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保存 母語還記得多少?

記者 白石理子、林佳梅、劉映均/採訪報導

南島語族,北起台灣-東達復活節島-西抵馬達加斯加-南至紐西蘭。台灣作為南島語系中最具語言多樣性的地土,誕生不少擁有豐富面貌的原住民族語。這些語言經過時間的洗練,不同族群各自都發展出獨特且純熟的語言文化。

點擊圖片進入融媒體網站。 泰雅族母語教學字卡。攝影 /劉映均

語言是奧秘的,亦是寫實的,例如泰雅族語的gaga,中文翻譯作風俗、祭典、狩獵、規範等,是一個無法用一個中文詞彙完全形容的單字;又例如南美洲國家絕大多數都說西班牙語,巴西卻是大相逕庭的葡萄牙語,原因是地理大發現時期(Age of Discovery),巴西落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

每一種語言的背後都藏有獨一的歷史、文化、風俗,就像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見證世代的成長。

原住民從自給自足的時期開始,經歷荷西、清領、日治、民國。直到現在的台灣,中間多次外力的介入、交易與爭奪、政策與時代變遷,如今的原住民蛻變出嶄新的樣貌,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包含家庭、校園、職場,漸漸與過往的原鄉生活揮別,曾經多采多姿的語言被遺留下來,瀕臨遺忘。

語言的流失與保存

世新大學原住民資訊中心主任馬紹·阿紀。 攝影 /劉映均

語言的保存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文字、影音、錄音等等,都不失為一個方法。早期荷蘭、西班牙治理台灣時就利用羅馬拼音拼寫出母語,我們歷史課程上所學過的新港文書就是當時的平埔族群和商人交易的土地契約等等的文件。

世新大學原住民資訊中心主任馬紹·阿紀表示,除了日據時期的學者們有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做研究紀錄,早期的台灣學者們也跋山涉水到各個原住民部落,利用錄音機、磁帶、筆記等去採集,後來收集到、有保存下來的文件也送到國外去進行數位修復。但隨著時間的演變、資料的保存方式,很多資料也流失了,台灣的原住民也是後期才開始使用羅馬拼音去做書寫,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有保存下來的文件只是龐大歷史的其中一小部分。

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所編製的母語教學繪本。攝影 /劉映均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等政府組織其實也一直有在製作母語的繪本、有聲書以及母語教材等等,甚至也有專業的教師及語言推廣人員深入家庭、學校等等去推廣族語。除了上述,在傳播媒體方面也有原住民廣播電台、原住民族電視台,透過媒體的推廣,對於推廣原住民文化也是非常大的助力,再加上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的成立,在在就是希望傳統語言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語言推廣人員差異比較。資料來源 /全國法規資料庫原住民族委員會。製圖 /劉映均

從語言重建文化的族語認證

福山國小退休校長、行政院原住民族語檢定考試委員陳勝榮。攝影 /劉映均

1998年開始,政府發布原住民族教育法2001年,教育部把鄉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中,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在學校學習,不要忘記自己族群的傳統語言,同年也發布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透過認證,可以去肯定自身對文化的認識,也能推動傳統語言的發展。烏來區福山國小退休校長、同時是現任的行政院原住民族語檢定考試委員陳勝榮也表示,人如果要認同和肯定自己,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就要去從認識自己的語言文化開始。

而通過族語認證能做什麼呢?就公務人員來說,他們必須要去考族語認證通過後才能去考原住民公務人員特考。原住民語言推廣人員以及教師也必須通過族語認證高級,才有資格進到部落、學校、家庭裡去推廣及教授母語。

(左起)臺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綜合企劃組組員張凱鍾、主任祕書林敏忠、文教福利組組員史春香。攝影 /劉映均

但原住民族語認證其實就像閩南語、客語認證一樣,報考者不一定需要具有原住民身份才能報考,只要對原住民語有興趣,想要認識不同的語言、挑戰自己,就可以報名。

根據原住民委員會提供的數據,近年來報名參加族語認證的人數逐年成長,可以發現在台灣,族語認證越來越被重視。


近年全臺族語認證考生數據,可發現報名人數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資料來源 /原住民族委員會。製圖/黃昱穎

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

知名阿美族歌手Suming舒米恩說:「母語是自我認同一個很重要的憑據,如果不會自己的語言,那我如何找到我是誰?」

知名原住民歌手舒米恩(Suming)。攝影 /劉映均

現今原住民的身分認同與社會型態可能充滿迷惘,如果他們學自己的語言,是為了政府的加分、是為了一份證明,那些所學的猶如一種被動價值,去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原住民,但血統生來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學習母語是為了自我價值的認同還是加分制度?

原住民的負面標籤從早期的喝酒吃檳榔、不愛讀書、口音奇怪、文化落後,到現在又多了加分仔的稱號,好像原住民總是喜歡走輕鬆的小徑、逃避努力,最終模糊語言和原住民的關係,也影響到原住民學生的身分認同,社會眼光讓許多人在求學期間須比別人加倍努力去證明自己,後來也有人憑實力考上好學校,但仍然被誤會是靠加分,這些著實是一種傷害。

撇除掉加分制度這個看似商品的買賣行為,社會環境的改變使母語文化漸漸沒落,原住民的獨特色彩也漸漸式微,因此才出現族語認證,希望從根本的語言重振做起,鼓勵原住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並學習母語,將色彩繼續傳承下去。

Suming從言談中期許年輕人建立身分價值的同時,不要太害怕偏見的眼光,有喜歡的事就盡力去做、有想追夢想就努力奔跑,不一定要與原住民身分沾上邊,但一定要驕傲自己是原住民。

傳統原住民家庭。攝影 /白石理子

語言是文化的一大根基,原住民文化是台灣的瑰寶,他們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的演變中無聲地消散,如果原住民文化真的消失了,它就只能永遠存在於歷史課本中,原住民的下一代、下下代就只能從書本及過去的資訊去了解,無法去實地探訪、感受及學習,這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嗎?

語言的珍貴不容許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於是我們行動。文化復育及保存並不是只有原住民族人才能去做,保護及推廣需要更多人的力量,假如社會能夠推波助瀾,原住民文化的保護機制定會更有效地制定及執行,從語言開始推廣只是第一步,保存原住民文化的路途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看精采融媒體報導:《消失的原音-母語的Replay

 

延伸閱讀:

族人學習意願低 原住民語難傳承

原住民加分制度惹議 原民學生有話說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