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而忘齡 文山樂齡開辦多元課程

記者 黃雯婕、楊婷茹、汪虹/採訪報導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與成長,國內老化的速度也日漸加快,除了在醫療、長者福利之外,長者的學習權益也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標,目前國內已經成立 339所「樂齡學習中心」,望讓中高齡者跨越年齡的鴻溝,在晚年依舊能有幸福的生活感受。「樂齡」取義「快樂學習、樂而忘齡」,讀音亦為英文字「Learning」諧音,教育部也以此做為全國推動高齡教育的目標,鼓勵國內長者終身學習精神。

「想要達到樂齡,就要先了解它的意義是快樂學習、忘記年齡,你來到這裡學習後發現這裡很好玩、很開心,才能真正樂而忘齡。」在文山樂齡學習中心授課超過20年的游老師笑著說。

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了因應高齡社會及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的推動,以建立友善年長者學習的環境為目標,在台北市總館、松山區三民分館、士林區葫蘆堵分館、大同區大同分館、文山區景新分館、內湖區東湖分館皆設置樂齡學習中心,且各區的課程特色也都不同。文山區樂齡學習中心結合「說唱藝術」及「口語傳播」的元素,舉辦多場講座、活動,希望能傳承民俗技藝。

位在文山區的學習樂齡中心結合說唱藝術及口語傳播,打造民俗藝術特色。攝影/汪虹

文山樂齡學習中心書記陳奕瑾表示,中心是以說唱藝術為特色,因此每年都會開辦兩期「竹板快書」與「文山樂齡快板隊培訓課程」,希望能傳承傳統技藝的精神。除了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以外,也會配合長者的興趣,不定期辦理「智慧型手機生活應用」、「變廢為寶--舊衣改造」等多元化課程。在講座方面則是會舉辦失智症、用藥安全等主題,希望民眾能對高齡議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游老師,帶領文山樂齡中心的學員們體驗手工藝課程、藝術相關課程等,她說:「年長者來到文山樂齡學習中心,不只能吸收知識,還可以交朋友,大家互相認識以後就像一家人,都會變得很開心。」台北市立圖書館透過設立樂齡中心,期望長者們能願意走出家門打開心扉,學習新的事物、接觸不同的風景,在中心開設的各種課程也都讓長者們能實際動腦、動手做,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文山樂齡中心成立的文山樂齡快板隊,成員均為55歲以上長者,學習快板多年,會不定期到安養院公益表演,也讓學員們能將所學回饋社會。

文山樂齡快板隊到安養院表演活動。照片提供/文山區樂齡學習中心
憶文山計畫用軟實力開創樂齡生活

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世新大學教授,憑著對教學的熱情以及希望學生能夠將所學具體實踐文山社區的初衷,向教育部申請教學案,並在錄取率極低的情況下通過,展開一門名為「憶。文山:用故事開創樂齡社區生活」(簡稱憶文山)計畫。

憶文山計畫是配合「教育部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之新創群組課程計畫」所創,由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承宇、新聞學系助理教授陳澤美、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陳一香、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張伯謙共同籌備,四位志同道合的教授一致肯定教學的重要性,也相信透過教育部的資源可以讓課程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因此攜手合作,期望學生能將課程所學在社會實踐上落實。

林承宇表示,過去曾與文山健康中心合作,此次選定計畫主題時也參考了文山健康中心的意見,台北市政府希望朝向樂齡城市、對年長者友善的環境發展,使年長者能夠老有所終,因此憶文山計畫就此誕生。文山健康中心推行老人樂齡生活已行之有年,但活動都較注重於身體的健康,例如:吃便當、注射流感疫苗等等。「我們可以將敘事力融入活動中,譬如同樣都是吃便當,但我們讓年長者吃出他的故事,讓他訴說回憶中的菜餚,透過這個故事的融合,使他每一天的吃的飯都是有故事的飯。」林承宇笑著說。樂齡並不僅僅在於身體上或是物質層面,也應該包含精神與感受層面,藉由軟實力的注入,讓長者能夠有不一樣的經驗,給他一個舞台讓他拿照片說故事,願意與社區的其他人分享自己精采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樂齡。

籌備憶文山計畫的四位教授有各自的課程,但都會在課程中配合憶文山計畫,持續關注文山區的年長族群,也因為跨領域的合作,使計畫能夠發展到更廣的層面。林承宇側重如何說故事,陳一香注重公關企劃、策劃活動,陳澤美偏重新聞敘事與新聞報導,張伯謙則是偏重統計數據。林承宇坦言,這類跨領域教學案困難點就是需要橫向連結,老師們各自有獨立的課程,卻又要能互相搭配,朝向同個主軸發展。但也由於此次籌備的四位教授在過去就有合作的經驗,因此不管是在理念或是默契上都十分契合。

「其實我們做這件事就是做功德吧,做了對我們沒有好處,老師累學生也累。」林承宇打趣地說。進行教學案對於教師評鑑並沒有助益、學生修課辛苦、老師也須多花時間備課,但他們還是願意為這個跨領域課群盡最大的努力,只因這是對學生、對學校有幫助的事情,他們希望學生不只學到知識也能進行實踐,藉由這堂課讓學生獲得更多創新的體驗。

憶文山計畫舉辦不同講座、課程,讓學生獲得創新體驗。照片提供/憶文山計畫團隊
高齡化社會下 產業型態必須改變

「未來每個年輕人所要負擔的老年人口,是我們過去的三倍,但是你們現在得到的資源也是我們以前的三倍,所以你們就應該要負擔更多、變得更強壯。」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教授林秋芬說。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內政部統計處、製圖/汪虹

台灣受少子化影響,新生兒數量逐漸減少,台灣高齡社會下的年輕人負擔也更加沉重。林秋芬表示,台灣即將成為老化速度第一名的國家,大約在民國107年國內老年人口會達14%,再過七、八年將會達20%,成為「超高齡社會」。隨著台灣社會老化速度的加快,現在大概有280萬的隱性照護人力,也就是指那些白天上班,但晚上回家需要照顧親人的人,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製圖/汪虹

目前台灣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林秋芬認為,現在社會結構在老年人口增加的情況下,勢必要調整現今的產業型態,將工作進行分工,並交由不同年齡層做搭配,年輕人做年輕人的工作,也給老年人可勝任的工作,並將退休年齡往後延五至十歲,這是未來社會一定要去做的事。這樣的產業分工方式是高齡社會下很重要的因應策略,即使企業一開始不願聘請高齡者,但當人力資源日趨不足的情況下,企業不得不去改變工作型態來呼應高齡者的需求。林秋芬語重心長的說:「現在的重點是因為我們都固定著過去的工作型態,所以會造成很多高齡者沒有辦法完成這個工作,如果政府未來要呼應這種高齡化社會,工作的設計就要做出調整。」

政府在推動長照1.0的時候只有八項服務內涵,長照 2.0的時候增加為17項內涵,並且增加健康促進活化的部分,林秋芬說:「我們鼓勵高齡者社會參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做健康促進,長者出門跟別人吃飯聊天,他心情就會變好,那麼他就會回到比較正常的生活型態,不僅僅對長輩的健康促進有幫助,也讓別人照顧他的時間縮短。」健康促進活化的目的不只有益於長者,也能讓年輕人可以好好去工作,社會才能有正向的循環。面對高齡化的衝擊,除了需要政府積極推動跟執行政策之外,也需要各地單位的協助,未來社會的老年族群將是社會組成人口的大宗,如何善待國內年長者,使其即使退休後也能老有所終,也將是大眾需持續關注的議題。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