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雕塑風獅爺推廣金門文化 「風伯傳人」王明宗

記者 許詠晴/採訪報導

陶藝師王明宗運用美術專業,致力於推廣金門風獅爺文化。攝影/許詠晴

走入位在金門縣金城鎮的「浯州陶藝工作坊」,處處可見各種造型的風獅爺被擺放在周圍。王明宗師傅凝視著陶製風獅爺的雛形,手持雕塑工具,一刀刀刻畫出風獅爺的神情,把英勇神威的姿態呈現的惟妙惟肖。王明宗推廣風獅爺超過30年,有「風伯傳人」之稱,他期盼未來能持續將金門風獅爺文化推廣至國際。

風神石獅  在地象徵

在金門縣深耕前,王明宗曾於台北市復興美工學習雕塑專業,並在木柵指南宮從事公共藝術。他分享,金門雖有陶瓷廠,但台灣本島各地也有出產陶器,無法完全代表金門特色,因此身為在地藝術工作者的他,便希望能找出可象徵金門文化的代表物,並製作成藝術品加以推廣。

王明宗手持刻刀,眼神專注地雕出風獅爺的雛形。攝影/許詠晴

尋找金門特色的過程中,王明宗翻閱了金門人必讀的「金門縣志」。他分享,自己對書中「無地苦風沒在村入口,擋風處必有狻猊鎮煞」這句話尤為印象深刻,他推測狻猊就是金門人信奉的風神「石獅爺公」,因此把石獅爺公取名為「風獅爺」,並到鶯歌學習燒製陶器、翻模技術,展開風獅爺工藝品的製作工作。

王明宗創作風獅爺超過30年,拿起工具下手俐落。攝影/許詠晴

造型相異  各具特色

談及創作靈感,王明宗指出,金門村落的每尊風獅爺石像都各有特色,但共通點在於都是直立式人行樣,與它地蹲姿的風獅爺有所不同,且相較於位在寒冷地帶的「北獅」,金門風獅爺屬於「南獅」,看起來較為溫和,因此他在創作前,常會前往金門各村落的風獅爺找尋靈感、參考形象。

神情溫和、形象擬人是金門風獅爺的共通點。攝影/許詠晴

王明宗也提到,被擺在村落周圍的風獅爺石像都有其功效,若風獅爺的手上持有銅錢或元寶,代表該村落想要招財,當願望實現時,村民就會在風獅爺身上披上紅色披風。因此他在雕塑作品上,也會配合顧客需求,在風獅爺身上加入不同元素。他舉例,他曾與金門縣政府政風室合作,在風獅爺頭頂特別做出上古法獸「廌」獨角的設計,象徵明辨是非、庶貪。

王明宗曾與金門縣政府合作,製作象徵廉政的風獅爺。攝影/許詠晴

就地取材  推廣工藝

除此之外,王明宗過去也曾以保麗龍等材料製作風獅爺。他說,「只要有材料,他都能做成藝術品」,金門沿海有許多從中國大陸外海養殖場漂來的保麗龍,由於市面上大型保麗龍價格昂貴,因此他會利用沿海撿到的保麗龍進行雕刻,不僅能廢棄物再利用,更可以作為平常授課的材料。

除了以陶藝製作風獅爺,王明宗也會利用海邊漂浮的廢棄保麗龍雕刻作品。攝影/許詠晴

推廣風獅爺文化超過30年的王明宗坦言,起初金門人對風獅爺工藝品持排斥態度,由於當地人將其視為神明,敬重村落各自供奉的風獅爺,因此不會再把其他尊風獅爺帶回村。然而,當時也有不少從台灣到金門當兵的軍人,部隊在回鄉時,會選擇具有金門特色的風獅爺送禮,因此剛開始在金門的銷量還算可觀。

除了軍人攜帶風獅爺回鄉贈送好友,王明宗分享,當時在台灣舉辦的金門特展,也有展出他製作的風獅爺藝術品,被不少台灣人收藏,因此打響了金門風獅爺的知名度。成為特產後,金門人也因察覺台灣人把風獅爺帶回家安然無事,因此漸漸地接納了風獅爺藝術品,而他也在金門設立「浯州陶藝工作坊」,致力於推廣金門風獅爺文化。

王明宗師傅善於把風獅爺元素運用在作品上,連二胡都能看見他的創作。攝影/許詠晴

鎮邪止煞  守護鄉里

金沙鎮公所農業觀光課金沙鎮公所農業觀光課指出,1992年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民間紛紛出現風獅爺鑰匙圈,風獅爺除了是聚落守護神,也是金門的文創商品,更變成旅客回台的伴手禮。由於金門縣地形空曠,有許多路口,因此風獅爺有鎮風、止煞的作用,而金沙鎮恰巧是東北季風的迎風處,所以該鎮是風獅爺最多的區域,總共有六十三尊。為推廣金門歷史文化,金沙鎮每年也會舉辦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以尋找遊戲的方式帶領遊客逐一認識各個風獅爺的含義。

金門島上有不少座風獅爺神像,都是王明宗的創作靈感來源。攝影/許詠晴

王明宗表示,許多地方產物若沒有經過在地藝術工作者的開發及推廣,外人很難會發現當地的特色,由於他希望能將風獅爺打造成金門的地方特色,因此才會有「風伯傳人」的稱呼,而他也希望金門縣政府能協助推廣,讓國際認識金門風獅爺文化。

延伸閱讀:

金門最後的萌寵 歐亞水獺保育行動刻不容緩

觀光生態難兩全 金門花蛤永續危機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