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運動

閃耀生命鬥士的舞台 帕拉林匹克奧運

記者 張紫婷、陳安緒、翁語慧/採訪報導

帕拉林匹克奧運(Paralympic Games)每四年舉行一次,雖與大眾耳熟能詳的奧運共享相同的場地設施,卻不如奧運擁有國際高知名度,甚至被稱為「沒有觀眾的奧運」。台灣在今年東京奧運創下有史以來最佳成績,延續的熱潮也讓此屆帕運受到更多的關注。

2020東京帕運代表隊進場畫面。照片提供/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克服逆境 展翅高飛

帕運最早源自於1948年的英國倫敦,原為一位醫生為一群在二戰脊髓受傷的軍人們所發起舉辦的運動競賽,從最初的射箭比賽大會,逐漸發展為國際性的賽事,延續至今日,帕運提供身障者們一個體育競技的舞台。此次東京帕運的主題即為「擁有雙翅(We Have Wings)」,開幕典禮就以「帕拉機場」為主題,傳達帕運選手面對人生逆風,仍努力展翅高飛的精神。

「身障人口在全球佔了15%,帕運讓世界看到我們身障者可以像一般人一樣運動。」網球推廣協會副理事長黃慶鑽指出,帕運命名從「下半身不遂(Paraplegia)」轉化成「平行(Parallel)」的意涵,象徵帕運是與奧運有同等地位的國際運動賽事,同時希望透過帕運讓全世界注意到身障者們的努力。

2020東京帕運台灣參賽項目。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翁語慧

業餘訓練 關注度低

黃慶鑽回憶,1983年他當時任職於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當年振興醫院與韓國福祉院結盟,得知國際間已有專門讓身障者參加的運動會。他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台灣有一群人早已開始進行殘障運動。

為了讓台灣選手參加帕運,黃鑽慶表示,他與一群好友發起「推向巴塞隆納」的活動,在政府沒有提供資源的情況下,積極向民眾爭取支持與參賽經費,經過他們不斷努力,台灣選手終於在1992年首次參加帕運。

儘管台灣選手在近幾屆的帕運賽事都有亮眼表現,但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帕運仍很陌生。台灣帕運選手林姿妤指出,目前代表台灣出征的帕運選手幾乎都不是專職運動員,多為在學學生或在職上班族,平時利用課餘或公餘時間練習,練習場地無法比照奧運選手們使用的國訓中心,比賽成績自然不能與奧運選手相比。由於帕運選手少有驚人成績,導致媒體與大眾的關注度較奧運低。


2004-2020年台灣參加帕運與奧運的人數對照。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製圖/翁語慧

挹注資源 發掘新秀

與奧運相比,政府投入在帕運的資源遠遠落後一大截,但近年來不少民間企業與協會紛紛投入資源,政府也開始致力發展帕運。黃鈺惠表示,在2020年前,只有出國比賽的選手才會在賽前集訓10天到20天左右,但在2020年後,即展開針對具潛力的年輕身障選手投入長期培訓的計畫。

體育署在2020年7月公告「身障運動潛力新秀培育計畫」,該署全民運動組科長張永光表示,日後將積極於國內各類賽事中,找尋有機會參加帕運的年輕身障者,並與民間運動協會合作舉辦營隊,從中發掘有潛力的新秀。

張永光指出,即使尚未達到參與國際賽的資格,依然會對選手進行長期培訓計畫,每月給予訓練營養費,此計畫不僅能照顧到現役選手,也能提早在國小、國中開始培育身障運動員。

黃慶鑽強調,台灣發展帕運的這條路上,除了政府和身障運動協會以外,更需要各大運動組織共同協力,讓民眾能將目光聚焦在身障者。黃鈺惠亦表示,她從運動競技及專業角度切入,拍攝身障運動紀錄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影片讓更多人了解帕拉運動,以及身障運動員專業的一面,讓民眾看待選手們不再是只有惻隱之心或憐憫,而是崇拜及全力的支持。

不向命運低頭 選手勇敢築夢

帕運選手林姿妤回憶,她自國小即加入桌球隊參加訓練及比賽,卻在國中時,因一場車禍導致右手手部韌帶斷裂,經兩年復健仍無改善,從此無法正常彎曲及翻轉手腕。談及當下受傷後,她不認為自己是身障人士而拒絕領取身障手冊,在透過教練介紹參加人生第一場身障賽事後,才真正受到啟發並就此轉變心態。

林姿妤說:「到了比賽現場看到其他選手們真的感到很震驚!」她發現許多參賽者都患有極為嚴重的傷勢,甚至有身坐輪椅、嘴巴咬著桌球拍比賽的選手,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傷很輕微,沒有理由抱怨,至此才真正接受身障選手的身份且更努力訓練。

來自屏東小琉球的田曉雯,年幼時因一場醫療疏失,導致右手神經萎縮,造成手部活動有諸多限制。她的母親為了讓她多方面發展,在二年級時鼓勵她進入桌球隊,沒想到從此愛上桌球,並在身障賽事屢獲佳績。田曉雯回憶國中時期因經常轉學且生性害羞,導致難以結交好友而一度想放棄打桌球。直到高中時期遇見一位認真付出的教練後,才使她重拾打球的樂趣及初心。

林姿妤表示,這屆帕運是歷屆以來受到最多關注的,希望透過曝光度增加,帶領更多身障人士們勇敢走出陰影,嘗試各種不同的新事物。田曉雯也呼籲身障朋友們不要侷限自己的發展,要相信自己,勇敢跨出心裡的那一步。

田曉雯與林姿妤二人於2020東京帕運組成桌球黃金組合,一路過關斬將,最後仍不敵中國組合落敗,止步八強。儘管如此,他們將目光放在明年舉辦的亞洲帕拉運動會,希望能創造更佳成績。

選手們全力參戰。照片提供/蔡貴蘭

健全制度 強化訓練

身障運動員取得帕運資格與奧運選手同樣艱難,待遇卻相差甚大。張永光指出:「獎金分配雖有大幅差距,但並無虧待任何一位選手。」因奧運每項運動只有一位冠軍誕生,但帕運在各項分級賽皆會產生冠軍,故在獎金分配上,奧運金牌選手可獲得新台幣2000萬元獎金,而帕運金牌選手則為400萬元。

帕運分級中心在賽制上因應選手傷殘程度做運動分級。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體育中心教師蔡貴蘭指出,選手希望可以減少級別,獎金分配才不會失衡,卻無力改變。以目前的獎金分配制度,較難推廣身障運動。他強調,帕運選手雖有身障限制,卻積極勇敢挑戰自我,在大賽中獲取傲人成績、為國爭光。她期盼政府能改善現有的獎金分配制度,給予帕運選手更全面的照顧。

今年賽前兩個月因疫情衝擊,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運動場館、學校皆全數關閉,導致選手們無法進入國訓中心訓練。田曉雯表示,長達兩個月的空窗期,導致她心態上焦慮不安。蔡貴蘭亦認同,帕運選手在培訓資源層面與奧運選手差距最大的就是場地問題。國內目前並無專業訓練空間提供身障選手們鍛鍊,若遇到特殊狀況,導致選手終止訓練,不僅心態上受到衝擊,更會影響技術表現。

三級警戒期間運動場館、校園全數關閉。攝影/翁語慧

即使大眾對帕運的注意相對奧運較低,但今年東京帕運的關注度卻比過去高出許多。蔡貴蘭指出,大眾關注度雖提升,帕運選手仍只接到些許廠商業配邀約。她認為政府給予奧運選手完整的宣傳資源,卻沒提供帕運選手相同待遇。對此張永光表示,體育署已積極聯絡多方廠商與選手合作,努力為帕運做宣傳,期許每位選手的專業表現都能被看見。

2020東京帕運民眾關注度提升。攝影/翁語慧

 

延伸閱讀:

滾出精彩人生 專屬身障者的地板滾球

輪椅國標舞 舞出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