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點閱排首位 新聞內容品質堪慮

記者 申宇懷/採訪報導

藝人黃鴻升日前疑似因心血管疾病於自宅離世,媒體持續近兩個星期報導相關新聞。面對此情形,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媒體在追求新聞熱度已超過對品質要求,背後的原因牽涉到媒體環境不景氣、商業化等問題。

媒體容易為了追求熱度而忘了品質。攝影/申宇懷

新聞熱度 收視關鍵

世新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彥龍針對媒體大幅報導黃鴻升事件表示,這樣的情況容易出現在傳統大眾媒體,例如電視新聞。而網路媒體的使用,主要由閱聽人主動搜索,不同於傳統媒體閱聽人的被動接收形式。但這種被動接收形式,容易使傳統電視新聞播報內容積極追求熱度,最終報導結果則不一定是閱聽眾持續關注的內容。

小鬼逝世消息被各家新聞媒體廣為報導。製圖/張允馨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鄭超文也對此事表示,他和其他新聞同業普遍認為,由於評估黃鴻升的新聞收視率仍高,所以媒體會持續報導。背後原因乃媒體決定報導主題,在於新聞是否具有價值,其中收視率顯然成為很重要的考量點之一。

陳彥龍認為,媒體應要了解收視率高並不代表是好的新聞,呈現的數字只是一個收視量的情形,媒體應該更關注於新聞的「品質」。

豐富性 VS 必要性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何旭初指出,自媒體發展以來,約可分為兩條路線:一為「質報」,二為「小報」,兩種路線一直在角力。依他觀察,2000年以後許多報社逐漸倒閉,原因包括媒體環境不景氣,加上網路媒體的崛起,廣告逐漸被網路平台吸收,如此情況更造成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商業化靠攏。

對於媒體追求收視率,民眾黨國家治理學院公關事務長吳怡萱指出,依她過去擔任電視台記者和主播的經驗,認為新聞選材,至少必須包含「新聞豐富性」跟「內容必要性」兩個層面來看。

電視台主播吳怡萱。照片提供/吳怡萱

吳怡萱認為,在「新聞豐富性」上,以現今電視台新聞一節一小時新聞來說,各類型的新聞比例拿捏很重要。除了豐富之外,「內容必要性」應在「觀眾想知道」和「觀眾必須知道」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然而在「收視率」至上的媒體生態,則要避免讓「觀眾想知道」和「觀眾必須知道」的新聞比例失衡。

新聞品質固然重要,但何旭初也提醒最重要的還是閱聽人要有辦法吸收,尤其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將平淡無味卻與公共利益有關的新聞事件變得有其可讀性,為現今媒體人員必須學習的課題之一。

對於一般社會新聞報導手法,媒體改造學社祕書長張春炎認為,以新聞倫理角度,對於事件受害者隱私權保障絕對要注意且嚴格要求,避免造成受害者二次傷害。此外,更重要的是平衡報導,能兼顧事件關係人不同觀點,在議題的呈現上,也應避免過度情緒性的字眼,但這也是媒體在面對以收視率為指標的一大考驗。

攝影記者搶拍精彩畫面。攝影/申宇懷

以先前馬來西亞籍女大生命案為例,鄭超文說明我國疫情中心以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皆有規定不得讓受害者家屬正面曝光,以保護受害者家屬隱私,也避免媒體在此議題上利用過度的腥羶以博取大眾關注。

首重自律 強化識讀

新聞一味追求收視點閱率,大環境經濟不景氣常被用來解釋媒體內容的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這種模式下所產出的內容,也容易被人詬病。

陳彥龍認為,基於專業媒體不該以法律當作最後底線,自律應是媒體在內容產出上首先必須注意到的原則;一旦自律無效,再藉由他律以及法律來對媒體內容進行改善。

NCC電臺與內容事務處接受採訪回函表示,在監理廣電媒體內容時,並非直接限制媒體內容,而是透過要求業者建立自律規範機制,例如設立倫理委員會及推動節目編審制度等,定期開會自行檢視內容,並將檢討報告公開上網,接受社會監督。

此外,NCC也提及,自2009年起推動建立「傳播內容申訴網」,閱聽眾如對廣播、電視等傳播內容有任何意見,均可檢具具體情事資料,向該會反映,以促進社會對媒體表現之了解,達成賦權視聽眾或公民團體,共同監督傳播內容。

NCC有設置專門的網站提供閱聽眾上網申訴新聞報導不實等相關問題。照片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然而,現今媒體仍存在許多問題,並非「媒體自律」可以解決與改善。吳怡萱認為,在資訊爆炸時代,閱聽眾的收視習慣早已改變,但針對收視率的調查並無與時俱進,不一定忠實反映收視行為的數據,卻影響新聞選材、廣告業主意向,此現象無助於媒體生態發展。

媒體眾多,收視率成為媒體搶奪首要目標。攝影/申宇懷

她認為若換個角度思考,從閱聽眾出發,當被動接收訊息變成主動選擇新聞時,則必須加強觀眾、讀者的「媒體識讀」能力,判斷是非、明辨好壞,或許是一種解方。

何旭初也提及,過去藝人倪敏然自殺事件,媒體報導方式一度引起閱聽人反感;當媒體收斂轉而報導其他議題時,收視率卻也立馬下跌,這樣的情況導致媒體不得不因為收視率的壓力持續報導同類題材。

何旭初認為,前述案例很明顯看出,一般媒體單靠收視率無法完全了解閱聽人在收看時的感觀想法。若閱聽眾不喜歡報導內容時,直接拒看降低收視率,會是比較好的做法,以免誤導媒體。

另外,何旭初補充,除了媒體的自律、閱聽眾拒看,社會大眾也應多持以正面態度減少對媒體的抨擊,才能幫助媒體環境進行最有效的改善。

媒體生存不易 朝向多元經營

當前我國衛星頻道面臨系統業者壟斷問題由來已久,吳依萱表示,媒體經營通常為財團壟斷,然而媒體肩負社會責任,必須傳遞正確知識與大眾民意,卻因模糊的政商界線,進而間接影響新聞報導、政論節目走向,濃厚的政治色彩,變成政府或選舉的最佳利器。

鄭超文則認為,媒體不靠廣告收入生存會是一個大哉問,透過蘋果日報取消付費制度可看出,現今大眾閱聽習慣仍希望免費居多,因此先前推出付費制的媒體,依舊難以在重視營利的環境下生存。

鄭超文也表示,現今台灣開放式的媒體環境既已固定,出現營利取向的媒體無可厚非。但媒體具有「公共性」,若政府可透過公共傳媒政策,以保障優質媒體如公共電視、央廣生存,協助成為台灣旗艦公共媒體,如同日本放送協會(NHK)英國廣播公司(BBC),產製出優質新聞。

對於媒體營運,何旭初認為媒體老闆應多著重在如何經營媒體,而非對編輯部的干涉。至於經營模式,何旭初建議媒體除了透過贊助、收費的方式,也可藉由多角化經營的方式,例如展覽、活動等型態,但切記編輯必須與業務分離,才能避免受到商業考量影響內容。

媒體自律以及民眾高度的媒體識讀能力才能共創出優質新聞。攝影/申宇懷

媒體的新聞產製內容固然需要改善,但閱聽眾的媒體素養,也必須與時俱進,唯有支持優質媒體,避免新聞內容受到商業干擾,才能讓好的新聞持續產出,健全媒體環境。

 

延伸閱讀:

屢見報導帶風向 媒體框架閱聽人意識

商業競爭下 新聞內容淺碟化現象

自律他律加上法律 共同改善媒體環境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