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見報導帶風向 媒體框架閱聽人意識

記者 黃建軒、張品澤、陳澔緯/採訪報導

閱聽眾生活在一個由媒體建構的世界當中,因此媒體對於事件的再現角度及面向將影響閱聽人對事件的認知。新聞工作者皆來自不同背景環境, 不論是在價值觀,或是看事情的角度皆有不同。然而「帶風向」的媒體現象不僅誤導閱聽人對於事件真相的了解,甚至改變閱聽人價值觀的形塑,亦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困擾及社會輿論的圍剿。

綜觀過去許多社會案件,新聞媒體常扮演「輿論製造者」的角色,在202041日,法務部長蔡清祥批准對死刑犯翁仁賢執行死刑,引起台灣社會一陣譁然,廢死派與死刑派再一次展開拉鋸戰。

在翁仁賢執行死刑事件的報導之中,可見媒體將其形象大篇幅塑造成一個天生的殺人犯,而忽略其應有的平衡報導內容。僅有風傳媒在翁仁賢伏法隔日發表的專題報導,講述了翁仁賢的生命經歷同時讓社會大眾能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貌。

多家媒體報導將翁仁賢形象塑造成天生殺人犯。製圖/何元凱

「我們會透過媒體去了解外在世界。」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胡光夏說,而過程當中,不管是爭論性,或是道德性的議題,都會參考意見氣氛,所以意見氣氛會影響到閱聽人的整個認知。

2017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港小模姦殺命案中,當事人梁思惠在案件尚未偵結時被新聞媒體冠以「蛇蠍女」的稱號,媒體報導在當時帶動大量網友至梁思惠社群平台惡意留言謾罵。

但實際案情在偵查結束後,檢方認為梁思惠犯罪嫌疑不足並將其釋放,檢方雖證明了梁思惠的清白,但無奈的是,在案發之初新聞媒體一昧的錯誤報導及帶動風向的行為對當事人已經造成了無法抹滅的傷害。

對此,胡光夏表示,早期是由傳統媒體設定議題,但現今社群媒體在傳播上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許多議題皆出自社群媒體,傳統媒體後續再做報導。

胡光夏說,一般閱聽人不清楚整個事件的實際情況,所以媒體再現會影響閱聽人對事情的判斷,而閱聽人在接收媒體的訊息時,很多時候都只停留在同溫層。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張四明也表示,媒體的議題設定是常態,不論是電子媒體或傳統媒體都有各自的議題設定。

張四明補充說到,不宜將媒體帶風向解釋等同網軍帶風向。網軍帶風向是目前很受關注的問題,因為網軍帶風向時常是提供錯誤訊息,對政府的執政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傷害。

不僅是新聞媒體,網軍在「帶風向」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圖為網軍示意圖。攝影/黃建軒

未經查證 盈利優先

許多社會案件在尚未得到司法機關的偵查結果時,媒體私自採訪檢察官以製成獨家新聞,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媒體臆測案件真實,造成當事人遭受無端撻伐。而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則表示媒體環境轉變,恪守新聞倫理及道德規範的新聞媒體更成為了商業利益的擁護者。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羅彥傑認為,帶風向是一種交叉影響的過程,如今在網路上已經分不出誰是真正帶風向的源頭。在網路的世界,閱聽眾也難以明確知道消息來源的真偽及有無經過查證。

胡幼偉也說,媒體可能在接收到一些消息後並沒有仔細查證,只考慮這個消息能否引起閱聽人之間的轟動或討論,然而這則新聞就會先行上架,若有錯誤,事後再做更正。胡幼偉更感嘆說到,目前媒體在收視率及點閱率上實在是搶得太兇。

羅彥傑認為,如今在網路上已分不清誰是「帶風向」的真正源頭。攝影/黃建軒

應追求品質 以長久經營

議題設定的問題關乎現今新聞媒體經營型態得改變。胡幼偉表示,若用一種炒短線的態度來做新聞,長期下來也許會把媒體所累積的社會形象全數賠光。因為媒體業需要長期經營,其聲譽也並非是一時半刻就能夠培養起來,必須要有穩固的專業良知在背後支撐,才能夠走得長久。

胡幼偉也表示,媒體短視經營的作法也許會讓社會大眾認為媒體在產製新聞上對這個社會並非出自於善意,最終導致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

胡幼偉認為,媒體業需要穩固的專業良知在背後支撐,方能走得長遠。攝影/陳澔緯

將新聞媒體看成一門生意,在生活中還是能發現市面上有些產品能夠一直延續很久。胡幼偉同時呼籲因為這些報導的品質有基本的控管,民眾對其報導內容建立了信心,那麼這項事業才可以長久地做下去。

媒體追求收視率 自我媒體素養不可少

疫情期間新聞重點雖然不脫離疫情,但當一個主題占版時間久了,閱聽人會開始覺得疲乏。胡幼偉表示,這時媒體為了維持其收視率,就有可能下聳動的新聞標題,並加油添醋其新聞內容,以達刺激收視率之目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北市中和區瓦磘里長林綺芳被媒體指出在歐洲疫情爆發之時,為領取防疫補償金執意出團,引發外界熱議。然而事實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林綺芳帶團出國後的311日才宣布發放相應的防疫補償金。當時媒體壓倒性的報導,導致林綺芳遭受網絡霸凌,甚至造成民眾對她政治立場及黨派有所成見。

對此,胡幼偉坦言,新聞工作者各有其政治立場,有時他們會在網絡擷取與其政治立場相同的網友之言論成一則新聞。這就是真實在網路世界裡,有特定立場的網友與記者間的互動。當新聞因為網路傳播得更快更廣,便引起更多網友的關注,最終達到增加收視率之目的。

因此,閱聽人的素養非常重要。胡光夏提及,教育部在國小、國中及高中推動媒體素養課程,因應現今資訊氾濫的網路平台。除此之外,他也說到,現代人很少花費時間針對某一個議題進行長期追蹤,造就事件懶人包的產生。

胡光夏更提到網路新聞碎片化所造成的影響,他表示,民眾在關注的一些訊息時可能只停留在某一部分。有些新聞標題與報導內容事實上不符,當我們再加入一些議題討論的時候,就形成去脈絡化,這是現在媒體的特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聽人應當謹慎辨別資訊,應思考訊息真偽或是報導呈現的部分是否為事件全貌,非片段擷取。

社群媒體及網路發達的當下,假訊息在網路上快速發展並傳播。攝影/黃建軒

輿論傷害不可逆 法律訴求為時晚

南港小模案當事人梁思惠、八里雙屍案當事人呂炳宏等皆因媒體錯誤報導而受害,這些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在檢方證實其清白後仍無法抹去社會的成見。而在傷害造成後,即使受害人透過法律途徑回復正義也為時已晚,難以洗刷洗清社會大眾對其的異樣眼光。

張四明表示,在媒體自律規範中,媒體在報導時有善盡查證的義務。善盡查證義務是很重要的前提,若媒體報導有誤,致傷害他人的權益及生命財產上的安全,則不屬於言論免責的範圍,依情形必須承擔刑法第310條毀謗罪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刑法第151條恐嚇公眾罪等刑事責任。

「媒體報導不實造成當事人受到利益傷害的案件非常常見。」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張本立說明,新聞媒體若是因傳播虛假訊息致他人權益受到傷害則屬於刑法第 310 條誹謗罪,並在民事上有侵權行為,但其重點是新聞訊息的真偽,若當事人掌握證據充足,就可對媒體提告。

最後張四明則認為,假訊息在網路上的快速傳播,已經形成ㄧ個輿論態勢。在處理這些媒體帶風向,或是網軍帶風向的議題中,通常法律手段處於後端。若是媒體或網友已對個人或社會公益造成傷害時,此時透過法律訴求回復正義為時已晚。

迷因工程 澄清訊息

張四明也提到,現在有新的訴求方式,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提出「迷因工程」的概念,就是把需要澄清的訊息包裝成幽默風趣訊息內容,引導網友們主動回應分享,將錯誤的訊息即時澄清。

「迷因工程」目前已廣為各政府部門所運用,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假消息的處理上,也多次以逗趣圖片澄清流傳於網絡的假訊息。張四明也談到,此方式會帶動網友們幫忙轉發,使假訊息受到排斥及對抗,阻止情勢一面倒。

如今在社群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網友的參與也對新聞媒體帶動輿論風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閱聽人的素養顯得十分重要,若閱聽人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則可能被各種各樣的資訊牽著鼻子走。在面對媒體訊息時,可以對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多加思考,謹慎辨別,以及排除個人偏見以增進媒體識讀能力。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以逗趣圖片為大眾澄清訊息並宣導正確觀念。資料來源/蘇貞昌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假訊息充斥 媒體識讀向下扎根

不當引用「網友說」 網路媒體低質化

新聞娛樂化衝擊 媒體喪失社會公益性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