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煤鄉記憶 猴硐貓村再現礦坑風貌

記者 羅宇彤、陳宥蓁、陳宥均╱採訪報導

文化部於今(2020)年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將台灣文化彙整並收藏於資料平台。而新北市政府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合作,藉由研究、資料數位化,及退休礦工們保留的文物、口述歷史等,籌備「新北市文化記憶庫計畫」。並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包含實境遊戲及深度導覽等,透過末代礦工們親自解說,讓參與民眾了解台灣煤礦歷史。

臺灣大百科全書記載,台灣光復後,依賴煤礦產業生活的人數逾40萬,煤礦產值不容小覷。不過,收坑至今除九份的黃金博物館外,政府卻鮮少推廣礦產文化,僅有位在新北市平溪區私人經營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被廣為熟知。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專門委員王錦華表示,外界過去多注重生活面的歷史建築、古蹟等人工產物,實際了解文化資產後才發現,礦業是需多面向保留並轉型的產業。收坑後的幾年大眾確實較少關注到「煤礦」,就連提及瑞芳礦業時,直接聯想的也是具有想像空間且吸引人的「水晶」和「金礦」,而不是漆黑黯淡的煤礦。

近年新北市政府與瑞芳及平溪密切合作,兩地皆因都市發展較慢,才使當地礦業得以保存。王錦華說明,猴硐礦工擁有濃厚的在地認同感,積極為社區發聲,在自身努力、政府單位及各界的幫助下,成功喚起大眾對「煤礦業」的重視,並重新審視這段歷史。

新北文化局在地紮根 推廣礦業文化

王錦華提及,瑞三整煤廠是與中央申請的項目,將猴硐火車站、願景館及整煤廠,一路帶到礦工的文史館並串聯成帶狀,帶動整個社區,預計兩年後開幕,完工後會展現在地文史資料的設施,期待大眾能對猴硐礦業更加認識。

他也說明,文化局並非單從表面做推廣,會先依口述歷史及文化資產觀點做調查,將資料轉化成適用各個年齡層的發展與教育。因單位核心業務需深入當地文化,以「人」及「故事」為本,恰好符合礦工們的需求。礦工得以在保有自己的理念下實踐「地方創生」,使停滯的設施及文化資產被活絡,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新北市文化局期盼瑞三整煤廠完工後,能再現礦鄉聚落風貌。攝影/陳宥蓁

對於大眾時常將猴硐與貓村劃上等號的看法,他表示貓村的概念其實是讓一個地方再活絡的做法,無好壞之分。不過,在致力推動礦業文化的今日,大家對於猴硐「貓村」及「礦鄉」認知的比例已有逐漸趨於平衡。

礦業導覽結合實境遊戲 觸及多元族群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除扎根地方進行推廣外,也規劃「礦時」實境展及「今天曠課了煤?」深度導覽,設計礦工家庭情境故事,帶領民眾走訪運煤橋、礦工宿舍等遺跡,高度還原當時的礦業環境,搭配遊戲解謎、學習單及解說,能夠更了解礦工的生活型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王新衡在猴硐及平溪兩地礦業研究深耕多年,他走訪礦鄉,並和老礦工互相搭配深度導覽,以學習單的方式加深民眾記憶點,讓親子能夠在了解文化的同時尋找解答。

王新衡(右)與猴硐礦工文史協會理事長林正福(左)為民眾解說解救礦工的安全救護隊。攝影/陳宥蓁

協辦「礦時」的安筆行策專案負責人江華容認為,藉由實境遊戲,可讓不同族群關注礦業文化,不只侷限於對文史有興趣的民眾參加,喜歡玩遊戲的民眾也會有意願了解。

參與實境遊戲的民眾廖小姐表示,在參與實境展後,更能體會礦工的辛勞,而導覽員會鼓勵民眾多觀察及思考,不是一味解說歷史,通過解謎引領民眾進入歷史情境,不僅能夠親身體驗礦業文化,同時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安筆行策團隊與老礦工們為民眾導覽礦史館故事。攝影/陳宥均

除遊戲外,策劃執行猴硐礦工文史館「近礦」特展的魚肚白設計公司,亦與多間咖啡廳合作,店家依據自己的理念與初衷,推出不同的「礦工特調」咖啡,將礦工的故事以飲品的形式表達,希望可以增加民眾對文史館的好奇。為此,設計團隊提到,民眾能夠享用飲品的同時,放鬆的沉澱心靈,反思自身對於工作的態度和熱情,是否如礦工們一般竭盡全力。

咖啡廳老闆周守倉表示,與魚肚白設計合作時,對方並不知道他擁有礦工後代的背景,這股巧妙的緣份使他毫不猶豫的答應邀約。周守倉的祖父當時因家裡人數眾多,而礦工薪資優渥,才會選擇這份職業,但在祖父卻在他十三歲時因矽肺症離開人間,生前交代,家裡的孩子絕對不准做礦工。

由礦工後代經營的咖啡廳,推出礦工特調。攝影/陳宥均

周守倉說明這份「礦工特調」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上層的濃縮咖啡微酸微苦,代表煤炭的烏黑及工作的辛勞。穿越未知的恐懼後,下層的黃色汽水象徵礦工的黃金夢,底層的蜂蜜如同辛苦後收穫的結晶。

礦業文化結合深度體驗與特殊飲品,不僅增加了其歷史的表現形式,也觸及更多不同領域的民眾一起認識台灣礦業歷史,打造更符合現代生活型態的推廣模式。

新猴硐「入坑指南」 貼近在地傳遞溫度

魚肚白設計團隊與新北市文化局合作,多次到猴硐礦工文史館收集素材,以便策劃與設計特展。與礦工接觸的過程中,不只對礦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與老礦工們建立如祖孫般深厚的情感。海報的主視覺設計以礦工所使用的器具、裝備,堆疊出礦工的形象概念,並在中間挖空,保留一個代表礦工的人形位置。

近礦海報以中間挖空人形的方式,代表貫穿特展主軸的礦工。攝影/陳宥均
魚肚白設計空間規劃設計師詹若紫。攝影/陳宥蓁

負責展場空間規畫的設計師詹若紫提到,展場設計主要以貼近在地、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為主線,輔以礦工小故事並搭配圖片,讓民眾了解礦工當時的辛勞。

詹若紫以第一展間為例,展間外部以美術館為中心概念,搭配玻璃天花板折射到室內的自然光與照片牆,營造出輕鬆的氛圍,先讓民眾對於礦業有初步的了解,之後通過一個象徵進入坑道的黑色拱門到達展間內部,以礦工入坑到出坑的過程為主軸,加上導覽員的詳細解說,可以讓民眾對於礦工的工作環境有深入的認識。

展間以玻璃裝飾,營造出明亮且輕鬆氛圍。攝影/陳宥蓁

展間內部以礦工工作時所需經過的關卡為區分,加上代表礦工心情的溫度,隨之而升的溫度也表示坑內工作的高危險性。如「入坑準備:坑外溫度27℃,礦工心情溫度-3℃」代表礦工進坑前對於坑內隨時可能發生爆炸或是落磐的緊張心情。

以溫度和礦工所需裝備劃分展覽空間。 攝影/陳宥均

而在猴硐礦工文史館粉絲專頁上,魚肚白設計以插畫和祖孫倆的LINE對話故事兩個主題出發,以能貼近生活的說故事形式發表貼文,吸引民眾閱讀。同時,祖孫倆的LINE對話也與整個展覽的名稱「近礦(況)」相呼應。期盼藉由各式礦業文化再現,使猴硐煤鄉記憶再次復甦。

 

系列報導:

產煤裕國歷史興衰 礦工回憶過往歲月

延伸閱讀:

台鐵一日周遊券 探索平溪線之美

台灣稻之鄉 地方創生在菁寮萌芽

Posts created 1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