利,門外漢的他,不懂要將稻草與果菜殘渣均勻攪拌後,經過五天才能再進行二次發酵,嘗試了數次,堆肥都沒有成功,洋菇始終種不起來,自己摸索無果後,轉而詢問專家學者,再次歷經許多嘗試與失敗後,才終於有了起色。

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洋菇,卻因為外表不白不漂亮而被盤商挑剔,周昭陽卻堅持不用藥水,除塵之後就包裝,為的就是讓民眾吃得安心又健康,所幸努力最終被看見,他的友善無毒洋菇,有了賣出去的機會。

員工仔細切菇,秤重後裝菇。攝影/李汶瑜

達到友善循環的不只農業廢棄物,種植洋菇需要使用紅土,但紅土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周昭陽認為會有被用完的一天,若隨意開挖,必定會造成環境的負擔,所以他才選擇不使用紅土,改用自製培養土,將原先種植洋菇的殘土,再經過堆肥處理,而形成再生覆土,非但不會造成資源的枯竭,還將原先的廢棄物妥善運用,成為以農業廢棄物,創造友善循環的菇廠,也是循環經濟的實踐。

集草機將稻草搜集成堆,形成一排排的稻草堆。攝影/李汶瑜

那些原本被認為是廢棄物的稻草與果菜殘渣,循環再利用,經過周昭陽不斷的嘗試與堅持,轉化成為洋菇的養分,不僅孕育出安心無毒的洋菇,減少了原本因焚燒稻草而帶來的空氣污染,也讓市場中的廢棄蔬果能被加以利用,不再被隨意丟棄,實踐農業的友善循環,讓農廢重生並找回它的價值。

 

延伸閱讀:

農廢再利用 「菱殼」變烏金

廢物再利用 循環經濟助浪貓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