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1】升學主義打不倒!台灣教育問題出在哪?

記者 黃冠蓉、黃嫊雰、羅楚瑜/採訪報導

揮著「打倒升學主義」的旗幟1990年代中期台灣啟動一連串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優化教育品質,不再讓分數至上掛帥。然而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目前還是無法擺脫升學主義的盛行。

從廣設高中和大學、國中生自學方案,到高中職社區化、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台灣教育改革一直試圖往減輕升學壓力,激勵學生適性發展的方向前進。但走到高中校門,各大名校的錄取榜單依然高掛,升學神話」依然年年上演。

台灣教育甩不開升學主義,多年來爭議不斷。2019年,以高雄中學和高雄女中的學生為首拋出「終結放榜新聞」的訴求,譴責升學主義只在乎學霸神話,限縮成功的定義,獲全台各地的高中陸續響應,更引來社會反思:為何要讓榜單綁架我們的教育?

許多高中貼出亮眼榜單,吸引學生及家長的注意。攝影/黃冠蓉

名校迷思尚存 選前途捨興趣 

全國教師總工會副理事長何孟軒認為,台灣社會目前還是比較注重學而不是學。教改的目標都希望把學習能力擺在前面,但社會還是用名校或名科系的升學率決定一間高中的成敗。他表示,因為存在迷思,高中生一窩蜂往名校擠,但實際上自己所念的科系能學到了什麼,會具備什麼能力才是原本的焦點,並非畢業自哪一所知名大學。

作為台灣第一學府,台大一直是許多學生的夢想。攝影/羅楚瑜

補教老師張景翔觀察到,台灣教改想要跳脫課本的框架,更多注重探索,其實是想學歐美那一套。但有一點被忽略的是,歐美國家沒有人人都要上大學的觀念。在技職體系完整的德國,所謂黑手」也是獲得認可的職業。反觀台灣對於職業的選擇卻陷入了二分法的困境:醫生、律師好,其他不好。

「你問為什麼他們不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因為沒意義啊。」張景翔指出,整體社會氛圍,包括父母對各項職業尊重度不一,使得學生屈就現實,最終仍是以求職的考量而不是本身的興趣去選系選校。

學歷貶值、學術通膨 大學淪為企業人才庫

當初的廣設大學,在數十年後的今天被視為造成各校錄取分數大幅下降的元兇。

全國中學學生權益研究會會長吳明峯就認為如今台灣也出現了學術通貨膨脹」的現象。「企業看到大學錄取分數降低,為了達致平衡,會認為必須追加更多的要求,拉高門檻,才能得到他們所要的人才。

大學的合併、增減,都會影響文憑的質量,因此企業也正在觀察各個大學的情況;而大學方面開始根據企業的要求培養人才,但大學教育本該著重的是知識和素養,成為企業的人才庫,有偏離大學本質的疑慮。

畢業之後,學生馬上就要考慮就業的問題。攝影/黃嫊雰

除此之外,廣設大學所造成的後患之一,就是大學的素質越來越參差不齊。全國家長教育志工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就建議,不僅要制定更完善的大學退場機制,教育部也需規勸部分經營不善、不宜續存的大學盡快退場,以免學生的就學權益受損。

大學積極提升教學品質,方可保障學生權益不受損。攝影/黃嫊雰

回顧過去的教改,可見要人們改變原有的價值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張景翔認為,先讓這一代了解與接受新的觀念,從而影響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一次的教改要看到成效至少需十年,教育環境會在這段時間慢慢轉變。而教改的下一步,就是111學年度的大學考招新制度,屆時全國的高中和大學又將再一次面臨重大的變革。

 

精彩融媒體報導:《大學重考風再起——如果人生可以選擇重來

系列報導:

【重考2】111學年考招制度 備審資料2.0上場

Posts created 1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