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傳統工藝師江岳哲 堅持紙糊獅頭40年

記者 簡佳伃、王祉茜、黃憶欣/採訪報導

獅頭製作是台灣的傳統技藝,在舞獅表演時,獅頭更是重要的精神象徵,台灣獅頭製作文化保存者江岳哲堅持紙糊獅頭40年,不使用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玻璃纖維、不繡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製作,堅持保留傳統,為台灣傳統技藝寫下完整的一頁篇章。

製作一個紙糊獅頭需要耗時45天,圖為江岳哲用心為獅頭上色。攝影/黃憶欣

紙糊獅頭製作過程長 耗時45天

舞龍舞獅是台灣的傳統技藝,獅頭更是舞獅的精神象徵,聳立在隊伍前排,具有威嚇及撼動現場氣氛的作用。

「製作獅頭並不難,要做的好才是不容易。」大肚山同仁堂獅藝團長江岳哲坦言,小時候跟著父親一起練習舞獅,之後便開始對製作獅頭產生興趣。從一開始做基本的脫模都很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練,致力於獅頭技藝已逾40年的他,在2018年終獲台中市政府文化資產處認定為傳統工藝「獅頭製作」保存者。

江岳哲2018年被台中市政府文化資產處認定為獅頭製作保存者,獲頒匾額以資紀念。攝影/黃憶欣

江岳哲表示,製作一隻紙糊獅頭需要耗時45天,從一開始的塑模、上紙、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到最後裝飾,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等候。其中最耗時的部分是必須等待報紙及顏料全乾時,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除此之外,還不能將獅頭放置在太陽下曬乾,必須擺放在陰涼處陰乾,以避免獅頭過於乾燥導致顏料上色不均,甚至出現龜裂的情況,影響美觀。

「我製作的獅頭放個五、六十年都不會壞。」江岳哲驕傲地說。由於早年前輩們所製作的獅頭並沒有刷上防水劑的習慣,使得獅頭在經過二、三十年後就不堪使用,因此,他製作的每一隻獅頭都會刷上防水劑及防腐劑,避免獅頭碰到水出現坍塌的情況,也能增加獅頭的保存期限。

上紙是製作紙糊獅頭的第二個步驟,江岳哲塗抹白膠使紙張附著於模具上。攝影/黃憶欣

台灣傳統的獅頭是以紙糊或紙紮的方式製作,由於製作時程太長,因此現今出現能夠大幅縮短獅頭製作時間的玻璃纖維、不鏽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舞獅團成員陳柏霖表示,利用替代材質所製作出的獅頭,和紙糊相比較不傳神,且舞獅時的重心也較難掌握,因此團員們仍偏好使用傳統紙糊獅頭來進行表演。

江岳哲不僅會製作獅頭,對於舞獅更是非常在行。照片提供/江淳豪

市場需求減少 一個獅頭僅能賣兩萬元

江岳哲提到,目前紙糊獅頭的銷售通路並不多,大部分製作的獅頭都是以舞獅團自用居多,接獲的訂單也以擺飾為主。當代年輕人對於舞獅表演較陌生,平時也不會特地至廟會欣賞舞獅表演,使得舞龍舞獅在台灣有逐漸沒落趨勢。

一個紙糊獅頭的價錢約落在2萬元,長時間的製作所換來的報酬並不高,加上現今的獅頭市場需求低落,使江岳哲無法將製作獅頭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坦言,目前的主業其實是經營國術館,治療跌打損傷,平時也有接任房屋仲介的工作。但「只要還有舞獅的一天,獅頭我會一直做下去。」江岳哲抱持樂觀的心態說。

延續傳統工藝 堅持保留紙糊技藝

「民間信仰不滅的事實是,如果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會被很多外來文化消滅。」曾任僑務委員會海外文化教師的江岳哲說明,雖然製作紙糊獅頭需花上長時間的等待及多道工序,但他認為保留台灣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因此帶著使命感的他,依舊堅持保留傳統紙糊技藝,以延續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

今年六十四歲的江岳哲說,他並不擔心獅頭製作會失傳,因為每年都有很多的廟會活動會需要舞龍舞獅,且團裡也有兩位團員會製作獅頭,他會將自己的本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們,所以並不煩惱獅頭技藝失傳的問題。

縱使紙糊獅頭的市場需求減少,江岳哲還是堅持保留紙糊獅頭技藝,延續台灣傳統文化。攝影/黃憶欣

老師傅堅守傳統技藝價值 推廣舞獅文化

當傳統遇上新世代,真的只有創新這條路了嗎?江岳哲從小跟著父親江文尚學習紙糊獅頭製作,將父親傳承的古早技術沿用至今。傳統技藝是經過長時間的知識累積而成的,如今兒子江淳豪也加入了傳承的行列。無獨有偶,獅頭旺民俗發展協會的團長洪文定,其父親洪來旺同為紙糊獅頭傳統工藝師,當年也是為了延續父親的精神,決定投身推廣舞獅文化。

江岳哲自幼與父親學習紙糊獅頭製作,如今已成為台灣傳統工藝獅頭製作的保存者。江岳哲雖然堅持傳統技藝有其存在的價值,早期的智慧應該被保留,但在製作方法上仍有新的想法,在不改變獅頭的外觀下,江岳哲將製作方法改良為較快速簡便的方式,過去是以木球製作獅頭的眼睛,經過創新改良,改以重量較輕的保麗龍球代替,成功減輕了獅頭整體重量。

「玻璃纖維的獅頭我也會做,但還是習慣用傳統的紙糊工法製作。」將傳承紙糊技藝視為使命的江岳哲,時至今日已有兩位徒弟。而他的兒子更是由他手把手教到大,江淳豪從小看著舞獅便產生了興趣,國小三年級正式開始學習舞獅,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時間。

2021年江淳豪正式接任舞獅團的工作,負責團裡的接案、排演和統籌等細節,平時也會到學校教導舞龍舞獅,目前任教的學校已有六所,江淳豪自許自己能減輕父親的工作,並繼承他的衣缽。

江淳豪為現任獅藝團團長,平時有活動也會一同上台演出。照片提供/江淳豪

除了江岳哲及江淳豪父子檔,傳統工藝國寶級師傅洪來旺,也將其一生都奉獻於傳統技藝中,過去曾獲頒終生成就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等各大獎項。洪來旺在2006年,著手成立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現已交由兒子洪文定延續技藝的價值。

現為獅頭旺民俗發展協會團長的洪文定,為延續父親的意念,亦堅持使用傳統的紙糊技術製作獅頭。過去的他也一度想過創新紙糊技藝,但到頭來還是認為,傳統的方法才能呈現獅頭最好的樣貌。他認為,如果在獅頭上加入過多現代的元素,就無法體現傳統工藝的美。因此,洪文定堅守傳統工藝技術,並保留獅頭的獨特性,來彰顯傳統技藝的精神。

在推廣獅頭藝術上,洪文定除了帶領獅頭旺劇團參與各類比賽及演出,也舉辦獅頭彩繪營,提供免費的小獅頭,讓孩子們化身小小獅頭工藝師,將自己的想像融合傳統技藝,讓更多人接觸及認識這項民俗技藝。

自2000年起,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兩年舉辦一次,已舉辦十一屆。有別於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的競賽項目皆非奧運及亞運的項目,除了強調全民運動,同時也推廣傳統藝術,包含太極拳、龍舟、劍道及龍獅等都是比賽項目,因此也成為發揚傳統藝術的舞台。歷年來江岳哲及洪文定都曾帶領各自的舞獅隊,分別代表台中市及台北市參加全民運動會,皆勇奪佳績。

洪文定帶領獅頭望劇團為台北代表隊,並參加109年全民運動會,榮獲台灣獅項目金牌。照片提供/洪文定

傳藝中心提升陣頭藝術 同仁堂獅藝館獲邀演出

為了提升陣頭表演的精緻度,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2020年發起「陣頭表演藝術團隊演出提升計畫」,盼能藉由專業導師及藝術顧問的評點,將民俗藝陣提升至劇場藝術文化層次。大肚山同仁堂國術獅藝館結合台灣獅與鼓陣表演,詮釋鄭成功攻台故事,成為唯一獲邀表演的舞獅藝陣。

江岳哲說明,舞獅就是台灣俗稱的「弄獅」(lāng-sai),有祈福、驅邪、收煞的意義,是遍布於東亞的民間傳統表演,因為各地對獅子有不同的詮釋,所以外表都有些不同,而台灣常見的則有北京獅、台灣獅、廣東醒獅及客家獅。

傳統的舞獅通常是在廟會慶典中演出,雖然能吸引到民眾的注意,但也因為廟會慶典中較重視氣氛,而使舞獅缺乏較完整的編導。獅頭旺民俗發展協會團長洪文定強調,舞獅表演背後需要全方位的準備,要有企劃、推廣、展演,也要有專業人士來投入,完美的演出,才能吸引更多人認同。

因此,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特別主辦「陣頭表演藝術團隊演出提升計畫,遴選出六組陣頭表演團隊進行演出,在進行前導演出後,會由專業導師及藝術顧問對團隊的演出給予建議,之後協力創作新作品或將舊作進行改編。

同仁堂獅藝館傳承人江淳豪。攝影/黃憶欣

其中大肚山同仁堂國術獅藝館也是此次計畫內的表演團隊之一,以鄭成功與劍井傳奇為主題,配合燈光及旁白,將舞獅與鼓陣的表演融入鄭成功攻台的故事,而成果原訂將於2021年年初進行發表演出,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延宕,一直到2021年9月份才以錄影方式呈現。

江淳豪說明,在獅藝館所接的表演中,十場邀約裡只會有一場表演為台灣獅,剩下的都是醒獅表演,原因為台灣獅比較傳統、長相較為嚴肅且不討喜;而廣東醒獅相較可愛,所以接到的表演也比較多。

為提升台灣獅的表演,鄭成功與劍井傳奇」中段特別安排了兩隻台灣獅對舞的橋段,使臺灣獅的武術特色充分發揮,傳統民俗融合臺灣歷史,成功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民俗藝陣與鄭成功的故事融合,創造了不同的火花。攝影/黃憶欣
臺灣獅在演出上以地面上的手法腳法為主。攝影/黃憶欣

延伸閱讀:

延續百年傳統工藝 藺編文化的生存與挑戰

堅持六十年 台灣手工雞毛撢子職人陳忠露

結合中西方技藝 木雕國寶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