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部落合唱小學 培育孩子信心與品格

記者 張芷妤、林郁庭、劉蔚柔 /採訪報導

今年9月,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原聲國際學院國中小部正式開學,以「培育部落典範菁英、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為願景,培養來自信義鄉各部落的青少年,不僅提供孩子們課業上的支持,也關心他們的生活需求。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學校也會在假日和寒暑假期為他們開設課程,親自指導孩子們進行合唱練習,希望透過音樂建立孩子們的品格,幫助他們走出部落,與世界接軌。

第一所為原民孩子設立的實驗教育機構 

原聲國際學院國中小部入口透過木製柵欄,凸顯部落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繫。攝影/張芷妤

原聲國際學院國中小部位於南投山區,四周環繞著樹木,提供學生寧靜的學習環境,學校建築融合部落傳統元素。校內設備與都市學校相比較少、師資不充足,提供學生相對有限的學習條件。 

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長馬彼得表示,最早想要建立公辦民營的國中、國小,在民國一百年向政府提出申請實驗教育的計畫,但當時《實驗教育法》尚未通過,申請遭駁回。後來馬彼得發現部落的孩子在進入都市讀書後,面臨課業跟不上進度導致成績落差以及經濟困境,導致許多孩子輟學,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在2018年於新北市成立了高中部。 

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協會一直沒有放棄成立公辦民營學校,經過多次申請無果,協會決定以實驗教育機構的模式在南投縣魚池鄉成立原聲國際學院國中小部,這所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專門為原住民孩子設立的實驗教育機構。 

馬彼得表示,對於城市和偏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政府注重於硬體建設,像是校舍重建和設備購買,卻忽略了教學的重要性,特別是「人的觀念」和「價值觀的改變」。他認為若要改變,就必須從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面同時進行改革。 

馬彼得坦言,部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度不高,與大都市的孩子們不同,部落的孩子放學後沒有參加補習,晚上都在玩樂所以沒時間讀書。為了縮短部落孩子與城市孩子的教育落差,原聲國際學院為全住宿型學校,上課時間為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並且有晚自習。學校在國小階段著重於學生的國英數,主科的上課時數比一般國小多,國中部則加強學生們的理化及社會等領域。 

開設特色課程 延續布農族文化 

由於學院裡多為布農族的孩子,學校特別設立布農族合唱課程。馬彼得表示,對於布農族來說,音樂最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學校希望藉由合唱來建立學生們的自信心,在合唱過程中也會有基本的規範,讓部落孩子們學習尊重、包容、感恩、分享、扶持及堅毅的良好品格。 

學院裡多為布農族的孩子。攝影/張芷妤

布農族是山的居民,長期居住在中央山脈地區,與山林緊密相依,彼此保持著深厚的關係。他們尊重山脈,視山為神靈,對山林充滿崇敬與敬畏之情。為保留原民文化,學校開設了特色課程,以寒暑假的時間,請部落的老師帶孩子們深入山林,延續布農族的精神。 

馬彼得也提到,過去部落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規劃人生,許多部落年輕人在心智、經濟狀況不成熟的狀況下就結婚生子,也因此早早就離婚,導致部落單親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改善單親家庭的狀況,學校特別開辦「夢想計畫」課程,即是從短期計畫開始,像是一週內完成一個小目標再循序漸進,由短期到長期,培養部落孩子規劃每一件事情能力,讓他們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計劃。 

合唱教育 建立信心的音樂舞台

原聲合唱團。照片提供/馬彼得

「布農族是一個合唱的民族,因此我不僅將合唱搭建成孩子建立信心的平台,還將這個機會視為傳承我們文化的方式。」馬彼得透露,成立合唱團的初衷並非為了表演比賽,而是透過合唱來強化品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在醫院、安養院、展望會、募款活動等場合演出,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同時,合唱團也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建立信心的舞台,合唱團的孩子從小在部落裡長大,接觸的事物相當有限。因此,當他們離開部落前往都市,往往會面臨信心危機,這時合唱團變成了給予他們信心的依靠。 

台灣原聲音樂學校成立於2008年,一直以來透過合唱活動建立品格教育,培養孩子們「團結、包容、扶持」等布農族傳統價值觀。學校創立至今15年來,已經幫助超過250位學生,遍佈台灣十四個偏鄉部落,授課時數超過35,000小時,也影響了至少750個部落家庭。 

在馬彼得團長與洪春滿校長的共同努力下,合唱團已經飛往十多個國家進行音樂演出,也曾受到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邀請,成為亞洲第一個登上維也納奧嘉登皇宮演唱的團體。這項佳績使台灣原住民的美聲翱翔世界舞台,也讓孩子們在過程當中擴展視野,而這一切的經費來源皆來自民間的捐助。 

原聲合唱團在維也納奧嘉登皇宮演唱。照片提供/馬彼得

「在我們這麼多場演出當中,很少人會說我們唱歌好聽,而是『你們的聲音好感人』」。美妙的音樂可能僅止於耳邊,但感動的樂聲卻能觸動人心。馬彼得笑說,這是因為在教導的過程中注重「人與人的關係」,他們的教學目標並非華麗的歌唱技巧,而是更著重於如何把歌唱進心裡,感動他人。 

偏鄉教育落差 肇因代課老師多? 

偏鄉部落的教育落後都市,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馬彼得表示,部落地區有許多單親家庭、中低收入戶和隔代教養的情況,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課業通常無心力管教。因此導致孩子們不重視自己的課業,總是在放學後結伴到部落裡玩耍,到了吃飯時間才會回家,接著洗澡睡覺,日復一日過著相同的生活。 

馬彼得認為,城鄉差距最大的因素在於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攝影/張芷妤

在台東新園國小擔任課輔老師的于景柔表示,他們的學校也是位於部落裡面的小學校。該校的學生通常都是弱勢家庭,或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而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原住民小朋友,光是她指導的八位三年級學生,就有五位是原住民。

于景柔指出,過去她曾在台中的小學教過補救教學,在對比兩地區學生的學習情況後,發現學生落差很大。偏鄉部落學生除了學習上比都市學生緩慢外,也出現資訊落差的情況。許多網路上流行的東西、時事都不太知道,對於網路的使用也不太熟練,以至於就算政府將偏鄉的硬體設備升級,偏鄉部落學生仍無法像都市學生一樣能有效的使用。 

南投縣信義鄉鄉長全智堅也點出偏鄉部落教育的問題,通常外面的正式老師比較排斥進到偏鄉部落的學校教書,導致部落學校的代課老師比例太高,流動率也相對高。 

教師流動率高為偏鄉教育的問題之一。攝影/張芷妤

不僅如此,全智堅也提到,在城市內的學校有許多額外的課程,像是家政、表藝課,而偏鄉學校僅能顧及到學生的基本學科;同時偏鄉的兒童也沒有辦法像都市的學生一樣,在學校下課之後可以到其他地方補習、寫作業,增強自己的學科能力。因此,全智堅希望政府能提高誘因,將正式老師留在偏鄉教學,縮小都市與偏鄉小孩間的差距。

 

延伸閱讀:

深陷孤立的無助 邊緣戶的居住困境

國小雙語教育 突顯“雙貧乏”困境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