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變出快樂的一群人 揭開魔術神秘面紗

記者 張皓、趙沛晴、鄭俊宇/採訪報導

十年前魔術綜藝節目「大魔競」的播出讓台灣掀起一股魔術熱,捧紅許多台灣魔術師,例如劉謙、李冠志等等,這股熱潮更席捲至學生族群,全台各大學魔術社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但要成為一名登上台面的魔術師,背後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夜市書籍成啟蒙 學習魔術十餘載
街頭魔術師劉大詮,在夜市啟蒙魔術人生。攝影/鄭俊宇

從大魔競比賽出道的劉大詮踏入魔術師這個圈子至今已16年。他回憶,當初啟蒙他學習魔術的契機,源自於夜市賣的一本魔術書。

劉大詮回憶,早期網路不發達,想要學習魔術需要至圖書館借閱魔術書籍,以圖文檔的方式慢慢摸索,累積一定基礎後再找魔術店參加課程。在土法煉鋼的練習下,也練就了一身好本領。

劉大詮透露,某次在酒店表演魔術,有一個客人在喝醉酒的情況下竟然掏槍威脅劉大詮只要變得不好就會開槍,令他驚呼,「真的是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也因為這樣的環境,劉大詮的表演實力得以快速成長,在2013年奪下台灣國際魔術大賽TMA舞台組冠軍。

迎合網路時代 轉型成關鍵

自從得了魔術冠軍之後,劉大詮便開始思考魔術之所以吸引人的本質。他認為一個魔術師最重要的就是具備創意與創作能力。現在人生活步調變快,早期需要慢慢鋪陳的魔術效果不再能夠滿足觀眾的胃口,因此他從生活中的人事物取得靈感並融合在魔術表演中,唯有快速的效果與視覺的震撼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由於近幾年台灣缺乏魔術性質的電視節目,魔術師紛紛轉型當起Youtuber,劉大詮認為YouTube是一個能夠讓作品能走向國際的平台,在台灣不會出名的作品,也許能在別的地區引起關注,透過影音平台找到自身客群是很重要的關鍵。

而為了吸引點閱率,劉大詮坦承,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影片中融合搞笑、逗趣的元素,這是為了服務不同的客群。但他希望在未來能夠在魔術之外融合社會議題,觀察社會並用魔術為其發聲,透過「行為觀察家」的身分,對社會做出貢獻。

除了面對面的表演,現在也有不少魔術轉往網路。攝影/鄭俊宇
被歸於演藝人員 魔術師籲政府立專法支持

魔術發展至今,政府並沒有設立專法保障魔術師。劉大詮提到,魔術師目前與街頭藝人、藝術家等同樣隸屬於娛樂產業。但台灣政府對於娛樂產業一向不那麼重視,更遑論分門別類的設立專法了。

值得一提的是,若魔術師需要保勞健保,竟被歸納在電影公會底下,對於將火、釘子危險元素融入表演中的魔術師來說的確缺乏保障。劉大詮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魔術師在政府眼中缺乏一個專屬明確的定位。

莊敬高職表演藝術科教師李昂軒補充說明,魔術產業在沒有明確地位的情況下,資源容易遭到瓜分。他表示,政府對於魔術產業的態度消極,除非主動申請,否則政府並不會主動投入資源支持魔術相關活動。

李昂軒認為透過魔術師公會的成立,專門進行魔術推廣,能夠讓大眾對於魔術更加熟悉,也更能認可魔術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藝。也因政府多半將魔術歸在雜技藝術或戲劇類下,使得資源被瓜分,所以現階段爭取政府對魔術的認可是當務之急。

魔術師重點在與觀眾互動。攝影/鄭俊宇

至於台灣的魔術教學環境,李昂軒認為,問題在於缺乏完整的教育系統。他提到,韓國成立專門的魔術學校能夠保證魔術人才的輸出,小至道具製作大至舞台表演,都有完整的線性規畫,反觀台灣,學習魔術的管道除了網路的教學、學校魔術社團、同好間的交流外,缺乏較完善且有系統的魔術訓練。

他也提及台灣魔術發展不如國外的原因,就是表演的風氣。國外的魔術表演因為票價較低且宣傳較廣所以觀眾能夠買單,相較於台灣因為場地租較貴,因此票價也偏高,一般民眾更不願意花好幾百塊去看一場魔術表演。韓國有釜山魔術節,中國有北京魔術市。李昂軒強調,觀眾素質的提升,才是對表演藝術者最大的支持。

當破解遇上教學 魔術的無解之謎

「不預告、不二變、不破解」是魔術師最重要的三大原則,這些原則讓魔術師能夠保持神秘的一面。如今,網路日益發達,人們能夠輕鬆的在網路上學習許多魔術師賴以為生的手法。當秘密不再是秘密,魔術師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

阿夾早在2012年便開始經營的影音頻道「阿夾魔術教室」,擁有12.7萬的訂閱者。免費的魔術教學影片讓阿夾在魔術圈闖出了名氣,但隨著頻道經營規模的擴大,卻引發魔術教學與破解之間的爭議。

破解有好有壞,但可以刺激魔術師進步。攝影/鄭俊宇

曾任世新大學魔術社社長的賴宇賢指出,免費魔術教學最早來自西方。當時西方魔術師察覺魔術秘密將透過網路公開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便統整魔術初學者一定會碰到的基本手法公開教學,一來能讓魔術愛好者有更方便的管道學習魔術,再者,魔術的公開也激勵魔術創作者激盪出更新穎的手法及效果作為應對。

但在較為保守的東方社會,魔術風氣並不如西方開放。賴宇賢解釋,大部分魔術的創意發想仍來自西方。在師承西方的情況下,若魔術的秘密在網路被公開,可能會讓以此魔術維生的魔術師失去飯碗。而阿夾教學的魔術正好介於基礎魔術手法與魔術師拿來公開表演的專業手法之間。

但阿夾反駁,頻道中的教學都是西方網路上曾經出現過的手法,只是在台灣受到風氣限制,因此較少魔術師願意嘗試。「世界很大,為何要製造資訊不對等?」他反問。

魔術破解爭議也與中西方觀念差異有關。攝影/鄭俊宇

阿夾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確實導致台灣魔術發展產生落差。教與不教之間參雜太多因素,誰也不能分出絕對的是非。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希望魔術圈順利發展,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並不需要特意證明些什麼,這個界線只能由閱聽者自行判斷。

翻轉負面印象 教育從小做起

許多觀念較保守的長輩至今仍認為魔術師是種難登大雅之堂的職業,為了扭轉人們對於魔術的負面印象,台灣有一群人試圖從國中小的教育作為努力的起點。

注意到興趣的培養必須從小做起,菁英魔法培訓總監陳韋榮所屬的菁英魔法學院自2013年開始在國中小成立魔術社團,五年內在雙北地區已與超過80間學校合作,學生人數也超過1500人。

陳韋榮提到,讓小朋友練習魔術,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訓練口語表達,更能增加孩子的自信。他提到,必須從小讓孩子了解魔術是一門了包含許多知識的表演藝術,不只是單純玩樂的才藝而已。

持續推動國小魔術教育,讓多人產生興趣是永續翻展的重點。攝影/鄭俊宇

被問到施行國中小教育面臨到的困難,陳韋榮坦言少子化現象對於魔術班的招生造成不小的衝擊。為了因應學生減少的現象,身為教育者,必須端出更精緻的課程呈現給孩子,無論是寒暑假辦理魔術營隊,或者用魔術結合數學、科學等較生硬的學科,他希望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能夠讓孩子打從心裡產生學習魔術的意願。

國中小魔術社是台灣先例,國際並沒有類似經驗,有魔術師質疑過早告知孩子魔術秘密會導致他們對魔術的想像幻滅。陳韋榮認為重點不在過程,而在教學的方式。

他以魔術泰斗羅賓老師說學逗唱樣樣來的教學方式說明,若教師有能力用最有趣且清楚易懂的方式教導孩子正確的魔術觀念,則能讓學生在了解秘密的同時,保持魔術的樂趣。

雖然目前實行國中小魔術教育的時間還不夠長,無法看出改變,但陳韋榮相信,當今的孩子長大,他們也將會向自己的孩子傳達正確的魔術觀念,一代影響一代,相信台灣的魔術風氣將會越來越好。

 

延伸閱讀:

空間規畫未完善 街頭藝人生存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