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在地之美 青銀共創新景象​ 

​記者 王慶禾、陳慶安、劉妤琪/採訪報導

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鼓勵以「青銀共創」的模式,透過青年的行動力,結合銀髮族經驗與地方資源,進而再造高齡社區。目前苗栗縣南庄鄉銀粉村開設的藝術教室,透過藝術陪伴,解決長輩的孤老問題,可謂最佳典範。若未來試圖延伸至其他社區,學者認為仍需跨部門合作,建立整合平台,以促進年輕人與長輩在相互學習與交流當中,達成世代共融目標。​ 

年輕世代發揮創意,邀請長輩繪製以名畫結合在地街景的畫作,並設計成文創商品販賣,為當地開創新的經濟價值。攝影/劉妤琪。

地方特色  再造價值 

現代化社會人口結構已然顯著改變,為了因應人口結構改變,苗栗縣觀光行銷科科長黃騰達指出,原以農業為生產主力的苗栗,正努力打造成「老適在一起」的城市,期望成為適合長輩居住、青年返鄉的地方。他更表示,歷任苗栗縣縣長一直都在致力發展慢活、慢食、慢遊,其中南庄鄉和三義鄉,在2016年更榮獲國際慢城組織的「慢城認證」。

苗栗社造辦公室總監蘇文玉指出,透過地方特色的融合與年輕世代的創意,在社區營造中發展青銀共創、老幼共學及多元共融等三個面向,可藉此發展觀光經濟,同時使長者在參與過程獲得自我實現和生活價值感。

蘇文玉舉例,那些逐漸凋零的老行業或工藝:茶、陶、藺編等,藉由「舊城百業工作坊」,運用科技和年輕人的創意,除可重新帶動地方產業,也為在地特色和文化注入活水;而在「藝文向下紮根」方面,透過長輩訪談,將古早記憶中的家鄉以及情感,製成繪本並在校園設立行動書車,傳承給下一代,如南庄鄉銀粉村的「阿婆你好嗎?」、「山神你好嗎?」等繪本,即為代表作品。

南庄銀粉村推出的繪本,希望將長輩們的故事傳承給下一代。攝影/劉妤琪。

陪伴學習 揮別孤單

「還沒來上課之前,因為我個性很內向,(我)都自己在家,想講話也沒有人可以訴說,所以變得有點憂鬱……」67歲的曾鈺惠加入南庄銀粉村藝術協會(下稱銀粉村)之後,成為藝術教室的「高齡練習生」。她笑說,每次都非常期待藝術教室開設的藝術陪伴課,除可認識新朋友,還能讓年輕人與長輩相互學習,現在她已揮別憂鬱,生活不再感到孤單。

南庄長輩參加銀粉村的藝術課程後,透過與老師和學員的互動,而不再感到孤單。攝影/陳慶安。

此外,目前銀粉村藝術教室運用長輩們的畫作,結合當地街景,形成特殊的裝置藝術,並開發文創商品,希望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不過,銀粉村藝術協會理事長黃湘淩坦言,若想以青銀共創的模式,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僅仰賴在地觀光產業的收益,幫助極其有限。她亦補充,未來長照產業深具潛力,若能發展相關就業機會,使青年有穩定的收入,也許會是留住他們的關鍵。

藝術陶冶  成就與關懷兼備 

黃湘淩指出,南庄身處偏鄉,在地青年大部分外流到苗栗市區或外縣市打拼,留在家鄉的長輩們無處消磨時間,亦無人陪伴,「孤老」的問題十分嚴重。她回憶,當初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才從台北搬回故鄉南庄,因而結識從外地遷居至此,現任銀粉村藝術協會秘書長的劉英華,兩人對於當地嚴重的人口老化和青年外流議題想法相近,對於高齡社區改造都深具熱忱,因而促成兩人創立銀粉村的契機。

鑒於長期與銀髮族互動的經驗,黃湘淩發現,過去客家農村教育並不普及,許多長者仍懷有「上學夢」,因而萌生創立藝術教室的靈感,希望藝術學習能帶給長輩成就感與陪伴,並兼具關懷的功能。「這邊有老師的照顧,只要一天沒來上課,或有任何情況,老師都會馬上和家人聯繫,(我)兒子在竹北上班,他很放心我在這裡」,長輩羅梅英十分肯定地表示。

在銀粉村開設的藝術陪伴課程,帶給長輩自我成就感與陪伴。攝影/陳慶安。

劉英華認為,「青銀共創」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年輕人與銀髮族帶給彼此「活力」與「經驗」,兩者相互理解與學習,銀粉村是個很好的案例。她希望以南庄為出發點,探索更多有長照需求的社區,將銀粉村的教案透過授課與培訓,由當地青年傳承下去,造福更多社區的長輩。不過她也強調,各地社區應該發掘在地獨有特色,將特色結合文化與觀光,形成當地獨有的產業鏈,社區的發展才會更完善。

劉英華致力向大眾分享南庄的美好,以及將銀粉村藝術課程的教案給其他社區青年。攝影/劉妤琪。

建立共同目標  促進世代交融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已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元智大學人文學院社工系院長劉宜君指出,當長輩年滿65歲退休後,卻還有將近20至30年的時間可可以彈性運用,因此青銀共創的模式,未來將會成為因應社會變遷的重要環節。

當下長輩多數屬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劉宜君表示,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可將經驗和專長傳承下去,對年輕人而言是個跨代學習與發揮專長的好機會。儘管長輩的行動力終究較為不足,且在家鄉多年生活產生的情感,使長輩落地生根後便不願離開,但年輕人有較高的行動力與機動性,即可成為在地推動青銀共創的一大助力。

蘇文玉亦指出,老人家與年輕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溝通,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兩者具有共同的目標,透過團隊居中協調,讓他們彼此在各自專長領域中發揮。雖然兩個世代的的成長背景無法改變,但擁有同樣的理想就能在相互學習和交流當中,促進世代交融。

銀粉村藝術教室的建立,成為長輩與青年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攝影/陳慶安。

就地方發展而言,劉怡君表示,青銀共創將是一種活絡地方繁榮的方式,除能為青年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亦可帶動經濟,兼顧長輩的身心健康。黃騰達亦認為,社區營照與青年返鄉,確實是銀粉村能夠成功的關鍵,但僅有社區營照仍嫌不足,還需藉由政府單位之間的整合,例如勞工單位對青年在地發展的協助、衛生福利單位對於長照的規劃,以及觀光行銷的支持,再加上地方社區和日照中心、關懷據點的合作,青銀共創的模式才得以在地方成熟發展,造福更多高齡社區。

延伸閱讀:

日照結合學區 青銀共學的理想與現實

青銀共居 跨世代生活新模式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